针对我国在呼吸衰竭救治方面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本项目从呼吸衰竭发病中的关键环节,治疗呼吸衰竭的关键技术、方法与治疗策略,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作出了重要的科技创新:提出“肺部感染控制窗”的概念,并创立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疗法;提出针对呼吸肌疲劳和呼吸功能不全的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新观念;研发并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种新型无创通气面罩;创制具有气道动态萎陷特性的肺模型,证实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困难的作用途径;最早在国内建立系统的膈肌肌力和耐力测定方法;证实水通道蛋白1(AQP1,Aquaporin 1)是肺内液体转运的关键调控点;以前瞻性表明发现抑郁可显著增加COPD急性加重风险;主持制定我国第一部《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中的几点建议》和《AECOPD的机械通气指南》。以多种形式积极推广研究成果,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治疗与研究水平。
该项目针对评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hypopnea syndrome,OSAHS)不同个体的关键致病因素,重塑气道结构,提高手术疗效,避免合并症的技术难题,首次提出腭帆间隙的解剖概念;创建了解剖腭帆间隙、切除间隙内沉积脂肪、保留悬雍垂的一期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H-UPPP),提高了手术疗效,无1例严重合并症。建立选择手术适应证及综合治疗体系,选择手术适应证使显效率由53.3%提高到82.4%,实现围手术期无死亡。提出“结构功能症状”的创新学术理念,成功地将鼻内镜外科技术应用于OSAHS治疗。技术推广至全国17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30个医疗机构,主持制订了我国专科领域第一个OSAHS诊疗指南。发表论文196篇(SCI 20篇)。授权专利7项。手术技术写入国家级教材并在国外专著中作独立章节介绍。该项目开发的新技术作为OSAHS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从源头上降低了心脑血管等多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常见多发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了群体生活质量。
目的 观察受体猴在环磷酰胺(CTX)预处理下输注供体猪骨髓(BM)细胞后对猪猴角膜移植植片的存活时间的影响,并探讨相关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供体为五指山小型猪(WZS),受体为恒河猴。将18只受体猴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组1为CTX预处理后行1次骨髓细胞输注,组2为CTX预处理后行2次骨髓细胞输注,组3为CTX预处理后不行骨髓细胞输注。之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观察植片的存活情况并分别应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免疫浊度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受体猴全身免疫状态。术后1个月取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组1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36.0±4.7)d,组2为(32.8±6.4)d,组3为(17.7±3.2)d。与组3相比,组1和组2均能明显延长植片存活时间(P<0.01)。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显示组1和组2受体猴对供体脾脏淋巴细胞的反应性降低,而组3的反应性无明显变化。3组术后第1~2周内IgG、IgA、IgM、补体C3、C4浓度升高,组1和组2术后外周血中CD4+T细胞呈下降趋势,CD8+T细胞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D16+T细胞术后1周达最高值;而组3中CD4+T细胞术后升高,CD8+T细胞先下降后上升,CD16+T细胞术后2周达最高值。术后1个月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组1和组2植片中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前房无渗出膜,无噬酸性粒细胞浸润;而组3植片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角膜内皮层破坏,内皮面形成渗出膜,有噬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 CTX预处理下输注供体骨髓细胞能够明显延长异种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降低受体淋巴细胞对供体特异免疫反应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关。
目的 在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的制作基础上,应用神经介入“微导丝导管”技术,建立一种改良的以家兔为实验对象的MCAO模型,为脑缺血研究提供新的模型。方法 分离麻醉固定后的家兔颈部动脉,在用PE-50管特制的中空导管内插入合适的导丝经颈外动脉残端剪口再经颈内动脉插入颅内,堵塞大脑中动脉。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处死家兔后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 手术未影响家兔血气pH值、PO2、PC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BP)及血糖水平;动物模型缺血后脑血流平均下降至插栓前的45.8%±16.2%;大脑中动脉缺血后24 h家兔行为学差异较大。脑组织TTC染色均匀,出现梗死的脑组织相对梗死体积百分比为9.43%±5.37%;动物模型成功率为54.3%。死亡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失败原因多为脑血管痉挛、脑血管解剖结构变异导致线栓位置有误。结论 此模型的成功率为54.3%,用于脑缺血研究时应监测脑血流以及注意术中细小的操作环节。
目的 利用StrataGene公司的QuickChangeTM定点突变试剂盒对高GC含量的人肝刺激因子启动子进行多位点定点突变。方法 采用含有多位点突变的引物扩增启动子片段,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DMSO, 降低高GC含量模板及引物的解链温度,利用乙醇沉淀提高酶切产物的浓度。结果 经测序鉴定成功构建5个含有不同突变位点的hHSS启动子突变载体。结论 这种改良的PCR方法提高了对高GC含量启动子进行扩增的效率,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成功率高的特点,是值得推广的多位点定点突变载体构建方法。
目的 观察临床治疗银屑病的经验方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微血管异常生成的作用,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鸡胚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为模型观察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12-十四酸佛波酯-13-乙酸盐(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诱导的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株(human derm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DMEC)异常增生模型,以cck-8比色法测定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其增生的影响;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体外管腔形成方法观察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对HDMEC迁移及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相同浓度的空白血清组相比,5%、10%、15%的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CAM血管新生(分别P<0.05,P<0.01);对HDMEC增生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分别P<0.05,P<0.01);均可抑制HDMEC的迁移(P<0.01);并可显著抑制HDMEC的管腔形成(P<0.01)。结论 凉血活血胶囊含药血清可抑制CAM血管新生、对异常HDMEC的增生、迁移、微血管管腔形成均有抑制作用,提示凉血活血胶囊作用于血管异常生成环节,可能是临床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手术前后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探讨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采集23例AMI患者在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术前、术后1 d及术后7 d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UⅡ和ET-1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人群血浆UⅡ浓度为(0.462±0.115)mg/L,AMI患者血浆UⅡ浓度(0.223±0.043)mg/L较对照组明显低下(P<0.05)。骨髓单核细胞移植1 d后,血浆UⅡ浓度有所升高,为移植术前的129%(P<0.05)。移植7 d后,血浆UⅡ浓度回降到移植前的114%,但与移植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术前比较,血浆ET-1水平在移植后1 d 明显降低,为移植前的61%(P<0.01),移植7 d后,ET-1水平较移植后1 d 略有回升,为移植前的71%(P<0.01)。 结论血浆UⅡ和ET1的水平在骨髓单核细胞选择性移植术前后发生明显改变,为探讨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改善心脏功能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的 比较5种系统性血管炎活动性评分量表的可靠性及相关性,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以45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患者30例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tis,MPA)患者15例。由2名评测者分别根据下述5种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活动指数评价量表进行计分: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性评分(the Birmingham Vasculitis Activity Score,BVAS1994),韦格纳肉芽肿专用的BVAS(the BVAS for Wegener granulomatosis,BVAS/WG) ,BVAS2003,疾病累及范围指数(the Disease Extent Index,DEI),5因子评分(the Five Factor Score,FFS)。结果 5种评分量表均有很高的重复信度(ICC 0.97~0.98)和评测者间信度(ICC 0.93~0.98)。BVAS1994与BVAS2003(rs=0.961)、BVAS/WG(rs=0.872)、及DEI(rs=0.818),BVAS2003与BVAS/WG(rs=0.872)、DEI(rs=0.826),BVAS/WG与DEI(rs=0.776)间有较高的相关性,P值均小于0.001。FFS与其他评分量表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目前AAV活动性评分量表是可靠、有效的。应用不同评分量表所得数据之间可以相互比较。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CRP)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共1 528例(男954例,女574例)。抽取每位患者的空腹静脉血并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对造影结果用Gensini积分法评价其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3组。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不同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血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目的 应用影像、超声检查和临床特征分析等方法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头痛的原因,并观察氨酚羟考酮多模式镇痛治疗中-重度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107名aSAH患者分别在出血后1、2、3、5、7、10、14 d行头痛10 cm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中重度头痛患者行头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经颅三维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明确其发生原因。对无明确病因学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氨酚羟考酮片剂,每次1片,每日3次 ,疗程3 d;对照组给予罗痛定,每次2片,每日3次 ,疗程3 d。结果 86.9%(93/107)的aSAH患者病程中存在中重度头痛,其中 9.7%(9/93)源自动脉瘤再出血,16.1%(15/93)的头痛患者经CT发现继发性脑积水,12.9%(12/93)经TCD发现存在颅内血管痉挛,其余61.3%(57/93)无阳性发现,考虑为出血后对脑膜和神经根刺激所致疼痛。对此类患者,氨酚羟考酮的总体显效率和疼痛强度差(pain intensity difference,PI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大多数aSAH患者存在中-重度头痛,氨酚羟考酮多模式镇痛对其中无病理学改变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目的 通过监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血流量以及相关临床指标,探讨引起AVF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6例,使用TransonicHD02血液透析监护仪(超声稀释技术)检测AVF血流量和心输出量。收集血压、血脂、血红蛋白、钙磷、透析充分性(KT/v)等临床指标以及抗凝治疗情况进行相关分析。随访6个月,以发生内瘘血栓为终点事件,分析发生内瘘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19.6%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生AVF功能不良。患者分为AVF血栓组和非血栓组。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均匹配。分析2组的临床资料,发现其血压、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凝血时间、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VF流量在血栓组明显下降(P=0.001)。发生内瘘血栓患者的KT/v较非血栓患者减小(P=0.038)。按照内瘘流量500 mL/min作为阈值分为2组,发现当内瘘流量小于500 mL/min时,半年内内瘘的累计通畅率是65.2%,其发生血栓的风险是内瘘流量较大组的4.5倍。结论 AVF透析患者内瘘血流量越低,AVF发生血栓的可能性越大。AVF的血流量减于500 mL/min是发生近期血栓的强预测因素。及时纠正狭窄有利于提高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透析质量。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2005年6月至2008年5月住院的Ⅱ型糖尿病患者664例,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无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和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其危险因素建立方程。结果 DR组患者胆红素水平低于NDR组患者(P<0.01),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因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1.011)、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OR=1.450)和收缩压(OR=1.011)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胆红素水平(OR=0.909)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 胆红素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应重视胆红素的抗氧化作用。
目的 分析门诊行多波长激光术治疗眼底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使患者在激光术中情绪平稳,积极配合治疗以取得良好效果。方法 将110例门诊行多波长激光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干预组55人,对照组55人,收集其心理问题及心理需要,分析其心理特征,总结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结果 干预组55例患者中有48例情绪平稳,能积极配合医生顺利、安全地完成多波长激光术。结论 了解门诊行多波长激光术患者的心理状况并给予有效的干预,能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医生完成激光术并获得最佳疗效,同时也能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目的 探讨Ⅰ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 检测47例Ⅰ型糖尿病病人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尿液β2微球蛋白(Beta-2-microglobulin,β2-MG)、N-乙烯-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 beta-D-glucosaminidase,NAG)及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等指标,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UAE)分为将患者DM组(UAE<20 μg/min)和DN组(UAE 20~200 μg/min),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指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RBP与UAE正相关(r=0.24,P=0.032),RBP在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DN组高于DM组和对照组,NAG及β2-MG于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RBP可以作为诊断早期1型DN的参考指标之一,但其并不比UAE更敏感。
目的 探讨Rüedi-Allgower Ⅲ型Pilon骨折的术前准备、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的效果。方法 1997年1月至2005年8月收治的Ⅲ型Pilon骨折患者23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36.8岁。其中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20例。采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0~63个月,平均34个月。按Mazur评分标准,治疗效果优8例,良11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为83%。结论 对Rüedi-Allgower Ⅲ型Pilon骨折应做详细的术前准备,对软组织损伤应作正确评估,正确选择手术时机,行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的方法有效可靠。
目的 对癫痫手术患者麻醉管理进行回顾性比较,探讨致痫灶精确定位切除手术中较好的麻醉方法。方法 对2005年至2007年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27例癫痫手术的麻醉病例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所有患者根据麻醉方法分为全麻组(A组,105例),全麻+术中唤醒组(B组,16例)和局麻+安定镇痛组(C组,6例)。A组和B组均实施全麻插管,患者插管后持续输注丙泊酚(2.69±0.48)mg/(kg·h-1),瑞芬太尼(0.09±0.02)μg/(kg·min-1)和维库溴胺0.05~0.06 mg/(kg·h-1)维持麻醉,其中部分A组患者联合吸入异氟烷0.4%~0.6%,而B组患者均未吸入异氟烷;C组患者不实施全麻,在用0.5%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合剂行头皮神经阻滞后,经静脉输注丙泊酚1~2 mg/(kg·h-1)和瑞芬太尼0.03~0.05 μg/(kg·min-1)实施安定镇痛。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致痫灶定位术实施前15 min停止丙泊酚和维库溴铵输注。在15~30 min 94.8%的A组患者均可满意实施致痫灶定位的检测;而B组患者在停药后20~40 min 100%可成功唤醒患者并实施检测;C组患者停药后清醒较快,但对致痫灶定位操作的耐受较差,其中2例患者拒绝合作而放弃。结论 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全麻均适合于癫痫手术的麻醉管理,术中应严格掌握给药剂量与时机,根据手术步骤精确调节麻醉药物的输注以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在人和动物的整个生命活动中,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内的重要细胞器,在细胞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卒中等的疾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提取分离高纯度、具有活性的脑线粒体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线粒体功能变化的关键。脑组织内含有的脂类很多,用一般传统的蔗糖-差数离心法提取脑线粒体,往往得不到大量高纯度的线粒体,因而限制了许多研究,经比较作者发现美国GENMED(杰美)公司的试剂盒可以达到要求,但说明书仅笼统地作了介绍,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还存在诸多不便。
对于产业界而言,2009年无疑是艰难的一年,生命科学也不例外。然而全球的生物技术公司和实验室已经发展了众多的新技术产品可以帮助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今年实验室的预算肯定比往年更紧张,哪种技术更值得投资呢?美国《科学家》(TheScientist)杂志邀请了一组专家学者,对2009年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技术和产品进行了评选,这是《科学家》连续第2年进行此类评选,以下为评选结果前10名。
刘淑媛,女,1942年9月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护士学校,同年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护士。1981年晋升为护师。1982年赴瑞士Genolier医院进修冠状动脉外科、婴幼儿心外科术后监护及人工辅助循环支持术后监护。1983年回国后积极筹建监护室,任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外科监护室护士长至今,1991年晋升为副主任护师,2003年晋升为主任护师。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护理一线工作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