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21
    上一期   
    目次
    2024年第45卷5期目次
    2024, 45(5):  0-0. 
    摘要 ( 11 )   PDF (4805KB) ( 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智能骨科的研究进展
    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辅助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的尸体标本研究
    肖鸿鹄, 赵春鹏, 卑明健, 李波, 朱罡, 王豫, 宋迎春, 吴新宝
    2024, 45(5):  753-76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03
    摘要 ( 832 )   PDF (621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尸体标本研究探索自主研发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辅助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的效果。方法  以4例新鲜冰冻成人尸体股骨为实验对象(男2例,女2例),参考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骨折形态建立8个股骨干骨折模型(依据AO分型:A1型1例,A2型3例,A3型2例,B2型2例),使用本团队研发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完成标本骨的自动复位并记录术中配准时间、骨折复位时间、手术总时间。截骨与复位后进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测量截骨前与复位后股骨长度和前倾角,利用Geomagic Qualify软件对术前和复位后股骨三维模型匹配,测量复位误差,以评价骨折复位精度和质量。结果  8例股骨干骨折标本均通过机器人系统完成了有效复位。术中配准平均时间为(33.3±3.7)min,骨折复位平均时间为(34.8±3.3)min,手术总时间平均为(68.0±4.1)min。复位后与复位前的长度差为(1.6±1.6)mm,前倾角差为(4.1±3.5)°。8例标本的平均复位误差为(4.3±2.2)mm。结论  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可以辅助完成股骨干骨折的闭合复位,复位过程符合临床手术流程,具有较高的复位精度和操作可行性,减少了传统手术的复位时间,避免了骨折端切开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同时也减少了手术过程中的放射线暴露,为股骨干闭合复位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
    智能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联合天玑机器人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代永鸿, 曾焰辉, 吴征杰, 赵春鹏, 王军强, 吴新宝
    2024, 45(5):  763-77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04
    摘要 ( 599 )   PDF (7830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智能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Rossum Robot)联合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TiRobot)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早期疗效,并分析其临床优势与局限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于佛山市中医院创伤骨科利用Rossum Robot联合TiRobot治疗的19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骨盆骨折Tile分型:B型5例、C型14例。从受伤到手术的中位时间为12(10,14)(6~34)d。在Rossum Robot和TiRobot的联合介入下完成骨盆骨折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前后均进行骨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并拍摄前后位、出口位、入口位X线片,根据X线及CT影像测量骨盆复位后的最大残余位移,采用Matta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记录透视频率、透视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导针调整次数、置入螺钉的数量及质量、复位后的最大残余位移。根据术后CT三维重建图像对螺钉位置进行分级。记录术后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利用Majeed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在Rossum Robot和TiRobot的联合介入下,19例患者都成功完成了骨盆骨折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中位透视次数为28(18,55)(10~120)次,透视时间为25.2(16.2,33.0)(6.0~72.6)s,手术时间为206(203,212)(125~231)min,术中失血量为100(100,200)(50~400)mL,术中19例患者的导针调整次数一共为4次,平均每例患者调整0.21次。共置入67枚螺钉,螺钉置入位置的质量为优65枚,良0枚,差2枚。螺钉位置优良率为97.01%。复位后的最大残余位移为(6.59±3.68)(1.21~13.00)mm。根据 Matta标准,骨盆的复位质量:优7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为84.21%。18例患者获得17.00(12.75,20.00)(6.00~21.00)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3.55(3.35,4.18)(2.80~6.40)个月,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0%,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为(86.00±6.65)(74.00~98.00)分,其中优8例,良10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Rossum Robot联合TiRobot可以为大多数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完成智能、安全、精准、微创、均质的闭合复位内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解析型内侧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手术流程及早期临床实践
    邓旺, 杨德金, 赵永强, 卢佳豪, 史洪伟, 唐浩, 王兆伦, 张云峰, 邵宏翊, 周一新
    2024, 45(5):  773-78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05
    摘要 ( 608 )   PDF (13090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报道解析型内侧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手术流程及影像学结果,并以UKA术中关节间隙变化为主要指标,探究解析型UKA对手术规划和假体设计的指导作用。方法  研究纳入2022年5月至2024年4月间开展的机器人辅助解析型内侧UKA手术患者,报道解析型UKA手术基本流程及达到动态间隙平衡的患者比例,分类解析动态间隙平衡曲线形态模式,并对比纳入患者术前及术后髋膝踝(hip-knee-ankle,HKA)角,股骨后髁偏心比(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 ratio,PCOR)及胫骨后倾(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8例解析型内侧UKA手术患者,9例(50.0%)达到动态间隙平衡。动态间隙曲线主要呈现为U型(44.4%)、倒U型(33.3%)和水平型(11.1%)。其中13例患者获得间隙平衡求解曲线,在股骨髁未截骨状态下,间隙平衡求解曲线显示屈膝10°~50°范围内关节撑开间隙均明显大于屈膝70°~120°。试模植入后,4例(30.8%)间隙平衡求解曲线达到直线型,7例(53.8%)表现为屈膝70°及以上,关节间隙随着屈膝角度增大而增大。本组患者术后HKA角度(178.67°±3.09°)较术前(173.00°±2.88°)明显改善(P < 0.001)。术后与术前PCOR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1±0.05 vs 0.52±0.03,P=0.518),但术后PTS值(7.75°±3.28°)显著小于术前PTS(10.66°±3.03°)(P=0.001)。结论  解析型内侧UKA 通过对术中多重参数的实时量化解析,可指导手术方案决策,术后影像学力线满意,部分患者可实现整个屈伸过程中动态间隙平衡。
    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杨光, 左楠, 祁宝昌, 谭磊, 朱东, 孙大辉
    2024, 45(5):  783-78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06
    摘要 ( 777 )   PDF (3580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与徒手置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机器人辅助下手术的21例患者为机器人组,徒手置钉手术的19例患者为徒手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 结果  机器人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导针调整次数以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徒手置钉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股骨颈骨折治疗具有精准、高效、智能等显著优势,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相关副损伤发生的可能,值得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脊柱无创示踪装置在静态和术中动态环境下的临床精度研究
    范明星, 房彦名, 何睿, 张琦, 段星光, 何达
    2024, 45(5):  788-79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07
    摘要 ( 1039 )   PDF (730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无创示踪系统在静态和动态环境下的临床精度表现。方法  该系统由无创示踪装置和光学导航设备组成。在静态环境下,使用术中C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脊椎模型,通过CT图像空间中的标记点进行实时自动化配准,测量无创示踪装置配准精度和8个体表验证点的配准精度。将无创示踪装置与连接于椎体的刚性示踪装置进行比较,测量椎弓根螺钉导针在体表下3~4 cm处螺钉入点位置误差和体表下8~9 cm处螺钉终点位置误差,以及导针整体规划路径与实际路径的角度误差。本研究中前期构建了呼吸运动下脊柱椎体运动模型以仿真术中椎体的动态环境,通过机械臂进行伺服模拟呼吸运动构建术中动态环境,并在术中同法测量动态环境下的无创示踪器临床精度。结果  无创示踪器配准误差较小,静态环境下为(0.483±0.242)mm,动态环境下为(0.524±0.229)mm。无创示踪装置内部区域的配准误差低于外部区域的配准误差,静态环境下为[(0.472±0.202) mm vs (0.954±0.279 )mm,P <0.001],动态环境下为[(0.516±0.188) mm vs  (1.029±0.252 )mm,P<0.001]。8条导针入路的骨表面入点精度高于骨内部终点精度,体表下3~4 cm处位置误差小于8~9 cm处,静态环境下为[(0.018±0.024) mm vs (0.061±0.061) mm, P=0.002],动态环境下为[(0.403±0.275) mm vs (0.938±0.640) mm,P<0.001]。导针入路的角度误差较小,静态环境下< 0.25°,动态环境下 < 1.50°。结论  在静态环境下,无创示踪器对体表区域和深部区域均保持较高位置精度和角度精度,在动态环境中,体表区域和深部区域的定位精度和角度精度降低,但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机器人辅助与导航辅助治疗骨样骨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徐海荣, 李远单, 华超, 徐启明, 马珂, 鱼锋, 牛晓辉
    2024, 45(5):  795-80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08
    摘要 ( 1003 )   PDF (471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机器人辅助和导航辅助技术在骨样骨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两种技术辅助下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纳入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机器人辅助或导航辅助治疗的64例骨样骨瘤患者(机器人辅助组,n=25;导航辅助组,n=39)。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灶部位、术前病灶大小、出血量、手术时间、随访时间、术前和出院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成功率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灶部位、术前病灶大小、术前VAS评分和随访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导航辅助组[(102.64±21.65) min vs (120.46±30.98)min,P=0.025]。机器人辅助组与导航辅助组出血量分别为[50(20,50) mL vs 50(20,100) mL],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两组在出院前VAS评分变化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成功率均为100%。结论  机器人辅助手术在骨样骨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尤其在手术时间和手术精度方面表现优越。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这两种技术的长期效果和经济性,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巨大非包容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新型治疗方法:个性化3D打印钴铬钼部分距骨
    李恒, 赖良鹏, 孙宁, 杜辉, 武勇
    2024, 45(5):  801-80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09
    摘要 ( 1196 )   PDF (10330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采用新型的个性化3D打印钴铬钼合金对巨大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 of talus, OLT)进行修复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021年10月至2023年4月期间,本中心因距骨骨软骨损伤行3D个性化部分置换的12例患者,进行三维建模制定个性化方案并手术植入假体,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定期随访。评估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术后复查X线检查假体位置以及是否存在假体周围透光线。结果  12例患者平均病损表面积(252.5±91.1)mm2,平均病损体积(1 571.5±99.0)mm3,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1.7±5.6)个月,总体满意率91.7%;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后足)评分从术前平均(69.42±10.36)分提升至(89.83±6.89)分;足部功能指数(Foot Function Index,FFI)评分从术前(55.00±31.86)分降至(14.08±7.95)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从平均(3.75±2.14)分降至(1.17±1.1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均未出现感染、伤口愈合不良以及骨折不愈合等重大并发症。结论  针对巨大的距骨非包容性骨软骨损伤,3D个性化打印假体填充治疗技术在平均21个月时随访,手术效果满意度高,患者功能及疼痛均明显改善,且未观察到重大并发症,为治疗此类OLT提供了新型的临床解决方案。
    新型可视化骨科机器人辅助与徒手开放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曾成, 吴佳源, 丁红涛, 张宁, 郎昭, 何达
    2024, 45(5):  808-81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10
    摘要 ( 1023 )   PDF (687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新型可视化工具集成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对比可视化机器人系统与传统徒手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置钉准确率和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可视化机器人系统辅助单节段腰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匹配85例传统徒手置钉法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术后腰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评估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对比两组患者的置钉优良率、钉道调整次数、螺钉调整次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指数,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改善指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 结果  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钉道调整次数和螺钉调整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 <0.05),其余围术期参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新型可视化机器人系统辅助的置钉准确性显著优于徒手置钉,并可以减少重复调整钉道和重复置钉的次数。尽管其手术时间长于传统手术,但其临床疗效不劣于传统手术,且具有一次性置钉成功率高的优势。
    计算机辅助自动生成个性化先天性上尺桡融合矫形导板的设计
    刘路, 崔颖, 周天丰, 陈山林
    2024, 45(5):  815-82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11
    摘要 ( 1154 )   PDF (6194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使用数字化技术完成自动化骨性结构建模、截骨方案以及相应的矫形导板设计,对先天性上尺桡融合(congenital radioulnar synostosis,CRUS)的骨性结构进行精准矫正。方法  对17例单侧患病的CRUS患者进行双前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使用特征点识别算法进行骨性结构建模并自动规划截骨,根据截骨方案设计个性化截骨及接骨导板,并在实体模型上进行手术验证操作。结果  使用个性化矫形导板可完成CRUS矫形手术操作,树脂模型手术操作结果与预期相符。截骨导板与骨表面的间隙、截骨导板厚度、接骨导板把手厚度、截骨沟槽宽度分别为3、4、9以及0.8 mm的截/接骨导板能更好且更准确地完成相应操作。结论  数字化技术辅助自动生成的个性化导板可较好地辅助完成先天性上尺桡融合截骨矫形。
    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治
    反复静脉钙刺激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血管钙化的影响
    关毅鸣, 刁宗礼, 黄红东, 刘文虎
    2024, 45(5):  823-83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12
    摘要 ( 15 )   PDF (4289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反复静脉钙刺激对腺嘌呤饮食诱导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大鼠主动脉钙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SD大鼠32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基线时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钙、磷水平,分别给予正常饮食或0.75%腺嘌呤饮食喂养,6周后全部更换为普通饲料。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再分别随机分为两组,共四组:对照+氯化钙组(Cont+CaCl2)、对照+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以下简称生理盐水)组(Cont+NaCl)、模型+氯化钙组(CKD+CaCl2)、模型+生理盐水组(CKD+NaCl),每组8只。分别采用隔日尾静脉注射氯化钙溶液(100 mg/kg)或等量生理盐水共8周,随后将大鼠处死,取血清检测肌酐、尿素氮、钙、磷水平;留取主动脉测定血管钙含量并进行Von Kossa染色观察有无钙化发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成骨转分化指标成骨细胞特异性和转录因子(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 Runx2)的分布和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成骨转分化指标骨形态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BMP-2)的蛋白表达。结果  基线时各组大鼠体质量及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周结束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KD+NaCl组比较,CKD+CaCl2组血清钙、磷水平及主动脉钙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主动脉Von Kossa染色均为阴性;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主动脉Runx2和BMP-2表达增加;与CKD+NaCl组比较,CKD+CaCl2组主动脉Runx2和BMP-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反复静脉钙刺激对腺嘌呤饮食诱导的CKD大鼠无诱发主动脉钙化作用,对主动脉成骨转分化情况无明显影响。
    尿蛋白/肌酐比与24-h尿蛋白定量在肾小球疾病尿蛋白水平测量中的一致性评价
    陈香慧, 贾婷, 杨莹, 李艳, 魏世卓, 王佳琪, 冯莹莹, 马芳霞, 陈钊, 王莉, 付荣国
    2024, 45(5):  831-83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13
    摘要 ( 14 )   PDF (1757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尿蛋白/肌酐比值(protein/creatinine ratio, PCR)与24-h尿蛋白定量(24-h urine total protein, 24-h UTP)在肾小球疾病患者蛋白尿定量检测中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2024年3月至2024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以及肾病综合征等肾小球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尿量、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等临床资料,并记录尿常规、晨尿PCR以及24-h UTP等数据。多元线性回归筛选可显著影响PCR和24-h UTP结果的指标,据其对患者进行分组,并应用Bland-Altman分析以及组内相关性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efficient, ICC)分别评价各组中两种测量指标的一致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20例,其中男性129例,女性91例,平均年龄(53.21±17.68)岁, PCR与24-h UTP 间存在显著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3,P<0.001)。多元线性回归提示,尿量及血清白蛋白 (albumin,ALB) 水平可影响24-h UTP结果,而PCR结果不受尿量的影响,但却受到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 以及ALB的影响。Bland-Altman分析显示,在24-h尿量1 500~2 500 mL、eGFR在30~89 mL·(min·1.73 m2)-1,或者ALB≥ 30g/L的患者中,两个指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应用ICC进一步对各组中两个指标的一致性进行了定量,提示血ALB水平和尿量可能是影响两个指标一致性的因素。结论  尿PCR和24-h UTP两种蛋白尿检测指标尽管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但其一致性及互相可替代性则需要结合患者的尿量、血清白蛋白以及eGFR水平等来进行综合的判断。
    恶性高血压肾硬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秦云龙, 周瑾, 刘萌, 罗开发, 王安静, 王頔, 赵晋, 孙世仁
    2024, 45(5):  838-84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14
    摘要 ( 15 )   PDF (6614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原发性恶性高血压肾硬化(malignant hypertensive nephrosclerosis,MHT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明确影响MHTN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2月至2023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经肾活体组织检查确诊的高血压肾病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区分MHTN和良性肾动脉硬化(benign arteriolosclerosis nephrosclerosis,BAN)。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MHTN患者肾脏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肾脏累积生存率。研究终点定义为终末期肾病或死亡的复合终点。结果  共计231例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MHTN患者7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0.8(13.2,47.1)个月,共36例(52.0%)达到肾脏复合终点。与BAN患者相比,MHTN患者平均年龄更小、临床表现更重、预后更差。单因素Cox分析显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血浆白蛋白、血清钙、胱抑素C(cystatin C,Cys-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肾脏总体慢性病理评分(Total Renal Chronic Pathological Score,TRCS)与MHTN患者肾脏复合终点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校正病理评分后的多因素Cox分析显示,Cys-C(HR=1.490,95% CI: 1.144~1.942,P=0.003)、Hb(HR=0.981,95% CI: 0.963~0.999,P=0.042)、FIB(HR=1.650,95% CI: 1.125~2.419,P=0.010)、TRCS(HR=1.317,95% CI: 1.057~1.640,P=0.014)是影响MHTN患者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MHTN患者中,Cys-C、FIB升高、Hb降低和更严重的肾脏病理改变预示着不良肾脏结局。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过程中MHTN患者的肾活体组织检查率更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血清β2微球蛋白浓度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相关性研究
    张宗玮, 丁国华, 石明
    2024, 45(5):  846-85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15
    摘要 ( 18 )   PDF (489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肾性贫血和血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 β2-MG)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肾性贫血提供新的观点和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终末期肾病、病情稳定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贫血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使用 SPSS 22.0 软件包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贫血组血清β2-MG显著升高,患者血红蛋白与白细胞、总蛋白、白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及β2-MG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低血白蛋白、高β2-MG水平是 MHD 患者发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MHD患者血清β2-MG水平升高与血红蛋白降低相关,低血白蛋白、高血清β2-MG是患者肾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治疗MHD患者肾性贫血时,需要尤其注意患者营养状态和β2-MG等大分子炎性毒素的清除,必要时先纠正营养不良和使用β2-MG吸附柱可能对纠正肾性贫血更为有利,从而进一步减少MH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泌尿系疾病的综合治疗
    宫颈癌保留神经手术后排尿功能评价
    靳琼, 董德鑫, 赵越, 耿宇宁
    2024, 45(5):  853-85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16
    摘要 ( 14 )   PDF (421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宫颈癌保留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nerve sparing radical hysterectomy,NSRH)治疗宫颈癌的效果及对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就诊并诊断为宫颈癌的患者55例,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分布在ⅠB至ⅡA2。其中28例患者接受了NSRH(NSRH组),27例患者接受了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radical hysterectomy,RH)(RH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排尿功能。结果  NSRH组平均年龄为(51.0±7.9)岁,RH组平均年龄为(46.3±8.5)岁,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病理提示阴道长度、淋巴结转移、间质浸润深度、淋巴脉管浸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膀胱功能方面,NSRH组残余尿较RH组多(P<0.05),但NSRH组拔尿管的时间较RH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NSRH能够在确保手术范围的同时,减轻对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一次性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盂旁囊肿合并同侧继发肾结石
    闫伟, 向鹏, 谢英伟, 郑宇朋, 平浩
    2024, 45(5):  858-86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17
    摘要 ( 16 )   PDF (453KB) ( 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一次性输尿管软镜同时行钬激光碎石取石术和肾囊肿内切开引流术治疗肾盂旁囊肿合并同侧继发性肾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9年9月至2023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使用一次性输尿管软镜对58例肾盂旁肾囊肿合并同侧肾结石患者行钬激光碎石取石术和肾囊肿内切开引流术治疗。分别于术后1、2、6、12个月于门诊随访超声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以检测残结石及肾囊肿复发情况。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9.3±15.6)岁。肾盂旁囊肿平均大小为(5.8±1.9)cm,包括 54 例 Bosniak Ⅰ类和 4 例 Bosniak Ⅱ型肾囊肿患者,肾结石的平均大小为 (13.3±5.5) mm,平均手术时间为(33.4±12.1)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2.3±0.7) d,并发症包括3例患者短暂发热(>38  ℃)和1例患者明显出血,无严重并发症。手术后1个月和2个月的无结石率分别为94.1%(53例)和98.3%(57例),术后1年随访期间,囊肿复发率为6.9%(4例),结石复发率为5.2%(3例)。结论  一次性输尿管软镜下行钬激光碎石取石术和肾囊肿内切开引流术同时治疗肾结石和肾盂旁囊肿是安全有效的,清石率令人满意,囊肿复发率低。
    复杂肾结石一期手术中应用被动可弯负压吸引鞘的效果观察
    张泉东, 刘辉
    2024, 45(5):  864-86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18
    摘要 ( 15 )   PDF (1473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被动可弯负压吸引鞘在复杂肾结石一期手术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120例复杂肾结石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应用被动可弯负压吸引鞘联合经尿道输尿管软镜激光碎石取石术(flexible uretersocopic litotripsy,FURL),对照组应用普通输尿管鞘联合FURL。对比2组一期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的净石率(stone free rate, SFR)、感染指标、出血情况、平均住院日。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58.81±15.60) min,术后净石率91.67%(55/60),白细胞计数(7.43±0.52)×109/L,降钙素原(0.96±0.10) ng/mL,中位住院时间为2(2,3) d,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血红蛋白下降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  被动可弯负压吸引鞘应用于复杂肾结石一期手术中,可显著提高净石率,减少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上尿路结石行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治
    张大坤, 张洪波, 董德鑫, 高翔, 郑瀚, 张浪
    2024, 45(5):  870-87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19
    摘要 ( 15 )   PDF (444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上尿路结石行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隆福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诊治的32例上尿路结石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患者资料,以对照原则按1∶2比例匹配选取64例同期手术而未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引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和早期诊治策略。结果  通过检测术后2、6、12 h血白细胞和降钙素原作为早期预警的关键指标,早期诊断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治疗给予静脉滴注美罗培南(1.0 g,每8 h 1次)抗感染治疗,并液体复苏治疗和维持出入量平衡,所有32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均成功康复出院。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120 min)、女性、术前尿培养阳性、术前发热、结石直径(≥20 mm)是上尿路结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上尿路结石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相关尿源性脓毒血症是临床急危重症。术前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0岁、女性、术前尿培养阳性、术前发热和结石直径≥20 mm,术后2、6、12 h血白细胞和降钙素原可以作为早期预警的关键指标,术后早期发现并积极抗感染治疗是诊治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关键措施。
    妇女绝经期与下尿路症状中西医诊疗的研究进展
    赵越, 张泉东
    2024, 45(5):  875-88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20
    摘要 ( 16 )   PDF (468KB) ( 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下尿路功能障碍(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s, LUTD)是绝经期泌尿生殖系统综合征(genitourinary syndrome of menopause, GSM)症状中的关键问题,主要是由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泌尿生殖道结构改变、炎症反应、微生态菌群变化引起,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LUTD治疗涉及中西医防治及健康监测,其中阴道局部低雌激素用药是目前治疗的核心,任何单一药物不能替代。在诊疗过程中更要注重对GSM的综合、个体化、总体健康情况把控及长期管理。本文主要综述妇女绝经期与下尿路症状中西医诊疗的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
    探究早期帕金森病Thy 1-SNCA模型小鼠运动学习障碍的时间特征
    付文欣, 王铁, 杨汝宁, 曲明芹, 高歌, 杨慧, 贾军
    2024, 45(5):  881-89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21
    摘要 ( 18 )   PDF (7968KB) ( 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实验通过建立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小鼠模型,以探究PD模型出现运动学习障碍的时间特征。方法  选用6月龄 Thy 1-SNCA转基因(transgenic, TG)小鼠作为早期PD模型,与同龄野生型(wild type, WT)小鼠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旷场实验、爬杆实验和Y迷宫等行为学手段来评估小鼠的运动功能和空间工作记忆能力,并以经典的匀加速转棒实验作为运动学习的行为学范式,来评估其运动学习能力。结果  6月龄的Thy 1-SNCA TG小鼠在运动功能和空间记忆能力方面并未显示出异常,却呈现出明显的运动学习障碍。结论  在早期PD模型小鼠上存在着特定的运动学习障碍,可作为早期PD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同时匀加速转棒测试可作为检测PD运动学习障碍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学手段。
    旋毛虫副肌球蛋白缓解慢性炎症性肠病的初步研究
    吴安琪, 骆泽妮, 江垚, 汪志锴, 诸欣平, 孙希萌
    2024, 45(5):  891-89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22
    摘要 ( 15 )   PDF (586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旋毛虫副肌球蛋白(Trichinella spiralis paramyosin,TsPmy)对于慢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  首先制备TsPmy蛋白,并通过初始T细胞诱导的方法在Rag1 KO小鼠中构建慢性结肠炎模型。随后将Rag1 KO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接受CD4+Foxp3CD45RBhi T细胞与TsPmy共处理的小鼠组、接受CD4+Foxp3CD45RBhi T细胞与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共处理的对照组,以及未经处理的Rag1 KO小鼠组。对小鼠进行腹腔内TsPmy预处理,并对其临床症状以及结肠缩短情况进行评估。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法观察结肠组织以评估炎症情况。此外,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结肠固有层免疫细胞中的辅助性T细胞1(T helper 1 cell,Th1)和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 cell,Th17)细胞比例,以及肠道中特异性CD103+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比例。结果  TsPmy能显著减轻小鼠的体质量下降、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组织的病理损害以及结肠固有层中炎性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同时能增加耐受性CD103+DC的丰度。结论  TsPmy可能通过增加CD103+DC的数量并减少Th1和Th17细胞的比例来缓解慢性结肠炎,显示其具有作为潜在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候选分子的可能性。
    鉴别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特征遗传标志物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验证研究
    赵轩宇, 姜艳, 隋峰
    2024, 45(5):  900-90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23
    摘要 ( 20 )   PDF (4856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能够区分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的遗传标志物,并评估这些标志物的区分能力。方法  从GEO数据库获取早发型及晚发型子痫前期数据集(GSE74341、 GSE190639及GSE4707数据集),以GSE74341和GSE190639数据集为实验组,GSE4707数据集为验证组,筛选并验证早发型子痫前期与晚发型子痫前期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应用最小绝对值收缩与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及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support vector machines-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SVM-RFE)两种机器学习方法筛选特征遗传标志物,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特征遗传标志物的区分能力。结果  与早发型子痫前期相比,检出7个显著上调基因和3个显著下调基因。通过两种机器学习的方法及在验证组中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共同筛选出1个特征遗传标志物(MME)。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在实验组及验证组中分别为0.975(95% CI: 0.921~1.000)及1(95% CI: 1.000~1.000)。结论  MME可能作为区分早-晚发型子痫前期的特征遗传标志物。
    临床研究
    23例RhD阴性患儿行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分析
    王琦, 梁辉, 陆瑜, 韩如泉
    2024, 45(5):  907-91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24
    摘要 ( 20 )   PDF (412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RhD阴性患儿行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的特点以提高临床预后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至2022年接受颅内占位切除的RhD阴性患儿的病历记录,分析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备血及输血相关围术期血液管理。结果  23例RhD阴性患儿被纳入分析,患儿平均年龄(7±3.5)岁,术前22例(95.7%)申请备异体血,17例(73.9%)备血成功,5例(21.7%)术前备血未成功,从申请备血到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8±3)d,备异体红细胞260(260,455)mL,1例(4.3%)患儿术前储存自体全血400 mL;术中出血4.8(2.2,13.3)mL/kg,总计10例进行了输血,其中7例(30.4%)仅输入异体红细胞,1例(4.3%)输入异体红细胞及自体回收红细胞,1(4.3%)例输入自体回收红细胞,1例(4.3%)输入储存全血150 mL,输血率为43.5%,配血输注比(cross-match/transfused,C/T值)=2.7, 输血指数(transfusion index,Ti)=1。术中12例(52.2%)患儿行动脉血气分析,2例(8.7%)患儿监测血栓弹力图,术后血红蛋白(117±19.4) g/L,6例(26.1%)患儿术后出现轻度贫血,2例(8.7%)中度贫血。结论  RhD阴性患儿行神经外科手术备血困难,需根据病变类型及部位针对性制定围术期血液管理方案,并采用多模式治疗策略以减少出血及对异体RhD阴性血的依赖,保障患儿手术安全。
    病例报告
    降糖药物导致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朱育林, 李佳夷, 陈钊, 陈香慧, 史佳慧, 杨霞, 姚纲练, 卢家美, 付荣国
    2024, 45(5):  912-91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25
    摘要 ( 16 )   PDF (7581KB) ( 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神经轴突导向分子Slit3的相关研究进展
    蒋欢, 李姣清, 徐浩森, 兰金意, 杨单植, 张婷, 刘沛敏, 吴丹凤, 白晓燕
    2024, 45(5):  917-92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26
    摘要 ( 18 )   PDF (431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神经轴突导向分子家族(slit guidance ligand,Slit)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分泌型糖蛋白,与其单次跨膜受体(roundabout guidance receptor,Robo)相互作用。目前,已经在人类发现3个Slit基因(Slit1-3)和4个Robo基因(Robo1-4)。Slit3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如细胞迁移、骨形成、血管生成和肿瘤发生。Slit3在不同临床疾病中的致病作用及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值得深入研究探索。通过研究Slit3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和发病机制,将为探索其生物学作用及发病机制,研发靶向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本文综述Slit3在各类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并阐述其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拉斯克奖
    华裔科学家陈志坚发现感知DNA免疫监控的cGAS-STING信号通路——2024年拉斯克奖基础医学研究奖
    周妍, 吴巍
    2024, 45(5):  923-92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4.05.027
    摘要 ( 19 )   PDF (4122KB) ( 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京时间2024年9月19日,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揭晓,华人学者陈志坚博士(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因发现感知自身及外源DNA的环鸟嘌呤-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GMP)-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MP) synthase, cGAS],阐明了DNA如何刺激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荣获基础医学研究奖。
    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