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21
    目录
    2015年4月 第36卷 第2期 目次
    2015, 36(2):  0-0. 
    摘要 ( 209 )   PDF (1087KB) ( 2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纳米制剂研究
    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李飞阳, 崔纯莹, 王玉记, 吴建辉
    2015, 36(2):  157-16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01
    摘要 ( 435 )   PDF (1584KB) ( 5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开发一种新型阿霉素脂质体制剂。方法 采用膜分散法制备阿霉素脂质体;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考察阿霉素和阿霉素脂质体对5种人类肿瘤细胞株增生的抑制作用;以荷S180小鼠为模型,考察阿霉素和阿霉素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膜分散法适用于制备阿霉素脂质体,其平均包封率高于95%;阿霉素制备成脂质体仍具备抑制肿瘤细胞株增生活性,并呈现时间依赖关系;动物实验表明,阿霉素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比阿霉素强,毒性比阿霉素低。结论 此法制备的阿霉素脂质体包封率高,简便易行,重现性好,并且显示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的构建及逆转耐药活性研究
    邢璐, 崔纯莹, 王玉记, 房晨婕, 吴建辉
    2015, 36(2):  161-16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02
    摘要 ( 397 )   PDF (1663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制备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并评价其逆转耐药作用。方法 采用共缩聚法合成介孔氧化硅纳米粒并载药,制备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动态透析法研究该释药系统的体外释药特性;噻唑蓝比色法(MTT法)评价该释药系统的逆转耐药作用及可能机制。结果 所制备释药系统的粒径在170~250 nm左右,Zeta电位在-30 mV~-40 mV,微观形态呈球形,均匀分布,具有规则介孔孔道。体外释放显示维拉帕米缓慢释放,6-巯嘌呤加入诱导剂之前无释放,加入诱导剂后释药过程呈现先突释后缓释。MTT法检测显示所制备释药系统与阳性药维拉帕米及同浓度物理混合物相比,具有显著逆转耐药作用。结论 所制备的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及逆转耐药作用。
    聚乙二醇包裹表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
    黄萍, 崔纯莹, 王玉记, 吴建辉
    2015, 36(2):  166-17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03
    摘要 ( 340 )   PDF (4459KB) ( 1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制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包裹表阿霉素脂质体,对其药剂学性质和活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乙二醇包裹表阿霉素的脂质体,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用激光纳米粒度仪测定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并对包封率、稳定性及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采用MMT法和S180小鼠模型评价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聚乙二醇包裹表阿霉素的脂质体的粒径为(231.4±2.0)nm,动电位为(-25.62±0.68)mV,包封率为(53.14±4.85)%,各项稳定性均有明显提高,体外释放缓慢,小鼠剂量可增加到6 μmol/kg,给药间隔可延长至72 h,并显示比表阿霉素好的抗肿瘤活性。结论 本实验获得了较理想的聚乙二醇包裹表阿霉素脂质体,体外释药符合长效制剂特征,血浆中稳定,具有pH敏感性,可改善表阿霉素用药安全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RGD脂肪醇与17-AAG脂质体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李雪梅, 王玉记, 吴建辉, 崔纯莹
    2015, 36(2):  172-17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04
    摘要 ( 386 )   PDF (4804KB) ( 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制备一种新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脂肪醇(Arg-Gly-Asp-Phe-fatty alcohol,RGDFOC12)与17-丙烯氨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allylamino-17-demethoxygeldanamycin,17-AAG)的脂质体(RGDFOC12 liposomes-loaded 17-AAG,RLAs)。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探头超声法制备;采用激光纳米粒度仪、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测定粒径,Zeta电位和外观形态;采用动态透析法测定药物释放;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考察其对5种人肿瘤细胞株增生的抑制作用;通过瘤质量、存活数、体质量、脏器指数比评价其在小鼠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 制备得到的RLAs的粒径为(130.6±0.6)nm,Zeta电位为(-28.37±1.67)mV,外观形态为球形,包封率为80%以上。RLAs在pH 5.4环境的累积释放百分数大于在pH 7.4环境的累积释放百分数。RLAs在血浆中可稳定存在,12 h累积释放百分数为(15.85±0.71)%。RLAs对5种肿瘤细胞有抑制增生作用。RLAs对接种S180腹水瘤的ICR小鼠有抑制肿瘤生长作用。结论 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新的RLAs,制备方法简单、包封率高,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17-AAG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闫岩, 王玉记, 吴建辉, 崔纯莹
    2015, 36(2):  178-18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05
    摘要 ( 393 )   PDF (4984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制备一种新型17-丙烯氨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17-allylamino-17-demethoxygeldanamycin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17-AAG-PBCA-NPs)。方法 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17-AAG-PBCA-NPs;采用正交实验筛选最优处方;采用纳米粒度仪、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对17-AAG-PBCA-NPs进行表征和鉴定;采用动态透析法测定体外释放药物情况;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考察17-AAG-PBCA-NPs对5种人肿瘤细胞株增生的抑制作用;以荷S180小鼠为模型,考察17-AAG-PBCA-NPs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界面聚合法制备的17-AAG-PBCA-NPs包封率大于90%,粒径为(180.5±12.0)nm,Zata电位为(-28.38±0.81)mV,表面形态规则均匀;17-AAG-PBCA-NPs呈时间依赖性地抑制肿瘤细胞株增生,动物实验表明,17-AAG-PBCA-NPs抗肿瘤活性比17-AAG强,毒性比17-AAG低。结论 采用界面聚合法可制备得到17-AAG-PBCA-NPs,制备方法简单、重现性好、包封率高,并显示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多西紫杉醇-海豹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抗肿瘤活性评价
    史凡, 崔纯莹, 吴建辉, 王玉记
    2015, 36(2):  185-19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4.006
    摘要 ( 397 )   PDF (4803KB) ( 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TX)海豹油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以及与脂肪乳的比较。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筛选处方,通过高压乳匀法制备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测定其粒径、电位、包封率、体外释药、血浆中稳定性等。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以及采用荷肉瘤S180 小鼠进行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考察各组抑瘤率和存活率。结果 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的粒径在200 nm左右,Zeta电位为-30~-50 mV,包封率达95%以上。体外释放研究证明多西紫杉醇脂肪乳与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具有一定的pH敏感性,且推测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具有更强的缓释作用。血浆中稳定性研究证明多西紫杉醇脂肪乳与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在血浆中较稳定,释放行为缓慢。结论 由MTT法结果得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多西紫杉醇脂肪乳与DTX均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且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以荷肉瘤S180小鼠为模型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多西紫杉醇脂肪乳与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在血浆中12 h内累积释放量分别为(13.82±0.59)%与(12.91±0.60)%。说明剂型在血浆中较稳定,释放行为缓慢。另外, DTX组小鼠9 d存活率为0,多西紫杉醇脂肪乳组于9 d存活率为93.3%,而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组小鼠9 d存活率为100%,说明多西紫杉醇海豹油脂质体使得耐受剂量提高,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与用药的顺应性。
    以海豹油为基质的多西紫杉醇脂肪乳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魏丽艳, 崔纯莹, 吴建辉, 王玉记
    2015, 36(2):  192-19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07
    摘要 ( 392 )   PDF (5118KB)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制备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十二烷基脂肪醇(arginine-glycine-aspartate-phenylalanine-dodecyl alcohols,RGDFOC12)介导的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TX)脂肪乳简称RGDFOC12-DTX脂肪乳,并考察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抗肿瘤药物DTX为模型药物,以海豹油为油相,卵磷脂为乳化剂,两亲性RGDFOC12为新型膜材,通过高压乳匀法制备RGDFOC12-DTX脂肪乳。并考察其粒径、Zeta电位、渗透压、离心率(Ke)、pH、包封率、体外释药行为和抗肿瘤作用效果。结果 RGDFOC12-DTX脂肪乳粒径在190~250 nm,Zeta 电位在-30~-40 mV,渗透压在280~320 mOsm·L-1,0.5012-DTX脂肪乳粒子呈均匀球形。体外释放实验显示RGDFOC12-DTX脂肪乳呈缓释的特点,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显示,RGDFOC12-DTX脂肪乳对各细胞系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效应,且呈现出缓释的特点。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显示,RGDFOC12-DTX脂肪乳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活性。结论 本文报道了RGDFOC12-DTX脂肪乳的新剂型及制备方法,该剂型可有效增加药物的稳定性,降低注射时的刺激性,增强机体依从性且具有缓释性和更好的抗肿瘤活性。
    HR-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问题研究
    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王曼, 王淑珍
    2015, 36(2):  199-20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08
    摘要 ( 505 )   PDF (1100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查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与早期宫颈癌相关文献,文献涉及早期宫颈癌保守性手术、根治术后长期随访观察LVSI 与预后的影响。活检标本与根治术标本比较,分析其对淋巴转移、浸润深度的预测价值。共计34篇文献符合要求,部分文献显示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不是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否定其作为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评价指标,而部分文献显示LVSI与预后相关。临床观察发现LVSI阳性患者保守性手术治疗仍应谨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作为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评价指标尚存争议,其可能与淋巴转移有关,后者是宫颈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阴性/不典型鳞状细胞和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的随访观察
    何鑫, 陶绘丞, 王淑珍, 朱志清, 王跃, 刁小莉, 曲久鑫
    2015, 36(2):  205-21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09
    摘要 ( 452 )   PDF (1196KB) ( 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阴性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和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患者的随访结果,探讨HR-HPV阴性的ASCUS和LSIL患者的合理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科门诊,HR-HPV阴性、宫颈液基细胞学为ASCUS和LSIL的356例患者的病理资料,对HR-HPV阴性的ASCUS和LSIL经阴道镜及宫颈活检排除高级别病变的306例患者定期进行HR-HPV随访。HR-HPV检测采用杂交检测法2代(hybird capture-Ⅱ,HC-Ⅱ)。结果 HR-HPV阴性/ASCUS和LSIL患者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lesions,CIN)-Ⅲ及以上病变发病率分别为7.9%和9.1%。HR-HPV阳性/ASCUS和LSIL患者CIN-Ⅲ及以上病变发病率分别是22.9%和17.9%。HR-HPV阳性的ASCUS和LSIL患者CIN-Ⅲ及以上病变发病率明显高于HR-HPV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HR-HPV阳性对ASCUS及LSIL患者宫颈高级别病变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13%和84.42%。HR-HPV阴性/ASCUS和LSIL患者CIN-Ⅱ及以上病变检出率是14.3%。不同年龄段的HR-HPV阴性/ASCUS和LSIL的患者,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的发生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39岁妇女宫颈高级别病变的发生率最高(18.2%)。结论 HR-HPV阴性的ASCUS和LSIL患者发生CIN-Ⅲ及以上病变分别是7.9%和9.1%,CIN-Ⅱ及以上病变达14.3%,30~39岁的HR-HPV阴性/ASCUS和LSIL患者宫颈高级别病变发生率达18%,建议对于HR-HPV阴性的ASCUS和LSIL患者应行阴道镜检查可疑病变部位活检。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病毒清除及持续感染的随访性研究
    胥莎莎, 何鑫, 刘英俏, 刘军, 王淑珍, 王跃, 刁小莉, 曲久鑫
    2015, 36(2):  212-21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10
    摘要 ( 390 )   PDF (2545KB) ( 5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医院机会性筛查人群初次高危型人乳头瘤(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后病毒自然清除或持续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访2013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初次HR-HPV阳性患者969例。观察HR-HPV感染患者病毒自然清除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年龄、病毒基因分型、多重感染以及初次感染病毒负荷量与病毒自然消除及持续性感染的关系。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Kaplan-Meier生存分析用于计算病毒清除时间。COX比例风险回归用于病毒清除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969例HR-HPV 感染患者平均病毒清除时间为9.52(95% CI: 9.09~9.95)个月,中位消退时间8(95% CI: 7.65~8.36)个月。不同年龄组HR-HPV自然清除的时间不同(χ2=7.93,P=0.047)。不同亚型HPV自然清除时间不同,清除时间最长的前5位分别是HPV56型、HPV33型、HPV58型、HPV52型、HPV18型。病毒清除时间最短的是依次HPV45型、HPV51型、HPV68型。多病毒联合感染同病毒持续感染相关,联合感染者病毒清除时间明显延长,持续感染时间延长(χ2=18.67,P=0.000)。初次感染的病毒负荷量不同,病毒自然清除时间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8,P=0.000)。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回归系数为-0.082,P=0.046)及多病毒联合感染(回归系数为-0.231,P=0.037)同病毒清除呈负相关,初次感染病毒负荷量分级(回归系数为-0.185,P=0.108)与病毒自然清除时间无相关。结论 HR-HPV基因型为HPV56型、HPV35型、HPV58型、HPV51型、HPV35型,≥50岁女性、多重感染以及初次高病毒负荷量患者,病毒自然清除时间长,更易发生持续性感染。
    医院机会性筛查人群HR-H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关系
    何鑫, 陶绘丞, 刘晨, 王淑珍, 王跃, 刁小莉, 曲久鑫
    2015, 36(2):  219-22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11
    摘要 ( 403 )   PDF (1361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医院机会性筛查人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HR-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科门诊,同时接受HR-HPV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符合纳入标准的2 305例患者资料。采用二代杂交捕获法(hybird capture II,HC-II)进行HR-HPV检测。结果 1)医院机会性筛查人群HR-HPV感染率为34.84%,年轻女性(20~24岁)感染率最高(50.0%),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染率逐渐下降,45~49岁女性感染率最低(24.18%),≥55岁者感染率升高(47.02%),感染率呈双高现象。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异常率的年龄分布特点,与HR-HPV感染率的年龄分布特点一致。2)TCT结果为正常或者炎性反应、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low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high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宫颈鳞状细胞癌(squamous of cervical carcinoma,SCC)中, HR-HPV的感染率分别是23.98%、66.47%、87.21%、98.04%、100%。宫颈组织活检病理为正常或炎性反应、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级(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lesions-Ⅰ,CIN-Ⅰ)、CIN-Ⅱ、CIN-Ⅲ、SCC患者HR-HPV的感染率分别为67.44%、86.96%、88.24%、94.57%、90.48%。3)在ASCUS患者中,宫颈高级别病变(≥CIN-Ⅱ)的发生率31.73%,HR-HPV阳性组宫颈高级别病变(≥CIN-Ⅱ)的检出率36.93%,HR-HPV阴性组宫颈高级别病变(≥CIN-Ⅱ)的检出率21.43%,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3,P=0.042)。4)在LSIL患者中,宫颈高级别病变的发生率34.40%,HR-HPV阳性组宫颈高级别病变的检出率37.37%,HR-HPV阴性组宫颈高级别病变的检出率14.29%,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6,P=0.016)。结论 不同年龄,HR-HPV感染率及TCT异常率不同, <24岁和≥55岁为HR-HPV感染及异常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高峰年龄。HR-HPV感染率和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HR-HPV检测不能作为ASCUS和LSIL患者分流管理的唯一手段,HR-HPV阴性的ASCUS和LSIL不能排除≥CIN-Ⅱ级病变,仍然需要做阴道镜检查。
    宫颈脱落细胞CA-IX的表达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刘英俏, 何鑫, 刘军, 王淑珍, 胥莎莎, 王跃, 刁小莉
    2015, 36(2):  226-23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12
    摘要 ( 328 )   PDF (1610KB) ( 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碳酸酐酶IX(carbonic anhydrase-IX,CA-IX)在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感染的关系,分析CA-IX预测宫颈病变自然转归方向的价值。方法 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CA-IX在不同宫颈病变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采用HC-Ⅱ测定HR-HPV DNA,定期随访,比较CA-IX表达与HR-HPV感染状态的相关性。结果 CA-IX的表达与HPV的感染存在相关性(χ2=81.8,P=0.000)。低级别[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Ⅰ)]和高级别(CIN-Ⅱ、CIN-Ⅲ及宫颈癌)宫颈病变,CA-IX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P=0.032)。不同HPV感染状态下(持续性感染、一过性感染、无HPV感染),CA-IX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0.6%、38.4%、1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69,P=0.001)。结论 CA-IX的表达与HPV感染相关,在持续性HPV感染中,CA-IX的表达阳性率较一过性HPV感染、无HPV感染明显升高,提示CA-IX有可能是参与持续HPV感染致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分子标志之一。
    基础研究
    旋毛虫膜蛋白新基因Tmp10的免疫筛选及鉴定
    毕阔, 秦佳佳, 杨静, 诸欣平
    2015, 36(2):  232-23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13
    摘要 ( 349 )   PDF (2906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免疫筛选旋毛虫成虫cDNA文库,寻找抗旋毛虫病的疫苗候选抗原或诊断抗原。方法 应用旋毛虫感染的猪血清免疫筛选旋毛虫成虫cDNA文库,获得阳性克隆。将一阳性克隆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重组质粒,异丙醇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 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后,利用亲和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抗原特异性和免疫原性。结果 免疫筛选旋毛虫成虫cDNA文库获得42个阳性克隆,选取一个新基因Tmp10,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Tmp10,诱导表达后获得的重组蛋白(rTmp10)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 000。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旋毛虫感染小鼠和猪血清所识别,具有抗原特异性。rTmp10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高滴度的抗体,显示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结论 免疫筛选旋毛虫成虫cDNA文库获得一个新基因Tmp10,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为膜蛋白,其重组蛋白(rTmp10)具有较好的抗原特异性和免疫原性。
    芪卫颗粒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CD2AP表达的影响
    王馨瑶, 耿建国, 高彦彬, 李娇阳, 周盛楠, 邹大威, 刘迎新
    2015, 36(2):  239-24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14
    摘要 ( 308 )   PDF (3496KB) ( 1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芪卫颗粒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肾组织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CD2相关蛋白(CD2-associated protein,CD2AP)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取10只大鼠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腹腔注射大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0 mg/kg)诱导DN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以及芪卫颗粒组,连续给药,动态监测大鼠血糖、体质量、24 h尿微量白蛋白;24周后将大鼠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组织足细胞CD2AP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呈高血糖、低体质量状态(P<0.05),24 h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显著升高,足细胞CD2AP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体质量、血糖无明显变化,24 h尿微量白蛋白浓度明显下降,CD2AP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 芪卫颗粒能够上调CD2AP在肾组织的表达,降低DN大鼠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延缓DN的发生、发展。
    Notch1和Notch2对胰腺癌HPAC细胞中Hes家族靶基因的不同调控作用
    李炳秋, 张玉祥
    2015, 36(2):  244-25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15
    摘要 ( 391 )   PDF (1723KB) ( 2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Notch1、Notch2受体对胰腺癌HPAC细胞Notch信号通路下游Hes家族靶基因的影响。方法 运用siRNA干扰技术分别干扰HPAC细胞中Notch1和Notch2基因,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otch1和Notch2的干扰效率,用real-time PCR检测siRNA干扰后Notch下游靶基因Hes1、Hes2、Hes4和Hes6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es1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1.000±0.019)和siRNA对照组(0.908±0.039)相比,Notch1-siRNA转染组(0.124±0.005)的Notch1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Notch1敲减降低了Hes1和Hes6的mRNA表达,Hes1与空白对照组和siRNA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s6与空白对照组和siRNA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Hes2和Hes4的mRNA则没有影响。Hes2与空白对照组siRNA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s4与空白对照组和siRNA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1.000±0.015)和siRNA对照组(0.990±0.017)相比Notch2-siRNA转染组(0.350±0.009)的Notch2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Notch2敲减降低了Hes1的mRNA表达,Hes1与空白对照组和siRNA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Hes2、Hes4和Hes6的表达没有影响,Hes2与空白对照组和siRNA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s4与空白对照组和siRNA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s6与空白对照组和siRNA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tch1和Notch2下调均不能引起Hes1蛋白水平变化。结论 HPAC细胞中Notch1的靶基因是Hes1和Hes6,而Notch2的靶基因是Hes1,提示不同Notch家族成员调控的靶基因有交叉但是不同。
    NHERF3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法朋燕, 刘华, 郑君芳, 王磊, 代元平, 贺俊崎
    2015, 36(2):  251-25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16
    摘要 ( 348 )   PDF (1743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NHERF3在肾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为揭示肾癌组织NHERF3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提供线索。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方法检测肾癌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NHERF3蛋白及mRNA的表达,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 在癌旁组织中,NHERF3蛋白有较丰富的表达,而在肾癌组织中NHERF3蛋白的表达十分微弱(P<0.01);癌旁组织NHERF3 mRNA表达水平亦明显高于肾癌组织(P<0.05),二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癌组织中NHERF3蛋白及mRNA与癌旁组织比较均呈现异常低表达,表明NHERF3基因表达在转录水平受到明显抑制,提示与肾癌NHERF3蛋白缺乏相关的NHERF3功能缺失(loss of function)可能在肾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纹状体注射不同剂量6-OHDA制备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评价
    于燕, 王可, 贾军, 王晓民
    2015, 36(2):  255-26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17
    摘要 ( 457 )   PDF (3348KB) ( 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纹状体内注射6-OHDA可用于制备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其在小鼠模型上的行为学、形态学及多巴胺水平的变化需要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在小鼠右侧纹状体背外侧部立体定位分别注入4、6、8及10 μg的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动态观察各剂量组小鼠的基本生理状况。旋转行为和转棒行为可评价PD小鼠的运动症状; 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化染色可反映黑质-纹状体内多巴胺能系统的功能改变;高效液相色谱法能检测多巴胺(dopamine,DA)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并分析DA代谢率。结果 除了10 μg 6-OHDA组的小鼠体质量呈一过性下降,其他剂量对小鼠体质量无显著影响。在6-OHDA注射一周后,各组小鼠均出现了持续性的异常旋转行为增加。此外,高剂量组(8 μg及10 μg)小鼠的转棒时间较低剂量组(4 μg及6 μg)小鼠明显缩短。TH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低剂量组小鼠损伤侧丢失了约60%的多巴胺神经元及40%的多巴胺神经纤维;而高剂量组小鼠则有超过80%的多巴胺神经元丢失和70%的多巴胺神经纤维减少。各组小鼠损伤侧纹状体内的DA水平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也显著降低,与6-OHDA注射量具有剂量依赖性;而DA代谢率却出现了代偿性增加改变。结论 纹状体内注射不同剂量6-OHDA均能引起一定程度的PD病理表型,其损伤程度与6-OHDA剂量相关,为研究PD不同病理阶段及其干预策略提供了新的模型。
    脑内过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勾荣彬, 江小华, 巨荣凯, 牛含虚, 段德义, 徐群渊
    2015, 36(2):  262-26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4.018
    摘要 ( 375 )   PDF (7856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脑内过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4,IGFBP-4)的转基因小鼠,以研究IGFBP-4对脑发育的作用。方法 构建神经元特异性启动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链(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β chain,PDGF-β)驱动的IGFBP-4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构建转基因小鼠。用PCR法检测小鼠子代基因组IGFBP-4 cDNA的整合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IGFBP-4在脑内的表达丰度和分布,比较野生型和转基因小鼠的体质量和脑质量的改变。结果 外源IGFBP-4 cDNA稳定整合于转基因小鼠基因组,IGFBP-4蛋白在成年小鼠脑内表达水平升高了267%,脑区IGFBP-4蛋白分布符合PDGF-β启动子驱动的蛋白表达特征,与野生型小鼠IGFBP-4部位相似。转基因小鼠体质量未见明显改变,整脑质量增加了8.4%(P<0.05),其中脑干增加了16.5%(P<0.05),其余脑区改变不明显。结论 外源IGFBP-4转基因在小鼠基因组中得到整合并能稳定遗传和表达,并影响了部分脑区的发育,为脑发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聚二甲基硅氧烷定制微培养装置及其在肿瘤细胞迁移浸润动态分析中的应用
    邢天禹, 牛静, 丁卫
    2015, 36(2):  270-27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19
    摘要 ( 466 )   PDF (4650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新型有机硅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构建细胞组织微培养装置,建立肿瘤迁移浸润的动态分析方法,对迁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和生物学检测。方法 设计并用PDMS定制具有独立分割功能的细胞微培养装置。在人脑胶质瘤U87MG细胞中检测时间依赖的迁移行为和细胞迁移信号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驱动的荧光素酶活性。检测肿瘤细胞在缺氧环境下迁移行为的改变,并与经典的TransWell细胞迁移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 应用定制PDMS培养装置能够动态观测细胞迁移浸润,通过对迁移细胞群的分离回收的细胞和相关信号通路的快速定量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细胞迁移的动态表型改变和参与机制。结论 应用PDMS定制细胞微培养装置进行细胞动态描述和分析,对研究肿瘤细胞迁移过程及其机制是一个可行且极具潜力的新方法。本微培养装置的特色在于在肿瘤细胞迁移过程中同时完成对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分析并进行相关性研究。
    神经酰胺通过JNK-c-Jun信号通路诱导胶质瘤细胞自噬性死亡
    张露勇, 罗菲亚, 胡培丽, 单纯, 张淼
    2015, 36(2):  276-28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20
    摘要 ( 318 )   PDF (2016KB) ( 2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神经酰胺对大鼠脑胶质瘤细胞C6自噬性死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神经酰胺作用于C6细胞后,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流式法检测细胞凋亡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及电镜的方法观察细胞自噬水平的改变,以及JNK及其下游靶分子c-Jun的磷酸化水平变化;最后进一步借助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抑制JNK的活性,观察其对神经酰胺诱导的细胞自噬情况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神经酰胺作用24 h后,C6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神经酰胺作用24 h后,C6细胞死亡明显升高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中凋亡性死亡比例较低;神经酰胺作用后细胞内自噬小体数目,LC3B/LC3A的比值,Beclin-1的表达水平,以及JNK和c-Jun磷酸化水平都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前给予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抑制JNK的活性后,显著阻断神经酰胺诱导的细胞自噬。结论 神经酰胺可诱导胶质瘤细胞C6发生自噬性死亡,其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自噬的机制可能与激活JNK信号通路有关。

    临床研究
    双针穿刺臭氧注射+等离子射频治疗盘源性腰腿痛的临床研究
    葛维鹏, 郑观荣, 杜梅青, 徐伟民, 王大龙, 张海山, 何明伟
    2015, 36(2):  282-28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21
    摘要 ( 304 )   PDF (1683KB)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双针穿刺臭氧注射结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盘源性腰腿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盘源性腰腿痛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A组行低温等离子射频,B组行双针穿刺臭氧注射,C组行双针穿刺臭氧注射结合低温等离子射频。评价各组治疗前,治疗后3、30、90 d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治疗效果、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VA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30、90 d VAS和治疗效果优良率及治疗后90 d ODI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双针穿刺注射臭氧结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比单纯低温等离子射频或双针穿刺注射臭氧治疗效果更确切,持续时间更长久。

    血脂正常青年角膜弓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亚组分分析
    高新晓, 郭佳, 蔺洁, 孟忻, 汪军
    2015, 36(2):  287-29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22
    摘要 ( 329 )   PDF (1880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精确检测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的亚组分并评估其中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LDL,sdLDL)与青年角膜弓(简称青年弓)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12例2014年3月至2014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眼科及体检中心的血脂正常的青年弓患者。另外选取12例年龄、性别、吸烟史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Lipoprint LDL System精确检测LDL的亚组分,计算其中的sdLDL占LDL的百分数,即sdLDL比率(sdLDL%)。采用t检验比较青年弓组与对照组的sdLDL%,再以青年弓为因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Backward:LR)评估其相关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青年弓组sdLDL%数值偏高[(13.16±6.29)% vs (19.64±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将年龄、LDL校正后,sdLDL%增高和青年弓明显相关(P=0.040)。sdLDL%是青年弓发生的危险因素(OR=1.49,95% CI:1.01~2.19,P<0.05)。结论 血脂正常青年弓患者的sdLDL%增高,表明其LDL亚组分异常。

    绵羊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在体实验手术管理
    吴广辉, 蔺嫦燕, 侯晓彤, 李海洋, 陈琛, 刘修健, 徐创业, 王璟, 杨朋, 渠文波
    2015, 36(2):  291-29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4.023
    摘要 ( 362 )   PDF (3850KB) ( 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绵羊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在体实验手术管理的特殊要求。方法 依照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参考美国动物管理及使用委员会关于植入式LVAD实验动物评判标准和国际上LVAD动物实验经验,进行国产植入式LVAD绵羊在体存活实验。成年绵羊在心脏不停跳状态下完成LVAD植入手术,针对手术的特性,制定术前、围术期及术后的管理措施。结果 成功实施6例绵羊植入式LVAD在体实验,1例LVAD在植入25 d后停止运转,1例实验动物在术后第3天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余4例实验动物植入后存活状态良好,达到在体实验30 d的实验预期。结论 术前的精心准备、遵循严格的手术操作规程、术后早期严密的监护、术后精心护理以及选择合理的抗凝策略可有效的提高绵羊植入式LVAD慢性存活实验的成功率。

    非顺应球囊后扩张对置入药物洗脱支架预后的影响
    胡宾, 贾德安, 方哲, 杨士伟, 韩红亚, 许晓晗, 于淼, 马茜, 申华, 史冬梅, 周玉杰
    2015, 36(2):  299-30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24
    摘要 ( 378 )   PDF (1239KB) ( 2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使用非顺应性球囊后扩张对经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共356例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且使用非顺应性球囊后扩张的患者,采用倾向性评分抽取同期356例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而未后扩张的患者与之1∶1匹配。结果 2组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主要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后扩张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明显低于未后扩张组(10.1% vs 15.7%,P=0.020),主要是靶血管重建(6.2% vs 10.7%,P=0.010)、支架内血栓(1.1% vs 3.7%,P=0.030)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肌梗死(3.9% vs 4.6%,P=0.700)、死亡(1.1% vs 1.7%,P=0.760)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心病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使用非顺应性球囊后扩张安全,可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北京市体检人群血尿酸增高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韩玉梅, 陈硕, 丁然, 唐健, 姚浪, 张静波
    2015, 36(2):  303-30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25
    摘要 ( 296 )   PDF (1063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北京市健康体检人群血尿酸增高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8年至2012年258 452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增高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抽取2012年66 333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体质量、血脂、血压和血糖资料进行分析,按血尿酸值分为尿酸增高组和尿酸正常组,比较不同年龄段两组体质量、血脂、血压和血糖异常检出率。结果 北京市体检人群尿酸增高率男性为21.8%~27.2%,女性为5.5%~7.9%。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增高组的超重肥胖、血脂异常、血压增高和血糖升高检出率均高于尿酸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肥胖、血脂异常、血压增高和血糖升高是尿酸增高的危险因素。结论 北京市健康体检人群的男性尿酸增高的检出率较高,年轻女性尿酸增高检出率逐年攀升,应加强尿酸增高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以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与诊治。

    短篇
    三叉神经痛患者半月节射频热凝术面部电刺激疼痛阈值的观察
    李秀华, 杨惠婕, 郑淑月, 何亮亮, 倪家骧
    2015, 36(2):  308-31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26
    摘要 ( 264 )   PDF (1038KB) ( 1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病例报道
    新生血管青光眼角膜血染逆转1例并文献复习
    游玉霞, 梁庆丰, 李建军, 马科
    2015, 36(2):  311-31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27
    摘要 ( 240 )   PDF (2335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诊治经验报道并文献复习
    畅怡, 魏兵, 张连国, 聂秀红
    2015, 36(2):  313-31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28
    摘要 ( 272 )   PDF (4739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外科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术方式及其机制
    张振, 宫轲
    2015, 36(2):  318-32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29
    摘要 ( 322 )   PDF (1113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手术治疗糖尿病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外科治疗糖尿病有较多手术方式,其治疗效果不尽相同,且缓解糖尿病的机制也不尽相同,使手术治疗糖尿病的术式选择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就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术方式的疗效及机制进行综述,以助于临床开展糖尿病的手术治疗。

    专论与综述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群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探索
    张俊敏, 王晓民
    2015, 36(2):  324-32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30
    摘要 ( 271 )   PDF (1040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内外科技期刊业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期刊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必须走集群化、数字化发展的道路。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作为为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一支生力军,如果要做大做强只有走集群数字化发展的道路,为此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群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数字化的出版平台。鉴于当前众多高校科技期刊主管主办地域的不同,走依托学科专业内容横向联合构建数字化科技期刊平台不失为一种较为稳妥的高校数字化集群发展的模式。

    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全面应用与建设策略的思考
    慕萌
    2015, 36(2):  328-33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5.02.031
    摘要 ( 257 )   PDF (1025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科技期刊如何在了解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去认识、利用、开发数字化平台,从而更有效的促进期刊内容快速的传播、推进期刊编辑部的办公流程、获取与分享期刊信息与资源,从而整体提高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

    名师
    实验室简介
    多肽及小分子药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5, 36(2):  334-334. 
    摘要 ( 218 )   PDF (1223KB) ( 1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