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钟进彦, 张栗, 柳建发. 艾滋病的流行进展[J]. 地方病通报, 2010(6):72-74 [2] Wu Z, Sullivan S G, Wang Y, et al. Evolution of China's response to HIV/AIDS[J]. Lancet, 2007,369(9562):6796-6790.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艾滋病疫情新特点:男同性行为传播比例上升[EB/OL]. (2015-12-04)[2016-02-29].http://www.chinacdc.cn/mtbd_8067/201512/t20151204_122690.htm. [4] 赵二江,崔丹, 梁淑英,等. 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与预防措施[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7):1597-1599. [5] 徐翠萍, 杨跃诚, 杜本丽, 等.云南省芒市1989—2012年HIV感染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4,28(12):63-66. [6] 翁乃群. 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动力[J]. 社会学研究, 2003,(5):84-94. [7] 景军. 泰塔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J]. 社会学研究,2006,(5):123-150. [8] 钱莎莎. 空间分析技术在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和趋势判断中的应用[D]. 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 [9] 曲波,武玉欣, 刘洁,等. 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3) :193-196. [10] 郭静, 曲波. 1995-2012年葫芦岛市HIV/AIDS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4) :374-375.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 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2,18(1):1-5 [12] 李艳, 林鹏, 王晔,等.广东省2000-2013年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5(2):101-106. [13] 林鹏, 王曼, 李艳,等. 社区与戒毒所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及相关因素比较[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40(3):463-466. [14] 邢健男, 贾曼红, 王璐,等. 2004-2011年云南省注射吸毒者艾滋病流行的时空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4,18(4):317-321. [15] 胡莹, 李宁秀,刘莉,张静瑜.四川省2012年艾滋病疫情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17(2):292-294. [16] 丁贤彬, 张维, 冯连贵,等. 重庆市艾滋病流行形势分析与防治策略研究[J]. 热带医学杂志, 2011,11(3):334-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