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2-21
    目次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第32卷第1期目次
    2011, 32(1):  0-0. 
    摘要 ( 329 )   PDF (1451KB) ( 1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其他
    投稿须知
    2011, 32(1):  0-0. 
    摘要 ( 198 )   PDF (237KB) ( 1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点实验室简介
    教育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点实验室
    2011, 32(1):  0-0. 
    摘要 ( 201 )   PDF (452KB) ( 1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其他
    奖项介绍
    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范志朋
    2011, 32(1):  1-4. 
    摘要 ( 1003 )   PDF (653KB) ( 3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以牙齿为中心的口腔颌面组织缺损畸形缺乏生理性修复及功能重建困难的问题,“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组,围绕牙齿,颌面骨及提供口腔支撑环境分泌唾液的涎腺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专题研究。利用涎腺内镜及基因转导技术诊治阻塞性涎腺疾病,恢复涎腺功能,重建放射损伤涎腺功能。提出“生物牙根”理念,利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成功再生了具有咀嚼功能的生物牙根;基于牙发育提出牙再生新方式并发现种子细胞。确立颌骨牵张成骨关键技术及参数,通过数字测量技术提高颌面创伤的整复效果,研发专用牵引装置及关键技术进行颌骨内源性骨再生。该项目的研究及应用,提高了我国口腔颌面组织再生修复的诊治水平,推动口腔医学领域及转化医学的发展。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岳花兰;李晓璐;汤日波
    2011, 32(1):  5-7. 
    摘要 ( 813 )   PDF (544KB) ( 2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导管消融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治疗房颤的新方法。项目组针对房颤导管消融尚缺乏科学、规范的技术方法这一难题,对房颤导管消融的方法与技术策略系统地进行了研究:① 建立了右前斜位45°透视指导下房间隔穿刺方法;② 国际首创单导管标测、消融隔离肺静脉的方法;③ 首次证明应在环肺静脉消融线上补点隔离肺静脉;④ 首次证明瓣膜病房颤行导管消融是安全有效的;⑤ 总结、建立了我国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房颤导管消融的方法。项目组总结创新的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的治疗和研究水平。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
    过敏性鼻炎患者伴发食物过敏原致敏状态分析
    张伟;赵岩;王成硕;张罗
    2011, 32(1):  8-12. 
    摘要 ( 1370 )   PDF (621KB) ( 5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非过敏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患者伴发食物致敏的特点,探讨食物性过敏原检测在过敏性鼻炎诊断和预防中的意义。
    方法 对513例AR患者(包括51例14岁以下儿童)和70例NAR患者的食物过敏原检测阳性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AR患者常伴发致敏的食物过敏原依次为咖喱(43.3%)、小虾(30.0%)、桃(20.5%)、凤梨(11.9%)、花生(11.3%)和菠菜(10.5%)。儿童AR患者常伴发致敏的食物过敏原依次为咖喱(58.8%)、桃(23.5%)、小虾(21.6%)、水果(11.8%)、菠菜(11.8%)和小麦(11.8%)。AR患者中70.1%的植物性食物致敏者同时对花粉蒿草类吸入性过敏原过敏。NAR患者中常伴发致敏的食物过敏原依次为咖喱(30.0%)、桃(28.6%)、凤梨(14.3%)、小虾(12.9%)和鲤鱼(10.0%)。
    结论 AR患者伴发致敏食物过敏原以咖喱、植物性食物过敏原为主。植物性食物过敏原与花粉蒿草类吸入性过敏原可能存在交叉抗原反应。

    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吸入性过敏原
    张媛;赵延明;贺飞;张罗
    2011, 32(1):  13-16. 
    摘要 ( 1834 )   PDF (724KB) ( 4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过敏性鼻炎儿童的主要吸入性过敏原。
    方法 采用21种标准化过敏原对北京地区458例3~18岁的过敏性鼻炎儿童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描述过敏原的整体分布特征,并依据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在过敏原阳性率分布上的差异。
    结果 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阳性率前10位的过敏原分别为屋尘螨(83.6%)、粉尘螨(83.2%)、动物毛(15.7%)、大豚草(13.3%)、树1(13.3%)、藜(13.1%)、树2(12.0%)、交链孢霉属(9.6%)、刺槐(9.2%)和禾本科(9.2%)。尘螨在男性和女性儿童中均为最常见过敏原。在377例尘螨过敏患儿中,强阳性者占87.0%。分别以阳性率最高点14岁以及强阳性率最高点11岁为界进行分组,尘螨过敏的强阳性率在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尘螨是北京地区儿童过敏性鼻炎最重要的过敏原。

    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对小鼠鼻腔纤毛运动的调控
    矫健;王鸿;金善哲;张罗
    2011, 32(1):  17-20. 
    摘要 ( 1071 )   PDF (1092KB) ( 2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信号系统对小鼠鼻腔纤毛运动的调控。
    方法 酶消化法培养小鼠鼻腔上皮细胞,采用高速数字化显微成像技术对纤毛摆动进行定量分析,观察10 mmol/L 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上皮细胞纤毛摆动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O信号系统分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e cyclase,GC)、蛋白激酶G(protein kinase G,PKG)的表达。
    结果 ① Hanks平衡盐溶液(Hank’s balanced salt solution,HBSS)对照组小鼠鼻纤毛摆动在10 min内无明显变化;② 10 mmol/L L-arg处理组纤毛摆动频率(ciliary beat frequency,CBF)加药后2 min即出现明显增加,在检测的各个时间点,CBF与加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O信号通路中主要信号分子eNOS、GC、PKG在小鼠鼻腔纤毛中均有明显表达。
    结论 NO-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PKG信号通路参与了小鼠鼻纤毛运动的调控。

    小鼠鼻腔及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构成和纤毛反应性比较研究
    王鸿;矫健;金善哲;张罗
    2011, 32(1):  21-25. 
    摘要 ( 1091 )   PDF (1014KB) ( 5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小鼠鼻腔及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构成以及纤毛摆动频率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性。
    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获取小鼠鼻腔及气管黏膜纤毛细胞,观察纤毛细胞的得率以及ATP和苯扎溴铵对纤毛摆动频率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鼻腔及气管黏膜上皮的细胞构成。
    结果 ① 培养细胞中小鼠鼻甲的纤毛细胞得率可达(45±5)%,气管组织仅有(15±5)%;② 免疫组化染色鼻腔及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均有乙酰化α-tubulin阳性表达,鼻腔的纤毛细胞层更连续,细胞更密集;③ 100 μmol/L ATP均能引起鼻甲及气管的纤毛摆动频率增加,增加率分别为235.06%和118.49%; 0.005%苯扎溴铵均能使2个部位的纤毛摆动频率下降,降至原有频率的50.31%和8.27%。2组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3和0.004;④ 扫描电镜观察,鼻腔黏膜上皮中纤毛细胞的比例(90%)明显高于气管上皮纤毛细胞比例(30%~40%)。
    结论 小鼠鼻腔和气管黏膜上皮中纤毛细胞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2个部位的纤毛摆动频率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从纤毛细胞的数量上看,鼻腔远远高于气管,其中鼻甲是个不容忽视的丰富资源。

    非过敏性鼻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的鼻通气功能评估
    杨酉;刘仲燕;韩德民;张罗
    2011, 32(1):  26-31. 
    摘要 ( 1135 )   PDF (1245KB) ( 4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文检测非过敏性鼻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nonallergic rhinitis with eosinophilia syndrome,NARES)的鼻通气功能,分析其与主观症状的相关性。
    方法 NARES患者22例,健康成人58例。测量鼻阻力获得压力-流速曲线,得到75 Pa和150 Pa下鼻腔总阻力值。测量使用1%麻黄碱滴鼻液前后鼻腔的鼻声反射,获得相应的面积-距离曲线,得到鼻腔最小横截面积,计算鼻腔充血指数。分析非过敏性鼻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症状评分与鼻通气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对比NARES组与对照组鼻阻力和鼻声反射测量各项指标。
    结果 ① NARES患者鼻阻力、鼻声反射指标与各鼻部症状间的相关性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 鼻声反射仪测量收缩前后的鼻腔最小横截面积以及鼻腔充血指数,NARE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 NARE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收缩前75 Pa和150 Pa下鼻总阻力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后75 Pa和150 Pa下的鼻总阻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NARES患者主观症状与客观鼻生理功能检测结果间无相关性,在诊疗过程中需全面综合评价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检测结果。

    上颌窦形态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关系
    韩嘉为;张罗;韩德民
    2011, 32(1):  32-36. 
    摘要 ( 1049 )   PDF (695KB) ( 3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探讨上颌窦形态参数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病情程度的关系,加深对上气道阻塞成因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鼻腔对气道阻塞的影响。
    方法 对79例经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确诊的OSAHS患者行上气道CT扫描,通过图像分割三维重建上颌窦,测量与上颌窦形态相关的参数,并与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指数(apnea and hypopnea index,AHI)、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2)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代表上颌窦形态整体指标的上颌窦体积与AHI呈正相关(r=0.595,P<0.05)。在其他相关参数中气化系数、X轴长度是相关性最强的两个。上颌窦两侧不对称也对病情程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上颌窦形态参数与LSaO2大都没有相关性。
    结论 OSAHS患者的上颌窦形态对其病情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上颌窦的气化过程在与周围结构的相互作用中,与上气道硬性部分尤其是鼻腔相互影响,从而造成上气道通气功能障碍。

    自发性耳声发射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分析
    刘锦峰;韩静;石宝玉;付欣;李金兰;王洵;宋鹏龙;温晓慧;闫占峰;王宁宇
    2011, 32(1):  37-45. 
    摘要 ( 896 )   PDF (1373KB) ( 2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自发性耳声发射(spontaneous otoacoustic emissions,SOAE)信号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
    方法 通过对1名听力正常的26岁女性为期18周的SOAE检测,测试间隔为1周,观察其SOAE信号的重复出现率,SOAE的频率及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结果 ① 18周(18次)的测试中共记录到256个SOAE信号 (左耳160个,右耳96个),依据SOAE信号重复出现率将其分为3类:A.稳定信号,占85.2%(右耳83.1%,左耳88.5%);B.欠稳定信号(仅在右耳记录到,占右耳SOAE信号数的7.5%);C.偶发信号,占10.1%(右耳9.4%,左耳11.5%)。② 稳定SOAE信号的重复出现率为93.2%(右耳92.4%,左耳94.4%),其中22%的SOAE信号出现了信号内的频率变异,而且89.6%频率变异只是增减了一个最小刻度(12.3 Hz)。③ 右耳SOAE强度变异系数在10.5%~25.6%之间,左耳在17.0%~41.2%之间。右耳SOAE强度的极差为15.3 dB,左耳为16.2 dB。④ 偶发SOAE的出现率最高为22%,69.2%(18/26)位于2 kHz以下频率区,30.8%(8/26)多位于2 kHz以上频率区。偶发SOAE信号的平均强度为(-20.30±7.13) dB,在1 kHz以下的平均强度为(-12.48±2.60)dB,显著高于1kHz以上区的平均强度(-26.03±1.69 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0;P<0.05)。
    结论 SOAE信号峰具有很高的重复出现率,出现后的频率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但是强度波动较大。

    耳鸣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
    丁雷;刘博;王嘉玺;刘大新
    2011, 32(1):  46-49. 
    摘要 ( 1097 )   PDF (815KB) ( 6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电针刺激与口服药物进行耳鸣临床治疗的观察,评估对耳鸣患者采取干预措施的价值,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治疗中的可能影响因素。
    方法 将病程大于3个月的主观性耳鸣患者80例,根据就诊顺序分为针灸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每组40例),针灸组采用听宫穴为主穴并通脉冲刺激,每次15 min,每日1次,20次为一疗程;口服组给予甲钴胺、银杏叶片连续20 d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分析影响耳鸣临床疗效的可能因素。
    结果 ① 2组有效率分别为52.5%和37.5%,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② 由回归方程可知:疗效与耳鸣持续时间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 对耳鸣患者采取干预治疗措施是有意义的,治疗方案应遵循综合性、个体化,早期进行治疗者预后更为乐观。
    人工耳蜗植入者失匹配负波的特征研究
    康慧;龚树生;陈雪清;刘莎
    2011, 32(1):  50-54. 
    摘要 ( 846 )   PDF (1217KB) ( 3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研究人工耳蜗植入者在言语声刺激下引出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波形表现及相关意义。
    方法 采用经典Oddball模式,以/ba/和da/的言语声为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测量人工耳蜗植入组及正常对照组MMN,分析2组受试者MMN潜伏期及波幅、言语识别得分及平均听阈的相关性。
    结果 人工耳蜗植入组与正常对照组MMN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工耳蜗植入组中,言语识别得分与MMN潜伏期及波幅相关性有显著意义。
    结论 MMN潜伏期、波幅均与言语识别得分相关性显著,即可作为一项客观检查,为判断人工耳蜗植入后患者言语识别能力提供客观依据。

    过敏性疾病的自然进程及干预
    段甦;张媛;张罗
    2011, 32(1):  55-59. 
    摘要 ( 1291 )   PDF (961KB) ( 8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诸多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遵循一定规律,通常称作过敏性疾病疾病的自然进程,即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先后出现特征性的变态反应临床表现,并且持续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临床表现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的则可能减轻或完全消失。一般而言,特异性皮炎首先出现,随之发展为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全球过敏性疾病疾病发病率的日益增高已经成为一个威胁社会公共卫生健康的严重问题,因此,对该类疾病的深入研究显得愈发重要,了解其自然规律、发病机制对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阻断其自然发展进程、判断疾病预后和对高危患儿提供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退行性病的基础研究
    Bmi-1基因对于人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生和衰老的作用
    王芳;王旸;赵春松;关云谦;张愚
    2011, 32(1):  60-66. 
    摘要 ( 1181 )   PDF (2061KB) ( 2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人类胚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中,Bmi-1(B cell specific mo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 insertion site 1,Bmi-1)基因是否参与了自我更新和增生的维持。
    方法 用human-Bmi-1干扰病毒和GFP对照病毒分别转染MSC,进行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镜下观察转染效率。于转染后0、72、120、168 h 4个时间点收集细胞,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细胞中的Bmi-1干扰组与同时间点GFP对照病毒转染组相比的相对转录水平,一周后比较human-Bmi-1干扰病毒和GFP对照病毒转染后MSC细胞的增生能力和衰老状态。
    结果 经human-Bmi-1干扰病毒和GFP对照病毒转染后48 h,显微镜下细胞都带有绿色荧光,转染效率超过90%。与转染后0 h的Bmi-1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100±21)%相比,72、120、168 h的Bmi-1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下降,分别为:(28±18)%、(55±21)%和(5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Bmi1干扰后,细胞的增生能力显著下降,衰老细胞数量显著增加。
    结论 Bmi-1基因正性调控人类胚胎骨髓来源的MSC的增生,并防止衰老,当细胞内的Bmi-1转录水平下降时,细胞增生减慢,衰老细胞也显著增加。

    阿尔茨海默病转线粒体DNA细胞模型胞质钙稳态的改变
    张兰;刘芳;万岁桂;贾建平;李林
    2011, 32(1):  67-72. 
    摘要 ( 1504 )   PDF (1564KB) ( 4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转线粒体DNA细胞模型胞质游离钙水平,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缺陷在AD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将正常青年人、正常老年人和AD患者的血小板分别与无mtDNA细胞融合,建立转mtDNA细胞模型。采用微测量法测定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的活性;用荧光探针Fluo-3标记胞质内游离钙离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胞质钙离子荧光强度。
    结果 AD转mtDNA细胞COX活性与正常老年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胞质钙离子浓度升高,氧化磷酸化解耦联剂CCCP刺激后胞质钙离子的调节能力明显降低。
    结论 AD患者线粒体存在COX缺陷,使线粒体钙库功能下降,导致细胞内胞质钙稳态失衡。

    山茱萸环烯醚萜苷对穹隆海马伞切断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存活和细胞凋亡调控因子的影响
    丁月霞;;张丽;叶翠飞;王文;李林
    2011, 32(1):  73-78. 
    摘要 ( 1709 )   PDF (1578KB) ( 4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ornel iridoid glycoside,CIG)对脑损伤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存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成年SD大鼠行穹隆海马伞切断(fimbriafornix transection,FFT)手术,造模后CIG灌胃给药28 d,采用尼氏染色方法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和齿状回存活神经元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区细胞凋亡调控因子Bcl-2、Bax和细胞色素C的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 尼氏染色结果显示,FFT模型大鼠海马CA1区和齿状回存活神经元明显减少;CIG (20、60、180 mg·kg-1) 灌胃给药能够增加模型大鼠海马区存活神经元的数量。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FFT模型大鼠海马区Bcl2表达减少,Bax和细胞色素C表达增高;CIG能够增强模型大鼠海马区Bcl2表达,抑制Bax和细胞色素C的表达,避免凋亡信号进一步激活。
    结论 CIG能够减少FFT模型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死亡数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细胞凋亡抑制因子、下调细胞凋亡促进因子有关。

    淫羊藿苷对基因转染PC12细胞α-突触核蛋白过表达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影响
    刘莹;;张兰;李雅莉;李林
    2011, 32(1):  79-83. 
    摘要 ( 1011 )   PDF (446KB) ( 3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淫羊藿苷在体外试验中对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α-Syn)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与转染α-Syn基因PC12细胞共孵育24 h,应用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α-Syn mRNA含量,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α-Syn、泛素化蛋白羧基端水解酶(Ubiquitin C-terminal hydrolase protein,UCH-L1)和Parkin蛋白的表达,观察淫羊藿苷对它们的影响。
    结果 淫羊藿苷浓度40~80 μmol/L与转染α-Syn基因细胞孵育24 h,能够明显减少模型细胞中α-Syn mRNA含量,抑制Syn蛋白表达和聚集,增强UCH-L1和Parkin蛋白表达。
    结论 淫羊藿苷在体外对基因转染细胞的α-Syn过表达和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α-Syn合成和增强α-Syn降解有关。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病理特征
    尹琳琳;林丽莉;王蕾;李林
    2011, 32(1):  84-89. 
    摘要 ( 1606 )   PDF (1390KB) ( 9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大鼠模型,观察其组织病理特征。
    方法 采用豚鼠全脊髓匀浆制备抗原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E模型。每天监测动物体质量和行为学变化。应用HE染色观察脑和脊髓炎性浸润、血管袖套等变化,罗克沙尔坚牢蓝(luxol fast blue,LFB)染色观察脊髓脱髓鞘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脊髓髓鞘超微结构。
    结果 随着病程进展,EAE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明显;从第8天起出现行为学异常,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逐渐增高,于第12天达峰值。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EAE模型组大鼠脑组织血管周围和脑实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脊髓腰膨大脊膜出现炎性水肿,并有炎性细胞浸润;脊髓血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密集环绕,呈“袖套样”改变;脊髓髓鞘大面积脱失,且髓鞘板层松散。
    结论 采用该模型作为急性MS的研究模型较为理想。

    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分子GRP78及CHOP在糖尿病脑病小鼠海马表达的变化
    闫颖;赵咏梅;赵志炜;王玉兰;李森
    2011, 32(1):  90-94. 
    摘要 ( 1523 )   PDF (1269KB) ( 4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 Stress)通路相关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及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 homologous protein,CHOP)在糖尿病脑病小鼠海马CA1区表达的变化,探讨ER Stress在糖尿病脑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6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25)和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组(n=35)。小鼠禁食12 h后,按200 mg/kg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3 d后尾部非禁食血糖>15 mmol/L者为DM模型复制成功。分别在STZ注射后1、4、8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正常组与DM组小鼠海马CA1区GRP78及CHOP阳性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计数GRP78及CHOP阳性细胞。
    结果 ① GRP7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注射STZ后1、4、8周DM组小鼠海马CA1区GRP78阳性细胞形态和数量与正常组相似。② CHO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注射STZ后1、4、8周正常组小鼠海马CA1区CHOP阳性细胞数量较少,染色浅;DM组小鼠海马CA1区CHOP阳性细胞数量较多,染色深。③ 注射STZ后1、4、8周,DM组小鼠海马CA1区GRP78阳性细胞数量(12.00±3.60,10.50±3.11,13.75±3.01)与正常组(10.33±2.34,8.88±1.89,7.00±3.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P=0.23,P=0.06);注射STZ后1、4、8周,DM组小鼠海马CA1区CHOP阳性细胞数量(45.12±10.27,32.88±6.58,20.19±3.54)比正常组(19.19±6.80,15.44±5.35,13.94±5.00)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0,0.000和0.009)。
    结论 ER Stress相关分子CHOP在DM小鼠海马CA1区表达比正常小鼠增加,说明糖尿病脑病小鼠海马组织内发生了ER Stress。ER Stress可能在糖尿病脑病神经元变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罗格列酮与阿尔茨海默病
    张旭;王蓉
    2011, 32(1):  95-99. 
    摘要 ( 1059 )   PDF (1530KB) ( 4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人类步入老龄化社会,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研究发现AD的患病风险与2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相关性。有证据表明,治疗2型糖尿病的噻唑烷二酮类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可以改善AD患者和AD动物模型中与此疾病相关的病理变化和学习记忆功能。本文对以上内容和罗格列酮对AD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p16INK4a/p14ARF基因在细胞衰老和肿瘤抑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王芳;关云谦
    2011, 32(1):  100-105. 
    摘要 ( 901 )   PDF (1228KB) ( 8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胞衰老发生后细胞在形态和生化成分都发生改变,进而发生生理性功能障碍,最终进入凋亡和死亡程序。细胞衰老是生命体在细胞水平防止永生化和恶变、预防肿瘤发生的一种机制。细胞衰老由多种原因引起,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16INK4apRb(视网膜母细胞瘤抗癌蛋白)和p14ARFp53这2条途径的活化与细胞衰老的启动和调节过程密切相关,对细胞衰老的信号传导通路及其调节因子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细胞增生、衰老进程,以及防治肿瘤的规律,并为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提示研究方向。

    基础研究
    COX-2诱饵载体的构建及其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自激活作用的检测
    贺凌婕;张澍田;朱圣韬
    2011, 32(1):  106-109. 
    摘要 ( 1015 )   PDF (1809KB) ( 1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诱饵载体,为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筛选与COX-2相互作用的蛋白建立实验基础。
    方法 PCR扩增COX-2基因编码区全长,引入酶切位点EcoRⅠ、BamHⅠ,将COX-2基因克隆至载体pGBKT7中,将构建好的诱饵载体pGBKT7-COX-2转化到酵母细胞Y190中,检测pGBKT7-COX-2在Mathmaker GAL4 Two-Hybrid System 3中有无自激活作用。
    结果 成功扩增了COX-2基因编码区全长,并克隆入pGBKT7中,测序结果正确,并成功转化到酵母细胞Y190中,检测无自激活作用。
    结论 成功构建了COX-2的酵母诱饵载体,为进一步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奠定了基础。

    二黄胶囊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大鼠急性期炎性反应和髓鞘修复的影响
    李康宁;樊永平;陈克龙;周建平;邵燕;刘洪艳;杨文静
    2011, 32(1):  110-115. 
    摘要 ( 1133 )   PDF (976KB) ( 2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二黄胶囊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模型大鼠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方法 通过用豚鼠脊髓匀浆和完全福氏佐剂1∶1混合,制成乳剂作为免疫抗原,给Lewis大鼠4足垫内注射,建立大鼠EAE模型。观察二黄胶囊对EAE大鼠发病情况、神经组织病理变化及其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水平的影响。
    结果 二黄胶囊可显著改善EAE的发病程度,降低血清MBP的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黄各剂量组大鼠大脑的2个取材部位、小脑、脑干炎性反应细胞浸润灶计数均明显少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黄各剂量组大脑和小脑、脑干的髓鞘病变灶计数均明显少于模型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黄中剂量组脊髓纵切标本、二黄大、中剂量组脊髓横切标本的髓鞘病变灶计数明显少于模型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二黄胶囊对EAE大鼠的体质量、动物发病情况和脑、脊髓病理改变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七叶皂苷钠和甲基泼尼松龙对油酸制备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干预对比研究
    田巍;王彤;倪莉
    2011, 32(1):  116-120. 
    摘要 ( 1437 )   PDF (251KB) ( 2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七叶皂苷钠和甲基泼尼松龙对油酸(oleic acid,OA)制备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
    方法 雄性SD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9组,分别为空白对照2 h、6 h、18 h组,七叶皂苷钠2 h、6 h、18 h组和甲基泼尼松龙2 h、6 h、18 h组,每组各10只大鼠。采用鼠尾静脉缓慢注射OA(0.1 mL/kg)复制大鼠ALI模型,静推油酸30 min后对七叶皂苷钠组和甲基泼尼松龙组大鼠分别静推七叶皂苷钠2 mg·kg-1和甲基泼尼松龙5 mg·kg-1,空白对照组大鼠尾静脉注射0.1 mL·kg-1 0.9%氯化钠注射液,各组大鼠均在相应处理时间2 h、6 h和18 h后观察。检测指标为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肺湿/干质量比(wet/dry weight ratio,W/D)、血浆和肺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含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基质金属蛋白酶明胶酶B(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9)含量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1)含量。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 h、6 h和18 h时,七叶皂苷钠和甲基泼尼松龙组大鼠PaO2、W/D、SOD、MDA、MMP-9和TIMP-1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甲基泼尼松龙组比较,2 h和6 h时,七叶皂苷钠组大鼠PaO2明显升高(P<0.01),18 h时有升高趋势(P>0.05);6 h时,七叶皂苷钠组W/D明显降低(P<0.01),2 h和18 h无明显变化(P>0.05);与甲基泼尼松龙组比较,2 h、6 h和18 h时,七叶皂苷钠组大鼠血浆和肺组织SOD、MDA、MMP-9和TIMP-1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七叶皂苷钠和甲基泼尼松龙均对OA制备的急性肺损伤大鼠有抗炎、抗渗出作用;在对ALI大鼠用药初期,七叶皂苷钠作用效果更好,中后期两者作用相当。

    一种高效扩增小片段DNA方法的建立
    李岩;李珊珊;张玉祥
    2011, 32(1):  121-124. 
    摘要 ( 927 )   PDF (387KB) ( 9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扩增小片段DNA的方法。
    方法 本方法利用单链DNA连接酶(single strand DNA ligase,ssDNA ligase)可以连接单链DNA的性质将小片段DNA自连成环,随后利用phi29 DNA聚合酶进行恒温的滚环复制,将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得到了扩增后的小片段DNA。
    结果 单链DNA连接酶可以有效的将30 bp的小片段DNA自连成环,phi29 DNA聚合酶可以扩增出大于10 kb的DNA片段,扩增产物经酶切后又可进行第二轮扩增,并且证明了其成环方式为自成环。
    结论 通过单链成环后滚环复制的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将小片段 DNA进行扩增,解决了PCR无法扩增小片段DNA的问题,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探讨北京市结核病患者化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刘韫宁;侯明;王玮;李明颖;郭秀花
    2011, 32(1):  125-128. 
    摘要 ( 1577 )   PDF (217KB) ( 2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结核病患者化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北京市2005年~2009年结核病患者的病例登记信息,选取可能影响结核病患者化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选用区县和患者两个水平构建离散两水平模型,从而对北京地区结核病患者化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结果 影响北京地区结核病患者化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患者登记分类、户籍类型和诊断结果。男性,41岁及以上,离退休人员、家政人员及待业和餐饮食品、公共场所服务员,复治,外地,痰涂片阳性的患者化疗依从性相对较低。
    结论 针对影响北京市结核病患者化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制订相应的全程化疗管理策略,有助于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控制结核病的传播。

    细胞培养中珍贵贴壁细胞污染挽救方法的评价
    王鸿;张伟;孟娜
    2011, 32(1):  129-134. 
    摘要 ( 1011 )   PDF (1212KB) ( 11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细菌污染在细胞培养工作中在所难免,特别是珍稀细胞系受到细菌污染,污染后能否逆转,哪种方法可以挽救污染细胞既有效又对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小,是本文探讨的目的。
    方法 分别采用抗生素除菌法、抗生素联合巨噬细胞吞噬法和裸鼠体内接种除菌法清除人喉鳞状细胞癌细胞系(laryngeal squamous carcinoma-1,LSC-1)的污染细菌, 并对除菌效果做无菌检验,对细胞性状做免疫组织化学角蛋白染色和流式细胞仪DNA倍体分析,并与第3代细胞比较。
    结果 ① 在3种敏感抗生素中,32 mg/L的头孢哌酮/舒巴坦抗菌效果最好,细胞可传代3次;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巨噬细胞吞噬法处理,细胞可传代5~6次,但抗生素撤离后上述2种方法培养的细胞液中均再次出现细菌,细胞逐渐死亡。裸鼠体内接种法的细胞形态最好,传代8次以上,冻存、复苏后仍能生长繁殖,并可在无抗生素培养基中生长,上清液细菌培养为阴性;② 免疫组织化学角蛋白染色,抗生素法和抗生素联合巨噬细胞法所得细胞的角蛋白表达比例较低,而裸鼠体内接种法得到的细胞角蛋白表达较高,与该细胞系第3代比例基本相同;③ DNA倍体分析,裸鼠体内接种法的细胞仍保持有二倍体和异倍体核型,与第3代细胞基本相同,而抗生素处理的细胞只保留有二倍体核型。
    结论 裸鼠体内接种除菌法能彻底清除喉癌细胞系中的污染细菌,并能保持肿瘤细胞的来源特征和增生活性,是细胞系去除污染细菌最为理想的方法。

    抑癌基因RAS启动子甲基化与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关系
    戴亚丽;蔡德鸿;张桦;张震;陈宏;李静
    2011, 32(1):  135-138. 
    摘要 ( 1309 )   PDF (952KB) ( 3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抑癌基因RAS在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分析其启动子甲基化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方法 选择50例PTC和32例良性甲状腺肿瘤(对照组,包括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2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对2组患者手术获取的标本提取RNA后,反转录为cDNA,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RAS基因的表达情况;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上述组织中RAS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情况,并对2种抑癌基因甲基化和未甲基化的组织随机进行测序。
    结果 PTC组患者中,有30例(60%)RAS基因启动子发生甲基化;对照组患者中,有10例(31.3%)RAS基因启动子发生甲基化;PTC组织RAS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P<0.05)。乳头状甲状腺癌mRNA的半定量的值为0.56±0.10,对照组mRNA半定量的值为0.67±0.16,乳头状甲状腺癌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5)。经DNA 测序证实,RAS基因启动子发生甲基化的其CpG岛的碱基未发生改变,仍为CG;未发生甲基化的,碱基由CG变为TG。
    结论 PTC患者RAS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显著高于良性甲状腺肿瘤患者,而RAS基因mRNA的表达则较良性甲状腺肿瘤降低;推测RAS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与PTC的发生、发展相关。

    临床研究
    B超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
    曾晓春;崔维奇;王茜;赵红;龙翔;刘伟鹏;傅平浪
    2011, 32(1):  139-142. 
    摘要 ( 966 )   PDF (160KB) ( 2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B超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治疗经验,并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医院自2006年10月以来采用B超引导穿刺行MPCNL治疗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共159例患者,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59例患者经B超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均获得较好疗效。
    结论 B超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是安全有效的,较传统X线定位手术定位更准确,免除X线辐射,操作简便,在临床应用中有较大的优势。

    两种处方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洪忠新;华鑫
    2011, 32(1):  142-145. 
    摘要 ( 1173 )   PDF (209KB) ( 2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个体化处方饮食与单一处方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方法 将211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试验组患者实行个体化处方饮食+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实行单一处方饮食+胰岛素治疗。收集并分析2组患者空腹血糖、三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三餐后最大血糖波动幅度。
    结果 营养干预前2组患者空腹血糖、三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三餐后最大血糖波动幅度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空腹血糖、三餐后2 h血糖、三餐后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水平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处方饮食可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程度。

    自然光疗对预防早产儿黄疸发生的临床观察
    陈升平;王凤英;刘凤玲
    2011, 32(1):  146-148. 
    摘要 ( 905 )   PDF (746KB) ( 3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自然光照射对预防早产儿黄疸发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72例早产儿除外溶血、窒息、感染和极低体质量儿随机分成2组,2组均有常规的保暖、喂养和监测血糖,对照组无治疗;治疗组自然光照射每天1次,每次3 h,连续3 d。2组每天进行经皮测胆红素值。
    结果 2组每天进行经皮测胆红素值测定在自然光照射0、1、2、3 h和自然光照射结束后4 h,不同天但同一时间段经自然光照射的早产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天不同的时间段经自然光照射的早产儿随着时间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结束后4 h与同一天、0、2、3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一天1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同一时间段经皮测胆红素数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对预防和降低早产儿黄疸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剖宫产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腰麻针开口方向的比较
    耿雪梅;张惠芳;姜子全
    2011, 32(1):  149-151. 
    摘要 ( 991 )   PDF (688KB) ( 2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腰硬联合麻醉时腰麻针不同的开口方向,对剖宫产手术开皮前生命体征、用药情况、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平面及开皮时间的影响。
    方法 21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病例,按蛛网膜下腔麻醉时针口方向分为2组,针口斜面向头为A组,共112例;针口斜面向尾为B组,共98例。注药后平躺,随即将孕妇左斜30°。
    结果 A组较B组蛛网膜下腔注射药后1 min生命体征变化明显,左侧卧位后无明显改善,多数需用药改善生命体征,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卧位后至开始切皮时间以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腰麻针口斜面向尾,对生命体征影响小,用药概率减少,可作为剖宫产手术一种较佳的麻醉方法。

    医学前沿
    解读《时代》周刊2010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张婷;王晓民
    2011, 32(1):  159-163. 
    摘要 ( 1146 )   PDF (590KB) ( 3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0年12月10日,美国《时代》周刊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10年十大医学突破名单。其中包括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心脏病和艾滋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研究,对老年人群多发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志物的研究,以及抢救危重患者时采用的心肺复苏指南的修改;包括人工合成领域中人造细胞、人造卵巢的出现,试管婴儿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以及iPS细胞的改进;也包括常用药物文迪雅的使用限令以及肉毒杆菌的新用途。本文对此进行逐一解读。
    而今迈步从头越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
    丁卫
    2011, 32(1):  164-167. 
    摘要 ( 853 )   PDF (653KB) ( 3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时刻,美国《科学》杂志编列出了2010年度的十大科学突破,以及近十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科技领域和成就。在赞誉做出这些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及其惊艳工作的同时,全球的研究人员得以分享科技发展带来的兴奋,对未来的挑战与进展充满期待,并且激发出对追寻灵感和努力工作的热情。
    名师
    承上启下,任重道远——记中国著名中医内科学专家王永炎院士
    张建军
    2011, 32(1):  168-170. 
    摘要 ( 422 )   PDF (271KB) ( 3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永炎教授,我国著名的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学报》顾问。王永炎教授从事中医内科科学研究、教育、医疗近5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王院士热爱祖国,治学严谨,学风正派,重视医德修养,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人民服务,受到学术界以及患者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