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2-24
    其他
    李桓英研究员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科技处
    2007, 28(1):  0-0. 
    摘要 ( 416 )   PDF (199KB) ( 2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月15日下午,"200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隆重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及宋健等领导到会祝贺并向获奖人颁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市热带医学研究所李桓英研究员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共同捐资4亿港币,于1994年设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内科学家。

    追求学术 加快发展
    王晓民
    2007, 28(1):  0-0. 
    摘要 ( 245 )   PDF (89KB) ( 1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在2005年编辑委员会换届后,即将"追求学术、加快发展"作为《学报》建设发展的目标。在过去的两年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编委会所有的专家教授与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作出了极大的努力,所有在《学报》刊登文章的作者们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学报》的学术水平、办刊质量、办刊风格等均有了长足的进步。

    首都医科大学普通外科学系
    2007, 28(1):  0-0. 
    摘要 ( 255 )   PDF (195KB) ( 1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都医科大学普通外科学系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为牵头单位,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复兴医院、北京佑安医院等8所医院的普通外科为主体组建而成。普通外科学系整合了首都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普通外科的学科资源,体现了各医院的特色,实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学科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推进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普通外科学系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腹腔镜内镜学组、胰腺学组、结直肠肛门疾病等专业学组的组长/副组长单位。学系主任为孙家邦教授,副主任为王宇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为赵玉沛教授。

    陈应谦教授生平
    2007, 28(1):  0-0. 
    摘要 ( 289 )   PDF (73KB) ( 3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陈应谦教授1911年8月出生,祖籍江苏省吴江县。1936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1939年9月参加八路军,194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目次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第28卷第1期目次
    2007, 28(1):  0-0. 
    摘要 ( 219 )   PDF (1435KB) ( 1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其他
    专题报道
    三明治构型大鼠原代肝细胞长期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王莹;张先杰;宋茂民;孙家邦;段钟平;陈煜;罗艳侠;郭秀花
    2007, 28(1):  1-6. 
    摘要 ( 711 )   PDF (949KB) ( 3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三明治构型大鼠原代肝细胞长期培养的形态学变化,并对其功能进行测定。方法 采用改良原位2步法门静脉胶原酶灌注分离单肝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观察细胞活力,利用三明治培养构型培养成年大鼠原代肝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定期收集培养细胞上清液,检测培养肝细胞的分泌及合成功能,并与单层胶原培养肝细胞比较。结果 平均每个鼠肝可获取2×108~3×108个肝细胞,活率在(93±3)%;体外肝细胞培养第3天,清蛋白分泌功能、尿素合成能力恢复到最佳状态。三明治构型培养的肝细胞清蛋白分泌功能、尿素合成能力在培养的14d内始终维持较高的水平,并形成肝索样结构,伴胆小管网络形成,肝细胞形态维持达28d以上。结论 三明治构型肝细胞培养体系更接近于肝细胞体内生长环境,肝细胞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三明治构型不仅可以应用于肝细胞的基础研究,而且为肝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治疗肝衰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
    龚浩;王宇;张忠涛;李建设;马雪梅;周延忠
    2007, 28(1):  7-9. 
    摘要 ( 812 )   PDF (365KB) ( 2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受体拮抗剂(AT1RA)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合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HSC-T6肝星状细胞系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将培养的肝星状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AT1RA组和AngⅡ+AT1RA组。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蛋白的含量。RT-PCR法检测肝星状细胞中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蛋白含量及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AngⅡ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1RA组与AngⅡ+AT1RA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Ⅱ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及其mRNA的表达,而AT1RA能够明显抑制这一作用。

    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的表达及意义
    伍冀湘;梁杰雄;王宇夫;李雅君;温绍君;李进军;邵天松;邱力新;何平
    2007, 28(1):  10-13. 
    摘要 ( 671 )   PDF (618KB) ( 2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角蛋白20(cytokeratin20,CK20)mRNA的变化,探讨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RT-PCR)法检测37例行根治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和8例非恶性病变腹部手术患者的外周血CK20mRNA的表达。结果 8例良性病变腹部手术患者外周血CK20mRNA无明显表达。37例结直肠癌患者总的CK20mRNA阳性表达率为39.6%(44/111),且术前、术中和术后CK20mRNA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开腹手术组和21例腹腔镜组术前、术中、术后相比,各组间CK20mRNA阳性表达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2种手术方式对CK20mRNA在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急性重症胆管炎手术时机与预后的关系
    付建柱;张立军;于则利
    2007, 28(1):  14-16. 
    摘要 ( 614 )   PDF (204KB) ( 2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手术时机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此类患者进行早期手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分析北京同仁医院2001-2004年诊治的52例临床资料,根据其接受手术时间进行分组,统计分析不同组间的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的差异。结果 早期手术组(入院8h内)及延期手术组(入院8h后)术后24hAPACHE-Ⅱ评分、术后24h总胆红素、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早期手术组均优于延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明显低于延期手术组的34.6%(P<0.05),2组病死率分别为0和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快速、有效的胆道减压、引流是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的最有效措施,一旦明确诊断后应尽早进行胆道引流。

    TME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性保肛中的作用
    渠浩;王振军;杜燕夫;李敏哲;杨新庆
    2007, 28(1):  17-19. 
    摘要 ( 635 )   PDF (289KB) ( 3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经验和效果。方法 对31例癌灶下缘距离齿状线≤2cm的直肠低位肿瘤进行术前评估,对其中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行术前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腹部手术施行直肠全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提肛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cm。肛门手术于癌灶下缘2cm、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处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内外括约肌间向上游离至腹部,将近端结肠或结肠袋与肛管或肛管-齿状线端端吻合。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31例病人平均随访24月,26例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例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1例患者糖链抗原19-9(CA19-9)增高,但未见转移灶。30例患者手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可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根治性,并能较好保留肛门功能。对较早期或对术前放、化疗敏感的超低位直肠癌、直肠间质瘤、基底广泛息肉和骨盆狭窄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方法。

    结肠癌患者手术前后CD69和IL-2变化的临床研究
    贾建国;孙家邦;刘大川;冯秀丽;陈宏;杨磊;杨鹏;李非
    2007, 28(1):  20-22. 
    摘要 ( 696 )   PDF (505KB) ( 2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免疫功能变化,探讨结肠癌组织切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3例结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69的表达百分率及L-2的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结肠癌组患者术后第1天CD69表达百分率高于术前(P<0.01),术后第1、3、5、10天CD69表达百分率无明显变化;结肠癌组L-2的表达水平术后1、3d与对照组相比无变化,第5天L-2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第10天L-2表达水平同术前相比明显升高(P<0.01)。结论 结肠癌患者术前免疫功能低下,术后活化T细胞明显增多,表明切除肿瘤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提高机体的自体免疫机能。

    扩大背阔肌肌皮瓣在乳腺癌即刻乳房再造中的应用
    康骅;海涛;蔡伟;梁阔;张雁
    2007, 28(1):  23-25. 
    摘要 ( 704 )   PDF (265KB) ( 3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扩大背阔肌肌皮瓣在乳腺癌即刻乳房再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4年12月至2006年8月宣武医院应用扩大背阔肌肌皮瓣行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技巧、并发症及再造乳房形态和病人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 14例乳腺癌患者接受了扩大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患者平均年龄43岁(24~51岁),Ⅰ期乳腺癌3例,Ⅱa期7例,Ⅱb期3例,Ⅲa期1例。手术后皮瓣全部存活;无伤口感染;供区血肿5例(35.7%),除1例需手术处理外,其他患者均经穿刺抽液治愈。背部局部伤口裂开1例,经换药伤口愈合。3例患者接受了放射治疗未发现不良后果。随访3~24月,患者对再造乳房形态非常满意9例,满意4例,一般1例,无不满意患者。结论 乳腺癌术后扩大背阔肌肌皮瓣即刻乳房再造是一种较为简便、并发症少、效果良好的手术方法。

    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林栋栋;卢实春;刘晋宁;王孟龙;张劲光;伏志;张振;朱岳;李宁
    2007, 28(1):  26-28. 
    摘要 ( 764 )   PDF (500KB) ( 3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共行脾切除断流术60例,其中35例留置门静脉插管,术后根据情况予以抗凝、溶栓等治疗。观察比较了该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感染发生率、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溶栓效果。结果 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血小板进行性升高,术后2周左右达到峰值,术后1月降至正常水平;术后门静脉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均明显减慢;门静脉插管感染1例;5例患者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28%;术后7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经门静脉插管予以溶栓抗凝治疗后,出院时复查门静脉血栓为6例,新发血栓者溶栓成功率为85.72%。结论 经门静脉插管溶栓抗凝可有效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为患者今后可能施行的肝移植手术保留条件。

    局麻或加静脉强化麻醉下乳腺癌切除术
    骆成玉;张键;季晓昕;杨齐;林华
    2007, 28(1):  29-31. 
    摘要 ( 770 )   PDF (190KB) ( 3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局部麻醉或加静脉强化麻醉下进行乳腺癌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因为不同原因不便或不愿意进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使用局部麻醉(利多卡因)或加静脉强化麻醉(氟芬合剂)实施乳房局部手术+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对术中麻醉效果满意。术后切口均1期良好愈合,未出现皮下积液、积血和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全组病例术后随访6~59个月,术后患者短期恢复佳,无1例因手术麻醉致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随访期间未发现乳腺癌在乳房和腋窝局部复发。结论 局部浸润麻醉或配合静脉强化麻醉对某些特殊患者方便、可行,提高了外科手术的安全性,患者术后恢复好,为以后开展乳腺癌当日手术(day operation)提供了经验。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一些问题
    张忠涛;王宇
    2007, 28(1):  32-34. 
    摘要 ( 527 )   PDF (164KB) ( 2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于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问题多多,争论不休,主要是因为至今人们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自然病程了解甚少,另外至今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疗效的临床研究报告。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预后取决于肝脏原发疾病的进展,现有的传统手术方式都不能显著改善存活率。人类最终战胜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有赖于多种途径解决供体来源,使肝脏移植造福于更多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同时加强基础研究,探索延缓甚至逆转肝硬化进程、预防和治愈肝脏原发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加强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门静脉高压症传统手术的疗效。

    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王宇
    2007, 28(1):  35-38. 
    摘要 ( 616 )   PDF (500KB) ( 2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的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发病率较高,因而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故在我国对此病的预防和治疗更具有深远意义。传统的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主要有断流术和门体静脉分流术2大类。断流术是一类相对简便的手术,不足之处在于围手术期病死率达10%~20%,术后再出血率明显高于分流手术。门腔静脉侧侧分流加肝动脉强化灌注术联合术式,既能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向肝血供和提高肝动脉对肝脏的供氧量,又能疏通门静脉系统的高血流状态,故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和再出血率均有明显下降,疗效好。肝移植手术的出现,对彻底治愈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带来了希望。但对我国大量肝炎后肝硬变、血吸虫性肝硬变并发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不可能全都采用肝移植治疗。因此,传统疗法在较长时间内仍然会有用武之地。另外,肝移植术治疗费用过高。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肝移植的研究还是用于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的防治,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应用解剖
    骆成玉
    2007, 28(1):  39-41. 
    摘要 ( 651 )   PDF (423KB) ( 3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不同于通常的腹腔镜手术,其手术操作空间较小,解剖层次复杂,腋窝部血管、神经、脂肪、淋巴组织多,手术技术要求高。以往的常规开放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无法或难以识别的解剖结构可清晰暴露于腔镜视野下,使常规开放性手术水平得到提高。本文对肋间臂神经、腋静脉、肩胛下血管、胸背神经和血管、上臂淋巴回流途径、胸上腹静脉、胸长神经、胸外侧动脉、腋静脉胸小肌后段、胸大小肌间隙内和胸内侧神经等解剖结构的走行及在腔镜下的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处理
    孙家邦;王亚军
    2007, 28(1):  42-46. 
    摘要 ( 761 )   PDF (247KB) ( 3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20年来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病死率有所下降。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AP治疗指南的纷纷出现,AP的治疗更加趋于科学化。目前一致认为早期处理是减轻胰腺坏死和缓解器官功能不全的重要步骤和关键时间,对改善其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P的处理首先需要明确AP的病因和预测严重程度,以致早期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和决定是否需要加强治疗。AP的分型依据亚特兰大会议标准。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CT、CRP等是AP严重程度评价的主要方法。早期处理主要包括:适量液体复苏、充分氧供、防治感染、镇静、镇痛、营养支持、抑制胰腺外分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早期血滤、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少数患者可能需要针对病因和局部并发症的手术治疗。

    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研究进展
    朱光发
    2007, 28(1):  47-51. 
    摘要 ( 748 )   PDF (598KB) ( 4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具有使用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应用日趋广泛。NIV不仅可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源性肺水肿等引起的呼吸衰竭,还可为外科手术和拒绝插管有创通气的患者提供通气支持以及协助有创通气患者早期拔管脱机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NIV的临床应用进展。

    基础研究
    Fischer344大鼠上皮性卵巢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魏薇;沈铿;赵丽红;曹阳
    2007, 28(1):  52-55. 
    摘要 ( 692 )   PDF (1034KB) ( 3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类似人卵巢癌临床表现的大鼠上皮性卵巢癌动物模型。方法 将大鼠上皮性卵巢癌NuTu19细胞按不同细胞数接种于同种Fischer344大鼠腹腔内,观察其体质量、生存期的改变;接种细胞4周、8周、16周后,系统解剖接种后大鼠并做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接种后大鼠半数生存期:细胞数为5×106组为30d;1×106组62d;5×105组66d;1×105组129d;5×104组160d;1×104组223d;所有模型大鼠死亡前3周体质量均上升,并出现腹水;出现与人卵巢癌晚期类似临床表现,如血性腹水,腹膜和横膈、盆腔腹腔器官表面接种粟粒状结节,大小网膜呈饼状。组织学检查结果为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但卵巢组织在晚期才表现为癌症浸润。结论 Fischer344大鼠上皮性卵巢癌动物模型在肿瘤生长方式、疾病进展过程、组织学类型、并发症等方面与人卵巢癌类似,是较为理想的卵巢癌动物模型。
    内皮素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肾损害中的作用
    王云帆;李海燕;刘国贞;陈瑞芬
    2007, 28(1):  56-60. 
    摘要 ( 781 )   PDF (845KB) ( 2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形成过程中血浆内皮素(ET)的水平及其在肾组织内的表达,探讨ET在AHNP肾损害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胰胆管内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Na-Tc),建立大鼠AHNP模型,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定位、半定量检测ET在肾组织中的表达部位和量的变化。结果 大鼠胰胆管内注射Na-Tc3h后,血浆ET显著升高(P<0.05),于12h达峰值,持续到24h仍保持较高水平。同时肾脏出现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病变逐渐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内皮细胞内ET的表达阳性,而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ET免疫组化染色有逐渐增强的趋势。结论 ET是AHNP时产生的一种内源性损伤因子,ET在AHNP肾脏损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ET升高导致微循环障碍和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可能是AHNP肾损害的发病机制之一。
    噻环壬酯的电子轰击和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
    徐艳霞;王丽娟;薛明;阮金秀;张振清;刘克良
    2007, 28(1):  61-63. 
    摘要 ( 567 )   PDF (581KB) ( 2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新型抗胆碱能M受体阻断剂结构类似物噻环壬酯(TC)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采用电子轰击质谱(EI-MS)、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2种质谱技术分别对TC的结构和裂解途径进行实验。结果 用ESI-MS获得m/z364[M+H]+、m/z156等质谱峰,用EI-MS获得m/z363[M]+、m/z138、m/z181、m/z154、m/z221等质谱峰,并解释了其中的主要特征碎片离子。结论 TC的EI-MS质谱和ESI-MS质谱中所出现的主要碎片离子峰都与其结构式中的主要骨架片段符合,所有的重要碎片峰均得到了满意的解释。
    11,12-环二十碳三烯酸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红素氧合酶-1的影响
    江瑛;闫丽;王红霞;芦玲巧;曾翔俊;朱盈芬;张立克
    2007, 28(1):  64-67. 
    摘要 ( 759 )   PDF (318KB) ( 2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11,12-环二十碳三烯酸(11,12-EET)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心肌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3组:1)缺血/再灌注(I/R)组,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组及3)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组。观察缺血60min再灌注30min时心脏收缩期左心室内压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及舒张期左心室内压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心肌HO-1表达水平。采用化学比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NOS及iNOS活性。结果 收缩期左心室内压上升的最大变化速率及舒张期左心室内压下降的最大变化速率EET组高于I/R组(P<0.01);L-NAME组低于EET组(P<0.05)。心肌HO-1表达水平EET组高于I/R组(P<0.05),L-NAME组低于EET组(P<0.05)。EET组cNOS活性高于I/R组(P<0.01),L-NAME组cNOS活性低于EET组(P<0.05);EET组iNOS活性低于I/R组(P<0.01),L-NAME组iNOS活性低于EE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源性11,12-EET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功能损伤程度,增加心肌HO-1表达水平和cNOS活性,降低iNOS活性。提示11,12-EET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可能与HO-1表达增加有关,且此时HO-1的表达增加至少部分依赖于cNOS的激活。
    内皮素-1及其受体拮抗剂对HSC-T6细胞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作用
    张军;张忠涛;王宇;王萍;李建设;周延忠
    2007, 28(1):  68-70. 
    摘要 ( 740 )   PDF (453KB) ( 2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检测与探讨内皮素-1及其受体拮抗剂对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作用和影响机制。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T-1组和ET-1+BQ-123组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0.706±0.027、0.724±0.059比0.400±0.047,P<0.05);与ET-1组相比,ET-1+BQ-788组和ET-1+BQ-123+BQ-788组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0.427±0.131、0.382±0.022比0.706±0.027,P<0.05)。结论 ET-1使HSC-T6细胞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选择性ETB受体拮抗剂BQ-788能抑制ET-1引起的Ⅰ型胶原mRNA的高表达,而选择性ETA受体拮抗剂BQ-123则对其无明显作用。
    从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人源性抗角蛋白scFv
    张国民;乔媛媛;陈宇萍;吕喆;安云庆
    2007, 28(1):  71-74. 
    摘要 ( 649 )   PDF (357KB) ( 2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人源性抗角蛋白单链抗体(scFv),测定其特异性结合活性并进行基因序列分析。方法 以混合分子量人表皮角蛋白包被固相,对构建的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进行筛选,经4轮"吸附—洗脱—扩增"后,挑取单克隆,用ELISA法测定特异性结合活性,并对阳性克隆抗体基因进行DNA指纹分析及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 经4轮筛选,获得9株可表达抗人角蛋白单链抗体的克隆,酶切鉴定正确后,经DNA指纹分析及序列同源性分析证明为不同的抗体基因。结论 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获得了人源性抗角蛋白单链抗体,为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具有更广阔应用前景的人源小分子抗体。
    自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发病早期认知功能的研究
    王宪玲;贾建平
    2007, 28(1):  75-77. 
    摘要 ( 762 )   PDF (1255KB) ( 4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小鼠发病早期认知功能的研究,探讨糖尿病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KK-Ay小鼠,动态研究其认知功能的变化,并进行脑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糖尿病小鼠在发病6周时已出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在发病12周时认知功能障碍明显加重,游出时间、游出距离显著长于正常对照鼠(P<0.01)。光镜和电镜都观察到糖尿病小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以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为主。发病12周时海马及颞叶神经元固缩、深染,核膜凹陷,核内染色质溶解,核糖体解聚,线粒体退变,内容物呈絮状,未观察到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狭窄等血管病变。结论 KK-Ay小鼠可以作为研究糖尿病脑病的一种较好的动物模型;高血糖等代谢因素可引起认知障碍的发生。
    螺旋藻葛根片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毕晓郁;高丽芳;曹丽歌;陈振良;吴涛;殷召雪;苏忆兰;蒋致诚
    2007, 28(1):  78-80. 
    摘要 ( 677 )   PDF (170KB) ( 2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螺旋藻葛根片(SPT)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足跖增厚法测定迟发性变态反应程度;MTT法测定SPT对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半数溶血值测定小鼠血清溶血素的含量;乳酸脱氢酶法测定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结果 给药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上述免疫反应均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螺旋藻葛根片对小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NK细胞活性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犬左右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不均一性的研究
    高颖;杨新春;周鹏;刘秀兰
    2007, 28(1):  81-84. 
    摘要 ( 592 )   PDF (287KB) ( 2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测定犬左、右心室3层心肌细胞上参与离子流平衡的内向电流——L型钙电流(ICa L)的特性。方法 经酶解分离获得犬左、右心室外膜下细胞、M细胞和内膜下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并比较不同部位心肌细胞的ICa L,分析电流-电压曲线。结果 ICa L的峰值电流密度(pA/pF)在右心室外膜下细胞、M细胞和内膜下细胞分别为:-4.896±1.907(n=31),-3.406±0.904(n=37)和-2.788±0.756(n=33),心外膜下心肌细胞与M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心室分别为:-3.824±1.201(n=18),-4.854±1.485(n=20)和-2.988±1.082(n=17),3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 L的峰值电流密度在右心室心外膜下心肌细胞大于左心室(P<0.05),而右心室M细胞小于左心室(P<0.01),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左、右心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a L在犬左、右心室肌的不同细胞(外膜下心肌细胞、M细胞、内膜下心肌细胞)存在不均一性,导致右心室跨室壁的电不均一性较左心室明显。
    短篇
    Graves病碘海醇封闭后放射性核素治疗1例
    刘薇;李红宾
    2007, 28(1):  84-84. 
    摘要 ( 474 )   PDF (75KB) ( 1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患者男,32岁。因心悸、手颤、消瘦伴间断四肢无力于2004年3月第1次入院,确诊为Graves病,予丙基硫氧嘧啶300mg/d治疗12d,症状改善出院。出院15d因粒细胞缺乏再次入院,经治疗后血象恢复正常,拟行放射性核素治疗。其间因5次周期性麻痹发作,行胸腺CT,并使用碘海醇〔商品名Omnipaque(欧米帕克)〕。
    基础研究
    瑞香素治疗大鼠肺孢子虫肺炎的实验研究
    安亦军;刘江;黄敏君;李淑珍;郭增柱
    2007, 28(1):  85-88. 
    摘要 ( 611 )   PDF (396KB) ( 3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瑞香素对大鼠肺孢子虫肺炎(PCP)的治疗效果。方法 皮下注射醋酸泼尼松龙建立PCP大鼠模型。将受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未治疗对照组(B)、TMP-SMZ对照组(C)、瑞香素治疗组(D)和青蒿素对照组(E)5组。各组从第7周开始灌服相应药物5d,停药后观察1周,用肺质量/体质量比和肺组织虫荷量考核疗效。结果 PCP大鼠6周内的病死率为16.7%;满6周者抽样进行病原、病理检查证实均已成功诱导PCP。A、B、C、D、E组受试大鼠的平均肺质量/体质量比分别为0.75、1.05、0.77、0.77和0.85,B~E4组受试大鼠肺组织虫荷量分别为1490、74、339和219个/mg。统计学分析显示,经瑞香素治疗的大鼠平均肺质量/体质量比、肺虫荷量均明显低于未治疗对照组(分别为P<0.05和P<0.01),效果虽不如TMP-SMZ,但与青蒿素疗效相似(P>0.05)。结论 瑞香素对大鼠PCP有显著疗效,效果与青蒿素接近。
    临床研究
    COL3A1基因多态性与国内散发颅内动脉瘤病人的相关关系
    华涛;李学记;刘刚;张东;赵元立;王硕;赵继宗
    2007, 28(1):  89-92. 
    摘要 ( 881 )   PDF (333KB) ( 2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颅内动脉瘤病人和对照组的比较研究,探讨Ⅲ型胶原蛋白基因α1(COL3A1基因)与颅内动脉瘤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抽取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选择目的基因片断,设计聚合酶链反应(PCR)所需引物并合成,应用PCR反应扩增感兴趣的目的片断,经琼脂糖电泳验证后进行测序反应,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COL3A1基因多态性出现频率的差异。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2组研究对象的COL3A1基因功能性SNP-rs1800255基因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4,P<0.05)。结论 COL3A1基因的功能性SNP-rs1800255与国内散发颅内动脉瘤病人之间存在明显相关,COL3A1基因是国内散发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易感基因之一。
    传导性失语联系中断学说的研究
    赵性泉;方瑞乐;孙学进;胡楠;张玉梅
    2007, 28(1):  93-96. 
    摘要 ( 577 )   PDF (1235KB) ( 3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扩散张量成像分析,验证传导性失语复述障碍的联系中断学说。方法 选择5例病变部位累及弓状纤维束的传导性失语患者及5例健康志愿者,采用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制定的利手评定标准,进行利手评定。应用扩散张量成像分析入选病例的弓状纤维束,比较健康志愿者与传导性失语患者的异同。结果 5例传导性失语患者及5例健康志愿者均为右利手,与健康志愿者比较,传导性失语患者的弓状纤维束均不同程度受累。结论 传导性失语复述障碍的联系中断学说是传导性失语发病机制之一。
    自身免疫多腺体综合征Ⅲ型CTLA-4外显子1多态性研究
    巩纯秀;申昆玲;吴迪;颜纯
    2007, 28(1):  97-100. 
    摘要 ( 581 )   PDF (1452KB) ( 2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毒淋巴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外显子1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Ⅲ型(APSⅢ)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法检测52例正常对照者,39例经典1型糖尿病(T1DMA)患者和16例APSⅢ临床及亚临床患者CTLA-4基因外显子1的多态性。结果 正常对照组CTLA-4外显子A等位基因出现频率0.212,低于G等位基因出现频率0.788。正常对照组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均显示女性的GG基因型或G等位基因均较男性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856和0.003,P为0.24和0.352)。3组的A、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χ2值和P值分别为1.476和0.478。结论 G是本组人群中的主体基因。A基因频率在正常对照组、T1DMA组和APSⅢ组之间呈依次上升的趋势,推测A基因与疾病易感可能有相关性。同时表明CTLA-4仅仅是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次要因素。
    高血压病患者脉搏波速度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研究
    谭静;华琦;郉绣荣;闻静
    2007, 28(1):  101-103. 
    摘要 ( 649 )   PDF (317KB) ( 3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搏波速度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24h平均脉压水平将22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3组,对其进行脉搏波速度检测。结果 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随24h平均脉压升高而升高,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CRPW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FPWV与诊室脉压(r=0.251,P<0.001)、白昼脉压(r=0.341,P<0.001)、夜间脉压(r=0.301,P<0.001)及24h平均脉压(r=0.338,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CRPWV与脉压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CFPWV与动态脉压密切相关。
    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方法的探讨
    苗劲柏;侯生才;李辉;胡滨
    2007, 28(1):  104-106. 
    摘要 ( 585 )   PDF (178KB) ( 3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总结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比较对188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手术+术后化疗和单纯手术治疗、单纯化疗对1、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MST)的影响。术前与术后化疗方案相同(紫杉醇+卡铂或吉西他滨+卡铂),术前行2个周期,术后行4~6个周期。单纯化疗也采用上述方案4~6个周期。结果 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组的1、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治疗组(P<0.01),与手术+术后化疗组相比,二者1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术后化疗组的1年生存率优于单纯手术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单纯化疗组3年无生存者,MST仅为9个月,远低于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组和手术+术后化疗组。结论 对于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应尽量手术治疗(完全切除或减瘤术),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是肯定的。术后化疗可提高生存率。新辅助化疗提高了手术的切除率,有利于改善生存期。单纯化疗效果不佳。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多态性与替米沙坦降压效果的相关性
    郭韶洁;赵秀丽;武峰;崔艳丽;王淑民;李嘉静;周辉;杨凌
    2007, 28(1):  107-109. 
    摘要 ( 832 )   PDF (187KB) ( 2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替米沙坦降压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患者75例服替米沙坦单药4周,观察临床疗效,并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患者eNOS基因G894T的基因型。结果 高血压患者eNOS基因G894T3种基因型分别为GG44.0%、GT41.3%、TT14.7%,其中G、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4.7%和35.3%。治疗前GG+GT基因型组和GG基因型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GT+TT基因型组患者舒张压下降的幅度〔(6.1±7.3)mmHg(1mmHg=0.133kPa)〕大于GG基因型组〔(4.0±8.0)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4),收缩压下降的幅度〔(7.7±12.8)mmHg〕比GG基因型组〔(9.6±19.0)mmHg〕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23)。结论 在本组高血压人群中未发现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类药物降压效果的相关性。
    己酮可可碱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鲁梅花;孙莉
    2007, 28(1):  110-112. 
    摘要 ( 918 )   PDF (178KB) ( 3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polyneuropathy,DPN)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以及己酮可可碱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取9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口服弥可保治疗组(DPN1组)、口服己酮可可碱治疗组(DPN2组)、弥可保+己酮可可碱治疗组(DPN3组)。同时选取正常对照组36例健康对照者,单纯糖尿病组40例患者。各组均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同时对3个治疗组进行3个月的治疗,对其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肌电图的测定。结果 1)单纯糖尿病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DPN各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个月治疗后,DPN1、2、3组与治疗前自身相比较,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PN3组神经传导速度增快的程度最强,DPN2组神经传导速度增快比DPN1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展过程中,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口服弥可保、己酮可可碱均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二者联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恶性胸水和结核性胸水中活化T细胞、NK细胞和干扰素的比较分析
    金建敏;张沪生;顾海彤;王阳
    2007, 28(1):  113-116. 
    摘要 ( 818 )   PDF (263KB) ( 3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中活化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分布情况以及γ-干扰素(γ-IFN)水平。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3例结核性胸腔积液与22例恶性胸腔积液中活化T细胞(CD3+HLA-DR+)或NK细胞(CD3-CD16+/CD56+)在胸水细胞中所占百分比,并通过ELISA方法检测不同性质胸水中的γ-IFN水平。结果 结核性胸腔积液中活化T细胞比例及γ-IFN水平明显高于恶性胸腔积液,且活化T细胞比例与γ-IFN水平呈正相关。恶性胸腔积液中NK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但NK细胞百分比与γ-IFN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核性胸腔积液中活化T细胞与NK细胞所占百分比的比值明显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结论 检测胸水中γ-IFN水平,活化T细胞或NK细胞所占百分比,尤其是胸水中活化T细胞与NK细胞所占百分比的比值可有助于临床对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进行鉴别诊断。
    桥脑梗死病灶解剖模式与预后的关系
    鞠奕;王拥军;赵性泉;李菁晶
    2007, 28(1):  117-120. 
    摘要 ( 676 )   PDF (1271KB) ( 2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桥脑梗死患者责任病灶及病变血管的解剖模式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03年全年收治入院的111例桥脑梗死患者的病历。全部患者入院时进行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RS(改良的Rankin残障量表)评估,病后30d、3个月进行MRS评估,分析3个月预后情况,系统评价责任病灶及病变血管的解剖模式,并与3个月预后不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桥脑与近、远段同时受累(OR=6.02,P<0.05),颅内病变区域个数>1个(OR=6.60,P<0.01),基底动脉急性闭塞(OR=6.10,P<0.001)的患者预后不良。结论 不同责任病变部位及病变血管的桥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不同。
    小儿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谢向辉;黄澄如;孙宁;张潍平;田军;李明磊;宋宏程
    2007, 28(1):  121-123. 
    摘要 ( 768 )   PDF (170KB) ( 5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 总结1956—2005年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376例小儿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患儿年龄3个月~15岁,男1169例,女207例;左侧894例,右侧309例,双侧173例。早期行Y-V成形术97例,1965年以后采用离断性肾盂成形术(Anderson-Hynes术式)1279例。结果 术后随访6~36个月,一次手术成功率达98.5%(1355/1376)。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绝大部分小儿肾积水是因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所致(占94.3%),其他还有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瓣膜、息肉、高位输尿管口、迷走血管或副血管压迫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结论 小儿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以男孩多见,部位以左侧多见。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是造成小儿肾积水的首要病因。有明显梗阻症状、肾盂进行性扩张或肾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者需行离断性肾盂成形术。
    颅内软骨瘤的临床表现、超微病理学特点及其组织发生
    孙异临;张辉;曲宝清;张力伟
    2007, 28(1):  124-127. 
    摘要 ( 826 )   PDF (909KB) ( 3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颅内软骨瘤的超微病理学结构,结合形态学特点讨论其组织发生的来源。方法 对7例发生在中颅凹底软骨瘤的活体组织标本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颅内软骨瘤主要发生在颅底软骨的结合处。超微病理学检查证实肿瘤组织由异常的软骨细胞构成,组织结构紊乱,细胞形态多样,瘤细胞膜表面可见粗大突起及微绒毛。胞质丰富,内有大小不等的空泡,粗面内质网扩张,可见双核瘤细胞,间质为均质状黏液物质,瘤细胞漂浮于黏液基质中。结论 颅内软骨瘤由不典型的软骨细胞组成,超微结构检查显示其来源于软骨骨膜内残留的骨祖细胞。
    头部神经阻滞联合曲马多PCA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王立新;王保国
    2007, 28(1):  128-130. 
    摘要 ( 1131 )   PDF (172KB) ( 2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比较开颅前行头部神经阻滞和(或)联合术后曲马多PCA(患者自控镇痛)对手术后疼痛的影响及镇痛效果。方法 60例择期额颞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ASAⅠ~Ⅱ级,用随机表法随机分为:①生理盐水对照组(n=20);②长效利多卡因组(商品名克泽普)(n=20);③罗哌卡因组(n=20)。麻醉诱导后根据手术切口部位进行眶上、耳颞、枕大、枕小神经阻滞。局麻药分别选用复方长效利多卡因、1%罗哌卡因和生理盐水。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术后采用曲马多PCA镇痛,检测术后2h、术后第1天和第2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ore,VAS)。结果 术后2h对照组、长效利多卡因组、罗哌卡因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42.0±19.7)mm、(25.2±16.4)mm和(38.6±24.5)mm,长效利多卡因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天VAS评分较术后2hVA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术前行头皮神经阻滞可减轻术后的疼痛程度;联合术后曲马多PCA可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
    子宫缝扎治疗产后出血13例
    吴庆庆;姜桂英;陈菲
    2007, 28(1):  131-132. 
    摘要 ( 696 )   PDF (126KB) ( 3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子宫缝扎治疗产后大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复兴医院产科2003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13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子宫缝扎止血。结果 13例患者经子宫缝扎均能有效止血,可保留子宫,并无产褥感染和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结论 对产后出血患者行子宫缝扎治疗,止血效果好,方法简便,安全性强,不影响月经及妊娠,可保留子宫并保障产妇的远期生活质量。
    短篇
    上尿路梗阻并发急性感染的处理
    李进;孙玉成;王建;张弋;高伟;王升晗;崔昕;何新洲;陈晓松
    2007, 28(1):  133-133. 
    摘要 ( 461 )   PDF (67KB) ( 2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泌尿外科自2000年7月至2004年11月收治上尿路梗阻并发急性感染患者37例,采用膀胱镜下输尿管逆行插管引流,辅以全身抗感染治疗,疗效满意,为后续的手术处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名师访谈
    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
    2007, 28(1):  134-135. 
    摘要 ( 389 )   PDF (152KB) ( 1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桓英研究员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对麻风病的"非隔离短程联合化疗",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解决了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实现全球消灭麻风病的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