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4-21
    妇产科临床研究
    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妊娠期增重模式与母儿结局的关系
    张黎锐, 郑薇, 刘程, 梁馨, 张莉, 田志红, 李光辉
    2021, 42(2):  169-17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01
    摘要 ( 125 )   PDF (1162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合并妊娠孕妇妊娠不同时期增重情况及与母儿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 以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定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714例PCOS合并妊娠单胎产妇为观察队列,收集孕妇基线信息、妊娠期增重情况及母儿结局。 将孕妇按照孕早中期(28周前)增重分为增重不足组、增重适宜组、增重过多组,按照孕晚期增重小于推荐的范围及大于等于推荐范围分为孕晚期增重较少组、孕晚期增重较多组。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孕早中期及晚期增重与母儿结局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与孕早中期增重适宜组孕妇相比,孕早中期增重不足组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on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OR=0.29,95%CI:0.15~0.56)、巨大儿(OR=0.33,95%CI:0.14~0.76)及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OR=0.59,95%CI:0.35~0.99)风险,孕早中期增重不足似乎并未增加分娩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OR=0.69,95%CI:0.13~3.58)风险;孕早中期增重过多增加分娩LGA风险(OR=1.84,95%CI:1.18~2.88);孕早中期增重的多少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生无关。无论早中期增重是否适宜,若孕晚期增重较多,HDP风险(OR=3.19,95%CI:1.41~7.21)明显增加(孕早中期前增重适宜组)或该病发生呈上升趋势(早中期增重不足或增重过多组);PCOS孕妇晚期增重较多分娩LGA风险(OR=3.15,95%CI:1.41~7.04)明显升高(早中期增重过多组)或表现出分娩LGA风险呈增加的趋势(孕早中期增重不足或适宜组)。结论 PCOS孕妇孕早中期及晚期增重过多均会增加胎儿过速增长的发生风险;与非PCOS孕妇不同的是,PCOS孕妇孕早中期增重过少对HDP有保护作用,同时似乎并没有增加SGA风险,但对子代长期健康的潜在影响尚不明确,PCOS孕妇在孕晚期前是否需要比一般孕妇更少的增重建议,需要相关研究进一步明确。
    中国首例乳腺癌患者冻存卵巢组织移植成功报道及文献复习
    阮祥燕, 杨瑜, 卢丹, 杜娟, 程姣姣, 谷牧青, 李扬璐, 金凤羽, 段微, 代荫梅, 鞠蕊, 许新, MatthiasKorell, AlfredO.Mueck
    2021, 42(2):  177-18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02
    摘要 ( 157 )   PDF (13073KB) ( 1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卵巢组织冻存移植防治乳腺癌患者医源性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方法 患者35岁,乳腺浸润性导管癌T1CN2M0,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孕激素受体(progestone receptor,PR)(-)。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部分卵巢组织冻存,冻存后开始乳腺癌规范的个体化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和靶向治疗。治疗结束1年后,患者闭经1年多、绝经症状明显,经乳腺专家会诊评估,患者处于无瘤存活状态,且患者卵巢功能检测: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101.83 IU/L,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0.06 ng/mL,以上检测结果证明患者的卵巢功能已彻底衰退,需要进行冻存卵巢组织移植,患者自身条件也允许,随后进行了移植。 结果 移植后2个月,患者绝经症状消失,FSH 7.29 IU/L,经阴道B超检测,移植的卵巢有卵泡发育并可自行排卵。移植后3个月,患者月经来潮,证明患者卵巢功能恢复正常,冻存卵巢组织移植成功。现患者移植近3年,卵巢功能正常。结论 这是中国首例乳腺癌患者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成功的报道,卵巢组织冻存移植为防治医源性POI保护生育力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新技术,本文就此报道并进行文献复习。
    22q11.2微缺失综合征胎儿的超声特征
    侯磊, 李介岩, 邢宇, 刘丽恒, 王欣
    2021, 42(2):  183-18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03
    摘要 ( 306 )   PDF (1048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22q11.2微缺失综合征胎儿的染色体及胎儿超声特点分析,明确患病胎儿临床表型与基因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19例产前诊断22q11.2微缺失综合征孕妇的一般情况、产前诊断指征、染色体及超声表现。结果 19例22q11.2微缺失综合征胎儿中,4例是因孕妇血清学筛查异常或外周血胎儿游离DNA筛查异常后产前诊断确诊的,15例是因胎儿超声异常行产前诊断确诊的,其中最常见的胎儿超声表现为右位主动脉弓(8/16)、室间隔缺损(5/16)及法洛氏四联症(5/16)。结论 胎儿超声异常,特别是心血管异常是产前22q11.2微缺失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有必要对超声异常胎儿进行以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为基础的产前诊断。
    脱氢表雄酮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IVF结局及卵泡液GDF-9、BMP-15的影响
    庄虔莹, 王芹, 陈仝, 杨晓葵
    2021, 42(2):  188-19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04
    摘要 ( 106 )   PDF (1130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DHEA)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 DOR)患者的卵巢功能、卵泡液中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9, GDF-9)、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15, BMP-15)浓度及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 IVF/ICSI-ET)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63例行IVF/ICSI-ET助孕的DOR患者,根据预处理方案分为DHEA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础内分泌水平、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 AMH)、窦卵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s, AFC)、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 Gn)总量、Gn使用天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日激素浓度和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成熟卵数、受精率、优胚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比较两组患者卵泡液GDF-9、BMP-15浓度,并将其与卵巢储备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HEA预处理前两组基础内分泌、AMH、AF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处理后,DHEA组基础卵泡刺激素(basal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bFSH)降低、AFC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n总量、Gn天数、hCG日激素浓度、hCG日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成熟卵数、受精率、优胚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HEA组卵泡液中BMP-15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F-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卵泡液BMP-15表达与基础雌二醇(estradiol,E2)呈正相关。结论 DHEA可通过增加AFC和下调FSH改善DOR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并提高卵泡液BMP-15的浓度。
    原发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临床分析
    田明, 苗劲蔚
    2021, 42(2):  194-19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05
    摘要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原发性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primary female genital system lymphoma,PFGSL)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诊断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初诊8例PFGS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4.3±12.6)岁,其中原发于卵巢4例,宫体2例,宫颈1例,外阴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腹胀、腹水及盆腔肿物。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免疫组织化学中CD20均呈阳性,Ki67较高。IIEA期患者4例,IVA期患者3例,IVB期患者1例。6例患者依据手术后病理诊断,2例患者行肿物活检诊断;5例患者接受了以CHOP方案为主的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其中1例进行了自体干细胞移植。1例失访,2例死亡,5例生存(其中4例无瘤生存)。结论 PFGSL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原发妇科恶性肿瘤容易混淆。当肿物呈乳白色细腻样或反复抽取腹水无法找到癌细胞时需警惕PFGSL。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物可获得病理明确诊断,CHOP为主的化疗方案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微创减重手术对重度肥胖女性月经周期及生育功能的影响
    李健, 吴凤云, 张能维, 廉东波, 樊庆, 许光中, 杜德晓, 孙志鹏, 杜燕敏, 白文佩
    2021, 42(2):  200-20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06
    摘要 ( 98 )   PDF (1111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微创减重手术对重度肥胖女性月经周期及生育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至2019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减重外科行微创减重手术的肥胖女性患者55名,随访患者术后1、3、6、12个月体质量、月经周期、妊娠等信息,有生育要求者随访至分娩结束,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体质量、月经周期、妊娠率的差异。结果 术前平均年龄(27.82±5.16)岁,平均体质量(108.85±20.84) kg,平均体质量指数(39.42±7.39) kg/m2,术前月经紊乱率为70.91%(39/55)。术中行袖状胃切除术者占87.27%(48/55),行胃旁路术者占12.73%(7/55)。术后随访中位时间为35个月(13~67)个月。术后1个月体质量下降最明显,平均减重(11.21±5.16) kg(-10.18%),术后6个月平均减重(29.79±10.28) kg(-26.94%),术后1年平均减重(34.15±12.72) kg(-30.56%),术后1年体质量指数降至(27.09±4.25) kg/m2。术后月经紊乱改善率为71.79%(28/39),月经恢复中位时间术后1.5(0.5~8.0)个月,总体月经紊乱率降至20%(11/55)。不孕症改善率为54.17%(13/24)。术后分娩者,妊娠距离手术平均时间(24.06±14.91)个月,分娩距离手术平均时间(33.21±15.17)个月,新生儿出生平均体质量(2.89±1.68) kg。 结论 微创减重手术可以明显改善重度肥胖女性的月经周期,提高受孕率,术后2年妊娠不影响新生儿体质量。
    无射线射频消融术治疗妊娠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包照亮, 李松南, 段娜, 张豪锋, 龚静, 张军
    2021, 42(2):  204-20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07
    摘要 ( 105 )   PDF (1129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孕期行无射线射频消融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1例妊娠合并快速心律失常者行射频消融术,分析其疗效、安全性,并比较于不同孕期行手术的疗效和预后差异。结果 ①共31例患者,均为0射线在三维电磁导航标测系统下操作,27例治愈(87.1%)、3例好转(9.7%)、1例无效(3.2%)、1例复发(3.7%);治疗后心功能有明显好转(P=0.000)。②31例患者分娩时及分娩后均无心律失常再发作。③有1例自然流产、1例早产、29例孕足月分娩,平均分娩孕周(38.3±1.4)周,21例行足月剖宫产,8例阴道分娩,各孕期治疗后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新生儿平均体质量(3280±489)g,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无小于胎龄儿,无新生儿窒息死亡,随访1~5年幼儿均未发现生长发育异常,各孕期治疗后胎儿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7)。结论 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指导下行无射线射频消融术,患者依从性好、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母儿预后良好,是一项治疗药物不耐受的妊娠合并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安全有效的方式。于孕早中期或晚期行手术预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术后治愈患者,心功能良好,经多学科评估无禁忌证,可阴道分娩。
    白细胞介素-6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围产期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相关性研究
    张心红, 杨楚琪, 王轩, 沈霞光, 房纯, 王凤英
    2021, 42(2):  210-21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08
    摘要 ( 107 )   PDF (1046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围产期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并诊断为CVST的孕产妇共39例,选取同期的孕产妇80例为对照组,检测CVST组急性期及恢复期IL-6和Hs-CRP的值,分析IL-6和Hs-CRP与围产期CVST形成的关系。结果 CVST组急性期IL-6和Hs-CRP浓度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ST组急性期IL-6和Hs-CRP浓度高于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VST发病与IL-6浓度升高呈正相关,(OR=4.280,95%CI为1.790~10.232),而与Hs-CRP浓度无关,(OR=0.930,95%CI为0.830~1.042)。结论 当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出现IL-6和Hs-CRP升高,尤其IL-6的升高时,应警惕CVST的发生;CVST发病急性期血浆IL-6、Hs-CRP均会出现明显升高,经有效治疗到恢复期炎性因子表达逐渐下降趋于正常,可评判疾病的短期预后。
    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张颖, 段华
    2021, 42(2):  214-21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09
    摘要 ( 130 )   PDF (1046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术前对其高危因素的准确评估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宫腔镜在对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程度、宫颈受累情况、内膜癌病灶大小以及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的评估中提供了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对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脑缺血损伤的基础研究
    大黄酚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缺血半暗带区HIF-1α与VEGF表达的影响
    房亚兰, 杨楠, 赵咏梅, 黄语悠, 李锦程, 段云霞, 高利, 罗玉敏
    2021, 42(2):  219-22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10
    摘要 ( 128 )   PDF (7446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大黄酚(chrysophanol, CHR)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缺血半暗带区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的影响,探究CHR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长期脑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18只健康雄性2月龄C57BL小鼠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组、CHR组(自造模当日至脑缺血再灌注后14 d按0.1 mg·kg-1·d-1腹腔注射CHR),每组6只。线栓法制作小鼠MCAO模型,缺血45 min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于再灌注14 d将小鼠处死、取脑,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脑组织冰冻切片缺血半暗带区内HIF-1α及VEGF水平,并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方法确定HIF-1α、VEGF是否在神经元中表达。结果 1)Sham组小鼠脑内偶见HIF-1α阳性细胞。MCAO组小鼠脑缺血半暗带区HIF-1α的表达水平比Sham组显著升高(P<0.05)。经CHR治疗14 d的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半暗带区内HIF-1α的表达水平比MCAO组显著减少(P<0.05)。2)Sham组小鼠脑内可见大量的VEGF阳性细胞。MCAO组小鼠脑缺血半暗带区VEGF的表达水平比Sham组显著降低(P<0.05)。经CHR治疗14 d的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半暗带区内VEGF的表达水平比MCAO组显著增加(P<0.05)。3)在小鼠脑缺血半暗带区,HIF-1α或VEGF分别与神经元标志物NeuN共定位。结论 CHR可能通过下调HIF-1α的表达水平、上调VEGF的表达水平,减少神经元损伤,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长期神经保护作用。
    远隔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半暗带区PERK/p-eIF2α通路及自噬的影响
    杨楠, 丁锚, 闫峰, 师文娟, 黄语悠, 赵咏梅
    2021, 42(2):  225-23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11
    摘要 ( 165 )   PDF (11812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区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以及内质网分子伴侣GRP78、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相关通路PERK/p-eIF2α的影响,探讨RIPC保护脑缺血损伤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 将24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组和RIPC+MCAO组。每组8只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于缺血90 min后拔出线栓再灌注24 h。其中RIPC+MCAO组在MCAO之前,给予大鼠连续3 d的RIPC(采用夹闭双侧股动脉10 min开放10 min,每天3个循环的方法)。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检测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区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以及GRP78、p-eIF2α的表达。结果 1)Sham组大鼠脑内偶见Beclin1阳性细胞。MCAO组大鼠再灌注24 h缺血半暗带区Beclin1表达水平比Sham组显著升高(P<0.05)。给予RIPC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半暗带区Beclin1的表达水平比MCAO组显著减少(P<0.05)。Beclin1与神经元标志物NeuN共定位。2)MCAO组大鼠再灌注24 h,脑缺血半暗带区GRP78分别与Beclin1和LC3B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3)MCAO组大鼠再灌注24 h,脑缺血半暗带区Beclin1与p-eIF2α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Sham组大鼠未见Beclin1和p-eIF2α双标阳性细胞,MCAO组大鼠再灌注24 h半暗带区可见大量Beclin1和p-eIF2α双标阳性细胞。给予RIPC后,缺血大鼠半暗带区Beclin1和p-eIF2α双标阳性细胞数目比MCAO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RIPC可能通过抑制ERS相关通路PERK/p-eIF2α,减少神经元中自噬相关蛋白产生,避免神经元过度激活自噬,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线粒体活性氧自由基抑制剂R(+)-普拉克索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JAK2-STAT3通路及炎性因子TNF-α的影响
    丁锚, 杨楠, 黄语悠, 师文娟, 闫峰, 赵咏梅, 刘克建
    2021, 42(2):  232-23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12
    摘要 ( 133 )   PDF (3664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线粒体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抑制剂R(+)-普拉克索[R(+)-PPX]对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大鼠再灌注6 h后内源性酪氨酸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信号转换器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信号通路以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探讨R(+)-PPX在再灌注早期保护脑缺血损伤的机制。方法 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MCAO组和R(+)-PPX组,每组10只。大鼠MCAO模型制作采用改良线栓法,并于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90 min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术中监测大鼠肛温,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于再灌注后6 h处死大鼠,迅速取脑,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p-JAK2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脑组织冰冻切片缺血半暗带区p-STAT3、TNF-α的表达,采用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dihydroethidium,DHE)荧光染色法计数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ROS阳性细胞数目,应用荧光双标法将ROS分别和p-STAT3、TNF-α在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进行共定位,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法对p-STAT3和TNF-α共定位。结果 1)与Sham组相比,MCAO组大鼠再灌注6 h后,缺血侧脑组织p-JAK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R(+)-PPX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p-JAK2蛋白水平比MCAO组显著减少(P<0.05)。2)Sham组大鼠脑内未见p-STAT3阳性细胞。MCAO组大鼠再灌注6 h脑缺血半暗带区p-STAT3阳性细胞数比Sham组显著增加(P<0.05)。R(+)-PPX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p-STAT3阳性细胞数比MCAO组显著减少(P<0.05)。且ROS与p-STAT3在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共定位。3)Sham组大鼠脑内未见TNF-α阳性细胞。MCAO组大鼠再灌注6 h脑缺血半暗带区TNF-α阳性细胞数比Sham组显著增加(P<0.05)。R(+)-PPX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TNF-α阳性细胞数比MCAO组显著减少(P<0.05)。且ROS与TNF-α在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共定位。4)MCAO组大鼠再灌注6 h脑缺血半暗带区内,p-STAT3与TNF-α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结论 线粒体ROS抑制剂R(+)-PPX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6 h大鼠缺血脑组织JAK2-STAT3通路激活,降低TNF-α的水平,从而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置管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
    马艳辉, 吴洁, 贾宾, 姚东旭, 徐娜, 王天龙, 陈健, 吴迪
    2021, 42(2):  239-24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13
    摘要 ( 111 )   PDF (1041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置管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拟行大脑中动脉M2段栓塞建模的健康成年恒河猴16只,雄性,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n=8):对照组(C组)、超声引导组(U组)。所有恒河猴采用0.1 mL/kg氯胺酮及速眠新的混合液肌内注射进行基础麻醉,待动物入睡后行气管内插管,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采用持续输注丙泊酚(5~8 mg·kg-1·h-1)。C组采用传统指尖触摸法进行股动脉穿刺置管,U组采用超声引导平面内-平面外联合法进行股动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1次、2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置管次数、穿刺置管花费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组与U组1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25.0%和62.5%,2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50.0%和87.5%、总成功率分别为75.0%和100%。C组与U组穿刺置管次数分别为(3.0±1.6)次和(1.5±0.8)次,穿刺置管花费时间分别为(15.8±6.1) min和(5.4±2.9)min。与C组比较,U组穿刺置管次数少,穿刺置管花费时间较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U组1次、2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股动脉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中,采用平面内-平面外联合技术进行超声引导股动脉穿刺,可提高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减少穿刺置管次数,缩短穿刺置管花费时间。
    基础研究
    IL-33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中IFN-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韩鸿举, 苏子阳, 周玉洁, 王玺
    2021, 42(2):  243-25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14
    摘要 ( 186 )   PDF (7131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探讨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IL-33上调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 IFN-γ)表达的机制。方法 应用生存曲线在线分析工具分析IL-33表达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下载数据,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蛋白网络相互作用分析,探讨IL-33对相关基因的功能和信号通路的影响。从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协会(Clinical Proteomic Tumor Analysis Consortium, CPTAC)蛋白和蛋白磷酸化组数据库中下载数据,分析IL-33表达与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D(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D,HNRNPD或AU-rich element binding factor 1,AUF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生存曲线在线分析结果显示IL-33的高表达显著改善多种癌症生存预后。在IL-33受体St2敲除鼠结肠癌模型中,IFN-γ表达显著下调。IL-33影响的基因主要富集于对IFN-γ的反应,对IFN-β的反应,固有免疫调控等信号通路和生物过程中。CPTAC蛋白质组数据分析提示IL-33和AUF1表达显著负相关(r=-0.64,P<0.001)。结论 IL-33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可以增强免疫细胞IFN-γ的表达,IL-33可以通过下调AUF1的表达,阻止AUF1所属的“AUF1和信号转导调控复合体”对IFN-γ mRNA的攻击。
    蛋白激酶Pbk在缺氧神经胶质细胞中的变化及与IGF-1的相关性
    王雨晴, 陈志刚, 李芳芳, 张斯佳, 罗玉敏, 赵海苹
    2021, 42(2):  251-25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15
    摘要 ( 114 )   PDF (1450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神经胶质细胞缺氧缺糖后不同时间点蛋白激酶Pbk的变化及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1,IGF-1)的相关性。方法 培养BV2小胶质细胞、分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制备氧糖剥夺(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观察信号分子Pbk、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s 2, HDAC2)以及IGF-1在两种胶质细胞OGD处理1、3、6 h后的表达情况,并对信号分子和细胞因子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随着OGD时间延长,Pbk的转录水平在小胶质细胞中先升后降,在星形胶质细胞中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AC2的转录水平在小胶质细胞中逐渐下降,在星形胶质细胞中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1的转录水平在小胶质细胞中逐渐下降,在星形胶质细胞中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缺氧缺糖后信号分子Pbk以及HDAC2在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转录水平与IGF-1的转录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缺血缺氧性损伤早期营养因子IGF-1在小胶质细胞中的分泌减少,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分泌增加,可能与Pbk/HDAC2/IGF-1这一通路激活相关。
    2010至2017年北京市急救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分析
    刘梦阳, 朱映璇, 刘悦, 李志伟, 张进军, 郭秀花
    2021, 42(2):  257-26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16
    摘要 ( 93 )   PDF (2324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0至2017年北京市急救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急救中毒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北京市急救中心2010至2017年的急救中毒病例,分别从不同人群、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至2017年北京市急救中心共救援中毒患者101 052例,其中以乙醇中毒、药物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为主,占总中毒人数的92.30%。男女性别比为2.09∶1,高发年龄段为20~40岁。急救中毒病例全年均有发生,以每年的1、2月及12月为高峰期,且城区患者多于郊区。结论 北京市中毒防控工作的重点内容为乙醇中毒、药物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尤其针对中青年男性人群、春节前后的1、2月及12月这一时期以及城市地区,医疗卫生部门应加大中毒事件的防控力度。
    面向慢性病人群的智能膳食评估系统
    马兰芳, 薛怡蓉
    2021, 42(2):  262-26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17
    摘要 ( 292 )   PDF (2357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移动终端拍摄的食物图像对慢性病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智能营养评估。方法 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膳食评估系统,利用深度学习技术与图像处理方法,实现食物图像的智能分割、识别与营养素估算,使慢性病患者仅依据智能手机拍摄的食品图像即可得到食物的营养素信息。该系统同时支持172类中餐食谱与353种食材的细粒度识别,并在Vireo Food-172食谱数据集上得到了验证。 结果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食谱预测准确率为89.72%,食材评估指标微平均(micro-averaging, Micro-F1)提升至79.06%,宏平均(macro-averaging, Macro-F1)提升至 64.28%,在Vireo Food-172食谱数据集上取得了目前食材分类的最佳性能;基于食谱与食材识别结果对食物营养素进行估计,估计值与参考值误差均处于合理的范围内。结论 本系统可实现针对慢性病人群的智能膳食评估,便于患者进行每日饮食的自我监督,且有助于辅助营养师完成患者的日常饮食记录与评估,具有实用价值与研究意义。
    临床研究
    儿童开颅术后脑脊液外引流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王振民, 宫剑
    2021, 42(2):  269-27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18
    摘要 ( 248 )   PDF (1819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开颅术后脑脊液外引流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间因颅内幕上病变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小儿病区行开颅手术的253例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3例儿童中113例患儿于术后留置脑脊液外引流管,术后外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平均为9 d(2~23 d)。253例患儿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30%(76/253),留置外引流管患儿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54%(61/113),单因素分析(χ2=55.702,P<0.001)及多因素分析(OR=8.045, 95% CI:4.121~15.703,P<0.001)显示,外引流管留置是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113例患儿中,41例患儿术后开放脑脊液外引流系统,统计显示脑脊液引流系统开放组的颅内感染率较未开放组高(75.6% vs 41.6%,χ2=12.116, P<0.001)。颅内感染发生率与引流时间呈正比,第5天拔管者,其对应的感染率及累及感染率为最低,分别为25%和27%。颅内感染的患儿1周内拔管组的抗感染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引流管留置1周以上者(9.37 d vs 12.32 d,t=-2.441,P=0.018;24.33 d vs 36.29 d, Z=-2.624,P=0.009)。结论 儿童开颅术后应合理的留置脑脊液外引流管,留置期间保持引流管系统的封闭、尽早拔除引流管,可能有助于减少引流管相关颅内感染的发生。
    北京市部分学校肺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筛查分析
    段惠娟, 戴广明, 褚洪迁, 杨震, 包城, 何艳萍, 孙照刚
    2021, 42(2):  273-27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19
    摘要 ( 162 )   PDF (1198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筛查北京市部分学校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结核病的感染特征和趋势,为不同阶段的学校结核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以2015年至2018年不同适龄阶段的学校发现的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共6 215例研究对象纳入到本研究,包括114例指示病例,6 101例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皮肤试验及X线胸片检查,确定潜在的结核病患者,分析密切接触者中结核病的检出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密切接触者中共筛查出29例结核病患者,其中男性22例(75.86%),女性7例(24.14%);职业学校和大学阶段中结核病患者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1.38%(12/29)和48.28%(14/29),主要以学生为主。密切接触者中PPD阳性(硬结直径≥5 mm)2 206例(36.16%),强阳性(硬结直径≥15 mm)676例(11.08%),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密切接触者的PPD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79,P<0.05),同时肺结核的检出率也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3,P=0.015)。随着PPD硬结的增大,肺结核检出率也在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09,P<0.05)。结论 对不同适龄阶段的学校的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的筛查显示,对职业学校和大学阶段的学生应重点进行筛查,同时应采用新方法提高结核病检测阳性率,及早发现感染者,避免学校出现结核病疫情。
    99mTC-二乙烯三胺五乙酸眼眶SPECT/CT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分型及活动度评价中的作用
    杨祎林, 罗莎, 史婷婷, 信中
    2021, 42(2):  280-28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20
    摘要 ( 110 )   PDF (1676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根据99mTC-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DTPA)眼眶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分析进行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分型,并通过计算其显像剂摄取比值(uptake rate,UR)评价在TAO活动度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205例TAO患者,根据99mTC-DTPA 眼眶SPECT/CT图像分析结果将TAO患者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以球后病变为主,Ⅱ型以眶周病变为主,进行临床指标比较,并分析与临床活动性评分(clinical activity scores,CAS)的相关性。结果 Ⅰ型TAO球后部位显像剂摄取比值(uptake rate of retrobulbar region,URR)明显高于Ⅱ型TAO患者,而Ⅱ型TAO眶周部位显像剂摄取比值(uptake rate of periorbital region,URP)明显高于Ⅰ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型和Ⅱ型TAO在性别(P=0.001)、年龄(P<0.001)、CAS评分(P<0.001)、复视评分(P<0.001)、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TRAb)(P=0.004)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型TAO患者中,UR值与CAS呈正相关(r=0.407,P<0.001),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显示,Ⅱ型TAO中当UR≥1.596判断疾病处于活动期的灵敏度为68.4%,特异度为64.3%,临床应用价值有限。TRAb与CAS呈正相关(r=0.215,P=0.007),但相关性较弱。结论 99mTC-DTPA 眼眶SPECT/CT可以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分型提供客观依据,但用于活动度评价效果不理想。
    脑胶质瘤表观扩散系数与肿瘤分级及IDH1突变的关系
    闫新亭, 宋双双, 卢洁
    2021, 42(2):  286-29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21
    摘要 ( 170 )   PDF (5403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脑胶质瘤分级及分型中的意义,进一步探讨ADC与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1,IDH1)突变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病理证实的82例脑胶质瘤患者的影像资料,测量肿瘤实质区、对侧正常白质ADC值,并计算最小ADC值(minimum ADC, ADCmin)、平均ADC值(mean ADC, ADCmean)、相对最小ADC值(relative minimum ADC,rADCmin)、相对平均ADC值(relative mean ADC,rADCmean)值,探讨所有ADC值在各级别胶质瘤及亚型间的差异以及其与IDH1突变的关系。结果 82例脑胶质瘤患者中2016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分级Ⅱ级27例、Ⅲ级22例、Ⅳ级33例,其中低级别27例、高级别55例; Ⅱ~Ⅲ级胶质瘤病理分型为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AC)26例及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 OD)23例。Ⅱ~Ⅲ级胶质瘤IDH1突变型(IDH1 mutant, IDH1mut)28例、IDH1野生型(IDH1 wild-type, IDH1wild)21例。肿瘤实质ADCmin、ADCmean、rADCmin、rADCmean在胶质瘤Ⅱ级与Ⅳ级、Ⅲ级与Ⅳ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Ⅱ级与Ⅲ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min、ADCmean、rADCmin、rADCmean在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29、0.024、0.035);ADCmin、rADCmin、rADCmean在AC及O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0.025、0.040);ADCmin、ADCmean、rADCmin、rADCmeanIDH1mutIDH1wild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ADC值有助于胶质瘤的分级及分型,但不能预估IDH1突变状态。
    两种术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其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杨波, 王庆雷, 马建华, 梁智林, 唐杰, 赵小林, 高茂龙
    2021, 42(2):  293-29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22
    摘要 ( 113 )   PDF (1064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骨科住院有症状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PKP术的189例患者为PKP组,行PVP术的173例患者为PVP组,随访1年,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以随访时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25例患者为病例组,未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337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362例患者,PKP和PVP两种术后均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明显减低,两种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75,95%CI:1.040~1.112,P<0.001),骨密度T值减低(OR=0.576,95%CI:0.351~0.946,P=0.030),骨水泥渗漏(OR=2.284,95%CI:1.200~4.344,P=0.018),术后矢状位Cobb's角过度矫正(OR=1.188,95%CI:1.124~1.255,P=0.009)是OVCF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KP和PVP两种手术方法均可以提供效果相当的疼痛缓解率,两种术式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骨密度T值降低、骨水泥渗漏(椎间盘内渗漏)和术后局部矢状位Cobb's角过度纠正是OVCF术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带线锚钉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术后跪地痛的影响
    赵潇雄, 任世祥, 林源, 张博
    2021, 42(2):  299-30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23
    摘要 ( 119 )   PDF (6922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带线锚钉联合可吸收挤压螺钉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胫骨侧移植物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收治的因前交叉韧带断裂拟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术的76例患者,按照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带线锚钉组(37例)及门形钉组(39例)。门形钉组股骨侧应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侧应用可吸收挤压螺钉联合门形钉固定。带线锚钉组股骨侧同样应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侧应用可吸收挤压螺钉联合带线锚钉固定。对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Evaluation Form, IKDC)2000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是否发生术后跪地痛、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等结果,以及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前2组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均为阳性。术后24个月随访2组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术后2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VAS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除VAS评分外,术前、术后2组患者的Lyshom评分、IKD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门形钉组有8例出现跪地痛,其中5例进行了二次手术取出,而带线锚钉组仅有1例出现跪地痛,未再次手术。在跪地痛的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线锚钉联合可吸收挤压螺钉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移植物胫骨侧固定方面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中长期随访结果良好。特别是在术后跪地痛的发生率方面,可吸收挤压螺钉联合带线锚钉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跪地痛的发生率,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牙周状况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张冬雪, 林梅, 周璿, 刘文燕, 谷雅楠, 王左敏
    2021, 42(2):  306-31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24
    摘要 ( 108 )   PDF (1069KB) ( 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血糖控制水平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的牙周状况及特点,探讨牙周炎症程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作用。方法 纳入119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两组,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良好(HbA1c<7%)组27例和糖化血红蛋白不良(HbA1c≥7%)组92例。牙周检查内容包括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出血指数(blood index, BI)、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以及口内余留牙数,口腔健康问卷包括口腔健康行为等。血清检测指标包括HbA1c、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等。结果 与HbA1c<7%组的患者相比,HbA1c≥7%组患者的PD(3.99±1.05 vs 3.49±0.93,P=0.031)、BI(3.45±0.58 vs 3.10±0.67,P=0.001)、CAL (6.40±2.18 vs 5.37±1.99,P=0.003)、PD≥4 mm 百分率(中位数:54.17% vs 38.15%,P=0.001), PD≥5mm百分率 (中位数:24.13% vs 12.85%,P=0.028)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除空腹血糖增加与HbA1c控制不良高度相关外,牙周检查指标CAL增加与DN患者HbA1c控制不良亦高度相关(OR=1.36,95%CI:1.01-1.83,P=0.043)。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HbA1c控制情况与牙周炎症程度有关,CAL增加与糖尿病肾病患者HbA1c控制不良高度相关。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于颅内外支架留置术后随访诊断意义及相关因素分析
    齐羿, 张卫国, 贾建文, 钟红亮, 杨洪超, 刘赫
    2021, 42(2):  312-31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25
    摘要 ( 96 )   PDF (3414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对于颅内外支架留置术后随访的诊断准确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到2019年11月的颅内和颅外支架留置术患者共2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2.6±10.6)岁,支架37枚;全部使用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进行随访。以DSA为评判标准,将CTA的支架内动脉显影质量进行分级,并将分级结果与包括支架所在动脉的直径、位于颅内或颅外、是否紧贴颅骨走行以及临近弹簧圈存在与否诸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支架内的动脉成像质量与动脉直径密切相关,使用Youden指数得出血管直径的最佳界值为2.5 mm。在颅内、颅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支架内动脉的成像质量在是否紧贴颅骨走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在弹簧圈的有、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颅内外动脉留置支架术后,CTA随访的准确性与支架所在动脉直径相关,大于2.5 mm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颅骨对成像质量无明显影响;临近的弹簧圈对成像质量有严重影响。
    硬膜外镇痛对产钳助产分娩结局的影响
    姜海利, 周建新, 邢宇, 路畅
    2021, 42(2):  317-32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26
    摘要 ( 97 )   PDF (1060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妊娠足月单胎初产妇产钳助产分娩的临床特征,探讨硬膜外镇痛对产钳助产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房实施产钳助产分娩的70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实施硬膜外镇痛分为镇痛组(324例)和对照组(382例),对比观察两组分娩结局。结果 ①足月单胎初产妇中,产钳助产率为7.2%(706/9818),其中产后出血发生率33.6%(237/706),会阴Ⅲ~Ⅳ度裂伤发生率0.99%(7/706),新生儿窒息率4.4%(31/706)。②镇痛组中,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但两组的产后出血≥1000 mL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2)。③镇痛组中,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结论 妊娠足月单胎初产妇中,硬膜外镇痛的孕妇实施产钳助产分娩更容易发生产后出血,但不会增加严重产后出血≥1000mL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仪玉伟, 闫芳, 靳玉宏, 肖存利
    2021, 42(2):  323-32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27
    摘要 ( 193 )   PDF (1043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影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在北京市根据地理分布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4个区中5家精神专科医院,将2016年1月至10月住院的6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评估分析患者危险行为的发生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无危险组比较,危险行为组中性别、年龄阶段、家庭邻里关系、工作状态、应激生活事件、精神症状、服药情况、就医态度、既往威胁性言语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62,P=0.017)、生活应激事件(OR=2.08,P=0.001)、幻觉妄想(OR=1.77,P=0.026)、怪异行为(OR=1.61,P=0.02)、就医态度(OR=2.60,P=0.029)、既往威胁性言语(OR=6.77,P<0.001)与危险行为相关。结论 45岁以下、幻觉妄想、怪异行为、被动就医、生活应激事件、既往威胁性言语是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主要相关因素。
    肺内外隐球菌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王超宇, 隗明, 刘永哲, 陈云霞, 谷丽
    2021, 42(2):  328-33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28
    摘要 ( 120 )   PDF (1120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肺内外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肺外隐球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隐球菌感染住院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转归,根据是否有肺外累及分为肺隐球菌感染组(pulmonary cryptococcal infection,PC)和肺外隐球菌感染组(extrapulmonary cryptococcal infection,EPC),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隐球菌播散至肺外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病例51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中位数为55(40,64)岁,合并基础疾病者39例。其中PC组41例,EPC组10例。EPC组实体器官移植和慢性肝病的比例(40.0%和40.0%),高于PC组(7.3%和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患者出现头痛症状的比例(50.0%),高于PC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降钙素原、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高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白蛋白、外周血CD4+T细胞、外周血CD8+T细胞低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病死率(60.0%)高于PC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实体器官移植(OR=10.470,95%CI为1.089~100.651,P=0.042)和白蛋白降低(OR=0.783,95%CI为0.637~0.962,P=0.020)与出现肺外隐球菌感染独立相关。结论 肺外隐球菌感染患者比肺隐球菌感染患者预后差,实体器官移植和白蛋白降低是肺外隐球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6月龄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鲍玲, 任军爽, 王蕊
    2021, 42(2):  334-33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29
    摘要 ( 167 )   PDF (1035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6月龄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状况,分析不同性别发育差异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监制的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对1 470例门诊婴儿进行测查,用发育商评估,对测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共调查1 470名婴儿,其中男婴781例,女婴689例,性别比为1.13∶1,平均月龄均为(6.12±0.24)个月。其中发育商低下不同性别6月龄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及社交行为能区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得分情况均表现为男婴显著低于女婴;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发育商偏低的婴儿中,出生胎龄(OR=14.215)越小及孕期伴有其他高危因素(OR=4.738)的婴儿,发生迟缓的可能性越大,发育商低下的婴儿,性别为男孩(OR=5.061)、出生胎龄越小(OR=80.604)及孕期伴有其他危险因素(OR=5.673)的婴儿发生迟缓的可能性大。结论 男婴发育商低下较女婴突出,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及社交行为3个能区表现明显,出生胎龄小、孕期伴有其他高危因素及男婴为6月龄婴儿神经心理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
    名师
    以吾所学,愈汝之疾——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甲状腺乳腺疾病诊疗中心康骅教授
    赵烨, 孙琳(供稿)
    2021, 42(2):  338-34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2.030
    摘要 ( 140 )   PDF (171397KB) ( 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编者按] 康骅,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遂川县人,1985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同年于江西省遂川县人民医院参加工作。1987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师从我国著名外科专家黄萃庭教授、祝学光教授,1992年获外科学博士,同年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工作。现任宣武医院甲状腺乳腺疾病诊疗中心主任,普通外科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普外学系副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乳腺健康分会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乳腺疾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甲状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第二届乳腺疾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乳腺学组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医师协会理事会理事。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外科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北京地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审专家。《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中国医刊》《中华乳腺病(电子版)》《中华疝和腹壁外科(电子版)》《山东医药》等杂志编委。2011年被评为北京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获首都教育先锋服务育人标兵。2012年获首都劳动奖章。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17年获得第十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2项,参与北京市科技部乳腺癌专项课题4项。发表论文148篇,出版主编书籍6部,参编书籍1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