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2-21
    重症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
    基于慢吐气方法选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呼气末正压的可行性
    王玉妹, 王岩, 周益民, 徐珊珊, 杨燕琳, 张琳琳, 周建新
    2021, 42(6):  903-90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01
    摘要 ( 127 )   PDF (1858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吐气(prolonged expiration)方法联合呼吸机常规监测选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动物模型比较合适的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盐酸吸入的方法建立ARDS动物模型,通过慢吐气方法进行PEEP滴定,采用呼吸机监测的呼出潮气量计算肺复张容积(recruitment volume,Vrec),Vrec最大的PEEP区间即较合适的PEEP区间,同时用分层电阻抗成像技术(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计算出肺的过多膨胀和萎陷的比例,从而选择出较合适的PEEP区间进行验证。结果 应用慢吐气方法计算的Vrec最大的PEEP区间为5~10 cmH2O(1 cmH2O=0.098 kPa),即较合适的PEEP区间为5~10 cmH2O。EIT通过过度膨胀/萎陷的方法选择的较合适的PEEP水平也在5~10 cmH2O之间,这与慢吐气方法选择的PEEP区间是一致的。且在PEEP为15~20 cmH2O时,应用一定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且此时驱动压较大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在PEEP为小于 5 cmH2O 时,低于生理性的PEEP,这都不是合适的PEEP水平。结论 应用慢吐气方法结合呼吸机常规监测计算肺复张容积选择PEEP的方法具有可行性,选择出较合适的PEEP区间后,结合血流动力学及其他指标,可进一步选择更合适的PEEP水平。
    心脏手术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胡文莉, 侯登榜, 王粮山, 贾明, 来永强, 侯晓彤, 王红
    2021, 42(6):  909-91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02
    摘要 ( 507 )   PDF (1119KB)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包含颈动脉超声参数的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住院手术的491例成人患者资料,选择其中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为病例组(脑梗死组),诊断为非脑梗死的患者为对照组(非脑梗死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风险因素。结果 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在住院期间脑梗死的总发生率为1.8%,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住院存活率约为77.8%。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 EuroSCORE) Ⅱ高(OR=1.585,95%CI:1.043~2.409)、双侧颈+椎动脉均有斑块(OR=14.513,95% CI:2.538~82.978)、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辅助(OR=112.518, 95% CI:8.967~1 411.907)和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OR=20.800,95% CI:3.639~118.902)是心脏手术后脑梗死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EuroSCORE Ⅱ高、ECMO辅助和术后新发房颤之外,颈动脉超声发现双侧颈动脉和椎动脉斑块是心脏外科术后并发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有必要实施心脏术前颈动脉超声筛查并对有风险的患者严格术中、术后管理。
    简化急性生理评分-3在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选择皮质醇激素治疗中的作用
    刘辉, 肖建国, 胡新, 王黎, 周飞虎
    2021, 42(6):  915-92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03
    摘要 ( 104 )   PDF (2297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简化急性生理评分-3(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ical Score-3, SAPS-3)在甄别可能从早期皮质醇激素治疗中获益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的作用。方法 分析电子重症医疗单元合作研究数据库(electronic intensive care uni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database, eICU-CRD)的临床资料。选取中重度ARDS患者,通过生存分析的方法明确了SAPS-3的诊断阈值,然后应用SAPS-3阈值将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2组。进一步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nalysis, PSMA)去除相关混杂因素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在ARDS诊断3 d内应用皮质醇激素和没有应用皮质醇激素对于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影响。结果 筛选3 234名及时接受皮质醇激素治疗的ARDS患者,1 122名没有及时接受皮质醇激素治疗的患者。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进行对比显示,在SAPS-3≤70的患者中,皮质醇激素治疗不影响患者的呼吸机辅助时间;在SAPS-3>70的患者中,接受早期皮质醇激素治疗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缩短[(5.2±5.6) d vs (6.5±5.9) d, P<0.001],但是2组的病死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APS-3有助于鉴别从早期皮质醇激素治疗中获益的呼吸机辅助ARDS患者。
    重症监护病房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齐志丽, 林瑾, 董磊, 刘景峰, 段美丽
    2021, 42(6):  923-93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04
    摘要 ( 98 )   PDF (2446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发生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BSI)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中文数据库CBM、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检索关于BSI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4月,通过双人交叉纳入、排除、提取最终获得文献的效应量,使用Revman 5.0进行数据分析,评估了研究异质性和偏倚风险。结果 获得参考文献13 691篇,经过纳入、排除后最终获得符合要求的文献11篇,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分,最终结果显示危重症患者发生BSI的危险因素有以下8项:肠外营养(OR=5.07,95%CI:2.89~9.10)、呼吸衰竭(OR=3.03,95%CI:1.90~4.83)、脓毒症(OR=2.13,95%CI:1.50~3.01)、深静脉置管(OR=3.57,95%CI:2.16~5.90)、免疫抑制(OR=3.52,95%CI:1.72~7.20)、机械通气(OR=5.28,95%CI:2.05~13.62)、心脏事件(OR=3.07,95%CI:1.68~5.62)、既往暴露于抗生素(OR=2.46,95%CI:1.14~5.33)。结论 初步阐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BSI的危险因素包括肠外营养、呼吸衰竭、脓毒症、深静脉置管、免疫抑制、机械通气、心脏事件、既往暴露于抗生素。
    重症患者急性期能量平衡对住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高明, 周营利, 朱研, 秦君平, 黄惠斌, 任昱, 谈莉, 周华, 许媛
    2021, 42(6):  931-93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05
    摘要 ( 118 )   PDF (1114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重症患者急性期(7 d内)不同阶段能量供给与院内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时间≥7 d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以及入院7 d内的营养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ICU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ICU住院时间≥7 d的重症患者61例,其中死亡1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ICU时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NRS) 2002评分(P=0.018)、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时间(P=0.013)以及ICU住院前3 d累计能量平衡(P=0.044)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前3 d累计能量平衡每增加500 kcal(1 kcal=4.186 kJ),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增加120%。此外,对于高营养风险患者(NRS 2002≥5),前3 d累计能量平衡(P=0.042)、CRRT时间(P=0.019)是其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在低营养风险患者中(NRS 2002<5),各项指标与院内死亡无相关关系。结论 入ICU最初3 d累计能量平衡、NRS 2002评分以及CRRT时间是影响ICU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对高营养风险的重症患者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西城区区属医院入院患者多重耐药菌快速筛查情况分析
    钱芳, 姜利, 刘永东, 黄晶, 任燕明, 刘玉东, 李峨嵋, 原景, 裴爽, 赵延, 孙文秀, 禹利燕, 张晓萍, 张新梅, 王楠
    2021, 42(6):  936-94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06
    摘要 ( 172 )   PDF (1130KB) ( 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各区属医院入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筛查情况。方法 将北京市西城区十家区属医院,在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期间的入院患者,依患者来源,分为社区入院组(来自医院周边社区)和医院转入组(由区域内三甲医院出院后转入)。入院后48 h内采集鼻拭子和肛拭子,利用产色鉴定培养基技术,进行几种常见MDROs快速筛查,了解入院患者MDROs的筛查阳性比例、菌种分布,以及比较不同来源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644例患者,其中医院转入组304例,占47.2%。医院转入组中至少一个部位一种细菌筛查阳性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社区入院组(72.4% vs 51.5%,P<0.001)。鼻拭子筛查的阳性率,医院转入组同样高于社区入院组(11.8% vs 3.2%, P<0.001),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阳性率最高。两组患者肛拭子的阳性率均高于鼻拭子,而肛拭子2种及以上细菌筛查阳性的患者,医院转入组也高于社区入院组(18.9% vs 12.8%, P=0.046),以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克雷伯菌-肠杆菌-沙雷菌-柠檬酸杆菌(Klebsiella-Enterobacter-Serratia-Citrobacter,KESC)阳性率最高。既往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入院前4周内手术或介入治疗史、抗菌药物暴露史及入院时存在SIRS,是入院患者MDROs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北京市西城区各区属医院入院患者MDROs筛查阳性率高,以区域内医院转入患者为著。应引起院感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高脂血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刘立, 王冠, 赵鑫宇, 刘景院, 纪宇, 刘勇, 韩威, 翁以炳, 李昂
    2021, 42(6):  943-94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07
    摘要 ( 129 )   PDF (1136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验证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 DFPP)治疗高三酰甘油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triglyceridemia acute pancreatitis, HTG-AP)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首诊进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重症医学科的HTG-A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HTG-AP患者45例作为双重血浆分离置换组(DFPP组),采用DFPP治疗降低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将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HTG-AP患者24例作为强化胰岛素治疗组(胰岛素组),采用胰岛素和葡萄糖输注控制TG。两组患者均予禁食、抑酸、抑制胰酶分泌和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HTG-AP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FPP组在降低TG所需时间、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3项指标,均明显优于胰岛素组(P<0.05);TG下降至3.71 mmol/L以下所需的时间,DFPP组明显少于胰岛素组,分别为(6.7±3.3) h和(44.1±11.6) h(P<0.05);在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72 h缓解率速度方面,DFPP组明显快于胰岛素组(P<0.05);DFPP组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反应指标均较胰岛素组在下降速度和幅度上明显优于胰岛素组(P<0.01)。两组治疗在实施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耐受良好,未见过敏反应、出血等不良事件,提示两组治疗安全性均良好。结论 DFPP是一种快捷、有效降低TG的治疗方法,它对严重HTG-AP的疗效取决于是否早期即实施。对于操作技术成熟的大型医疗机构,应尽早使用DFPP方法对重症HTG-AP进行治疗,以期尽早阻断HTG-AP可能的恶性进程应该是有益的。
    吸入性乙酰半胱氨酸肺泡灌洗对重症肺炎患者治疗效果观察
    牛侠, 陈秀梅, 郑艳会
    2021, 42(6):  950-95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08
    摘要 ( 206 )   PDF (1125KB) ( 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吸入性乙酰半胱氨酸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重症肺炎患者按照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呼吸机、抗感染、化痰等基础治疗及气管镜肺泡灌洗,灌洗液观察组为吸入性乙酰半胱氨酸盐溶液,对照组为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氧合指数、治疗有效率、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留住时间,以及呼吸力学指标,如气道阻力、平台压、呼气末正压、肺动态顺应性等。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氧合指数及呼吸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气道阻力、平台压、呼气末正压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肺动态顺应性及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留住时间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入性乙酰半胱氨酸进行肺泡灌洗可能有利于重症肺炎患者炎性反应吸收,改善预后。
    体外膜肺氧合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及防治策略
    苗明月, 张琳琳, 周建新
    2021, 42(6):  956-96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09
    摘要 ( 128 )   PDF (1109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体外膜肺氧合(extra 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是危重患者生命支持的重要救治技术,同时也伴随有许多并发症,其中ECMO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导致患者严重不良转归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ECMO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真实患病率尚不清楚,据报道其发生率约13%~27%,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类型: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癫痫、全脑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脑死亡。ECMO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含多种危险因素,治疗主要依靠内科手段。近些年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脑电监测(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等无创监测方面。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的病死率较未发生者明显升高。通过神经功能监测,可早期发现神经功能损伤进而早期干预并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前列腺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苯乙基异硫氰酸酯对良性前列腺上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刘志斌, 靳松, 牛亦农
    2021, 42(6):  961-96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10
    摘要 ( 137 )   PDF (2699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苯乙基异硫氰酸酯(phenethyl isothiocyanate,PEITC)对人类良性前列腺上皮细胞(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cell line,BPH-1)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永生化前列腺上皮细胞,给予6、12、24 μmol/L PEITC或等量溶剂二甲基亚砜,分别作用6、12、24 h。采用CCK-8检测前列腺上皮细胞活性; Annexin V及PI标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EITC处理24 h后 BPH-1细胞凋亡及坏死比例;Western blotting测定PEITC处理24 h后BPH-1细胞中X染色体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XIAP)及自噬相关蛋白5-12 (Atg5-12)表达变化;RT-PCR检测PEITC处理24 h后BPH-1细胞中XIAP mRNA表达情况。结果 1) BPH-1细胞经过6、12、24 μmol/L PEITC处理6 h后,细胞相对活性分别为71.22%、48.90%、13.57%;处理12 h后分别为52.57%、42.37%、10.11%;处理24 h后分别为36.73%、25.88%、8.39%;处理36 h后分别为33.57%、25.83%、13.06%,呈现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2) BPH-1细胞在 6、12、24 μmol/L PEITC 处理24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5%、30.4%、40.1%;与对照组相比,12、24 μmol/L处理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BPH-1 细胞在6、12、24 μmol/L PEITC处理24 h后,XIAP 蛋白表达量及 mRNA 表达量均下调,Atg5-12蛋白表达量下调,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 PEITC可抑制前列腺上皮细胞增殖,通过下调BPH-1中XIAP mRNA而降低XIAP蛋白表达,促进前列腺上皮细胞的凋亡并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同时PEITC下调了自噬相关蛋白Atg5-12;PEITC对凋亡与自噬的调节可能存在相关性。
    减瘤性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对骨转移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蒋铭心, 苏瑶, 熊天宇, 叶小波, 靳松, 邢念增, 金木兰, 杨敏福, 牛亦农
    2021, 42(6):  967-97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11
    摘要 ( 131 )   PDF (1287KB) ( 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骨转移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减瘤性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2月至2021年6月共计34例接受减瘤性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骨转移前列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指标以及预后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Kaplan-Meier法、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生化进展生存期(biochemical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BPFS)。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9.0个月,2年总生存率85.9%,中位无生化进展时间75.0个月,2年无生化进展率63.9%。术后1个月内9例患者出现Clavien-DindoⅠ~Ⅱ级并发症,术后3个月尿控基本恢复。骨转移灶数目≥5和<5患者的BPFS分别为28.1个月和63.2个月(P=0.012),切缘阳性和阴性患者的BPFS分别为34.8个月和70.3个月(P=0.02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切缘阳性/阴性和无生化进展生存期显著相关(P=0.026)。结论 前列腺癌骨转移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经过筛选和准备的患者行减瘤性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手术并发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术后联合内分泌治疗等其他治疗,可有效控制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有望改善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
    改良前列腺尖部分离技术保留尿道周围结构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即刻尿控的影响
    王明帅, 熊天宇, 蒋铭心, 钱小松, 王思豪, 崔韵, 牛亦农
    2021, 42(6):  973-97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12
    摘要 ( 106 )   PDF (15011KB) ( 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改良前列腺尖部分离技术,保留完整尿道及周围结构对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后即刻尿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由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的连续10例改良的前列腺尖部分离技术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病例,收集围手术期资料,评估手术并发症及早期即刻尿控。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8±9)岁,中位东部肿瘤协作组织(Eastern Cooperation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为1分,中位最高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为15.05(7.05,31.00)ng/mL,临床分期cT2 8例、cT3 1例、cT4 1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23±26)min,平均出血量约(63±28)mL。中位尿管留置时间为5(5,7)d,术后1周内拔除尿管后24 h内尿控完全恢复的患者9例。术后Clavien I级1例,90 d内无其他更高级并发症。患者病理分期pT2a 2例、pT2c 5例、pT3b 1例、pT4 2例,Gleason评分3+3 2例、4+3 5例、4+5/5+4 3例。本组10例患者尖部均有肿瘤,4例患者切缘阳性。结论 改良前列腺尖部分离技术保留尿道周围结构能够明显改善即刻尿控,然而可能会增加尖部肿瘤的切缘阳性率,需要进一步改进技术,并通过更大样本及更长的随访证实疗效。
    醋酸阿比特龙联合强的松治疗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的疗效分析
    叶小波, 熊天宇, 崔韵, 王明帅, 杨辉, 安卓玲, 牛亦农
    2021, 42(6):  978-98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13
    摘要 ( 340 )   PDF (2302KB) ( 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患者接受醋酸阿比特龙(abiraterone acetate,AA)联合强的松(prednisone,P)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后续治疗提供经验。方法 筛选2018年7月至2021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共计46例CRPC患者,选择使用AA+P治疗,最后共计37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37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参照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工作组2(PSA Working Group 2, PSAWG2)标准计算PSA缓解率,按照实体瘤的疗效评价(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标准评估患者治疗期间的影像学结果,同时分析行多西他赛化疗、PSA闪烁现象以及基线PSA水平、肿瘤T分期、Gleason评分等指标对AA+P治疗的PSA缓解率的影响差异。结果 37例CRPC患者接受AA+P治疗,中位随访时间9.7个月。在接受AA+P初始,有5例患者发生了PSA闪烁现象,其PSA达峰再次下降至基线水平以下的中位时间为3.0(2.0,4.5)个月。37例患者PSA总体缓解率为59.5%,其中13例患者达到缓解后又发生了PSA复发,其中位复发时间为7.0个月。参照RECIST标准,37例CRPC患者中,有7例患者发生了影像学进展,而5例有明确的影像学缓解。6例达到PSA缓解后出现复发的患者将强的松转换为地塞米松,其中2例PSA再次缓解,PSA缓解率为33.3%。化疗失败后接受AA+P的患者PSA缓解低于未行化疗的患者(20.0% vs 65.6%,P=0.076)。此外,有PSA闪烁现象的PSA缓解率低于无此现象的患者(20.0% vs 65.6%,P=0.076)。醋酸阿比特龙的总体耐受性较好,药物不良反应少。结论 CRPC患者口服醋酸阿比特龙联合强的松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对于不愿意选择或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有较高的PSA缓解率。PSA闪烁现象在AA治疗过程中并不少见,这部分患者达到PSA缓解的比例较低。PSA缓解后的中位复发时间为7.0个月,部分PSA进展患者用地塞米松替换强的松可重新达到PSA缓解,可恢复对阿比特龙治疗的敏感性。
    基础研究
    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纹状体背侧的c-Fos表达的选择性调节
    粟文婷, 於佳楠, 贾军, 王晓民
    2021, 42(6):  986-99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14
    摘要 ( 114 )   PDF (15914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模型小鼠纹状体内原癌基因蛋白(c-Fos)表达的选择性调控作用,以探究电针治疗PD的潜在机制。方法 制备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 6-OHDA)右侧损伤的PD模型小鼠,实验分为对照组、对照+电针组、模型组和模型+电针组。电针施加于小鼠下肢双侧的“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采用100 Hz电针刺激持续30 min,继而用免疫组化检测纹状体背侧、腹侧和扣带回皮质的c-Fos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小鼠右侧背部纹状体c-Fos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而电针刺激显著增加了模型组右侧背部和腹部纹状体的c-Fos的表达(P<0.05)。检测扣带回皮质的c-Fos表达,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未产生明显的调控作用。结论 电针可区域特异性地激活PD小鼠损伤侧纹状体背部神经元的活性。
    大豆卵磷脂联合大豆异黄酮改善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及脑血管保护作用
    余辉艳, 池亚菲, 李红睿, 王轩, 周雪阳, 肖荣, 席元第
    2021, 42(6):  993-99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15
    摘要 ( 273 )   PDF (16348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大豆卵磷脂(soy lecithin, SL)和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 SIF)改善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及脑血管保护的联合作用,探讨二者的最佳联合剂量,为明确大豆活性物质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联合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使用SPF级的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两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分为对照组、β淀粉样肽(β-amyloid, Aβ)模型组和9个不同的SL+SIF剂量组合干预组。应用水迷宫、脑血管H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以及酶法试剂盒等方法,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脑血管病理损伤、体内氧化损伤水平以及氧化还原平衡体系等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Aβ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脑血管组织形态异常改变明显,并且伴有体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显著上升(P<0.05),谷胱甘肽与氧化型谷胱甘肽的比值(ratio of glutathione/oxidized glutathione, GSH/GSSG)显著下降(P<0.05)。相反,SL+SIF各干预组与Aβ模型组比较,二者对上述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SL(40 mg·kg-1·d-1)+SIF(50 mg·kg-1·d-1) 是改善大鼠学习记忆、保护脑血管以及调节体内氧化还原平衡体系的最佳联合剂量。结论 SL+SIF可以显著改善Aβ介导的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二者发挥抗氧化活性拮抗Aβ介导的脑血管损伤有关。二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具有协同效应,SL(40 mg·kg-1·d-1)+ SIF(50 mg·kg-1·d-1)是大鼠神经保护的最佳联合剂量。
    主要促进因子超家族成员MFSD2A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
    安松林, 马玲, 赵月, 李雁
    2021, 42(6):  1000-100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16
    摘要 ( 107 )   PDF (17627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主要促进因子超家族蛋白2A (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domain containing 2A,MFSD2A)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使用慢病毒载体构建差异表达MFSD2A的肝癌细胞株HepG2和SMMC-7721,由q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评估其转染效率;CCK-8法分析差异表达MFSD2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转染后细胞的基础凋亡率的变化,Transwell小室细胞侵袭实验明确MFSD2A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肝癌细胞中上调MFSD2A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基础凋亡,同时还可降低细胞的侵袭能力;而下调MFSD2A则可导致相反的效应。结论 MFSD2A在肝癌的肿瘤进程中发挥抑癌基因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实现的。
    过滤对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的影响
    李榕, 陈静, 李传云, 周童, 陈欢, 陈德喜, 乔跃兵, 李伟华
    2021, 42(6):  1007-101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17
    摘要 ( 130 )   PDF (5340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过滤对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数量及纯度的影响,为当前外泌体的提取方法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收集健康人血浆和肺癌PC-9/IR细胞培养上清,分为未过滤组(unfiltration group,NC) 和过滤组(filtration group,GL),过滤组采用0.22 μm 过滤器过滤。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检测过滤前后纳米颗粒(外泌体)数量及粒径大小变化,Aminis成像流式检测过滤前后CD9+外泌体(CD9+ exosomes,CD9+Exo)和CD63+外泌体(CD63+ exosomes,CD63+Exo)数量及百分比。结果 NTA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血浆过滤后外泌体数量下降4.7倍,培养上清过滤后外泌体数量下降2.5倍。Aminis成像流式结果显示,血浆中CD9+Exo和CD63+Exo的数量过滤后分别下降了5倍和2.6倍,培养上清中CD9+Exo和CD63+Exo的数量过滤后分别下降了3倍和2.3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minis成像流式结果显示,过滤后颗粒中CD9+Exo和CD63+Exo的百分比没有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过滤降低了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的数量,并未提高外泌体的纯度。
    临床研究
    环乳晕切口联合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
    魏常胜, 骆成玉, 张树琦
    2021, 42(6):  1014-102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18
    摘要 ( 145 )   PDF (1122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环乳晕切口联合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实施乳腺癌保乳手术(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BCS)及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治疗效果和美容结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9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BCS,其中46例行环乳晕切口加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并与同期52例经肿块表面切口联合传统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保乳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放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等手术观察指标;根据术后6个月以上乳房外观评价不同手术方式的乳房美容效果。结果 2组病例的肿瘤直径、肿瘤位置、肿瘤与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距离、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子分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表面切口组手术时间较短(P<0.05),术中出血、放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容效果比较,环乳晕切口组在质地与弹性、对称性、患侧乳房凹陷程度、皮肤颜色、手术瘢痕及乳房顺应性差值得分高于肿瘤表面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分>24分的优良率在环乳晕切口组(78.3%,36/46)明显高于肿瘤表面切口组(51.9%,2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乳晕切口切除肿瘤,能够达到与肿瘤表面切口相同的保乳治疗效果,结合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技术,提高了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获得了最佳的美容效果。
    生酮饮食对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月经及生育力的影响
    李健, 白文佩, 江波, 白栎然, 吴凤云
    2021, 42(6):  1021-102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19
    摘要 ( 251 )   PDF (1111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生酮饮食对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月经及生育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妇科门诊的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给予生酮饮食干预12周,随访1年,比较患者干预前后体质量、月经周期、妊娠情况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52例患者,中位年龄29(23~39)岁,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中位时间5(1~8)年。生酮饮食干预后,体质量明显下降[(75.40±9.74) kg vs (65.48±8.30) kg,P<0.001],月经周期明显缩短[(74.71±45.36) d vs (31.44±4.48) d,P<0.001],月经紊乱率由71.15%降至21.15%。生酮饮食前有生育要求但不孕患者29例,干预后妊娠15例,其中1例胚胎停育,另14例均妊娠至足月,妊娠率为51.72%,活产率为48.28%。妊娠者怀孕时间距离干预结束平均2.4(0.5~10.0)个月,分娩孕周平均(39±1.13)周,分娩方式:阴道分娩占85.71%,剖宫产占21.43%,新生儿出生平均体质量(3.26±0.48) kg,孕期仅有2例合并妊娠期糖尿病,1例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结论 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经过生酮饮食治疗,可以降低体质量,缩短月经周期,改善不孕症,同时减少孕期合并症。
    ⅠB期子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2018新分期的合理性验证及评估
    刘洋, 吴玉梅, 何玥, 樊蓓, 王雁, 赵辉, 王明
    2021, 42(6):  1026-103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20
    摘要 ( 83 )   PDF (1793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从疾病特征、生存预后等方面,验证及评估子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18年新分期体系对ⅠB期重新分期的合理性。方法 参照FIGO 2018年新分期的修订内容,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首选手术治疗的子宫颈癌患者进行重新分期,共采集到427例ⅠB1~ⅠB3期的子宫颈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组间比较、多因素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ⅠB期各个亚期患者的临床病例信息包括年龄、肿瘤特征(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深部间质受侵、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情况)、治疗方式(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情况)以及5年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鳞癌、高中分化癌以ⅠB1期患者居多,而腺癌、腺鳞癌及低分化癌多见于ⅠB2、ⅠB3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ⅠB2、ⅠB3期患者宫颈深部间质浸润率高于ⅠB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B2、ⅠB3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阳性率高于ⅠB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B2、ⅠB3期患者术后补充放射治疗化学药物疗的比率高于ⅠB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ⅠB2、ⅠB3期患者术后补充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的比率高于ⅠB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ⅠB1、ⅠB2、ⅠB3期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依次减低,分别为97.9%、93.4%、81.5%,构建生存曲线显示各组曲线分离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2018年新分期体系在ⅠB期中增加肿瘤最大径线2 cm这一临界值,重新修订新分期为ⅠB1期(≤2 cm)、ⅠB2期(>2 cm~≤4 cm)和ⅠB3期(>4 cm)能够更精确地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和评估预后,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精神科急诊患者的自杀危险因素分析
    及晓, 潘轶竹, 朱辉, 李京渊, 李小强, 尹利, 陈媛
    2021, 42(6):  1033-104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21
    摘要 ( 176 )   PDF (4364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评估精神科急诊患者自杀的临床、心理、社会学和生物学危险因素。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5至2017年精神科急诊就诊患者进行横断面分析,采用自杀危险因素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自杀想法和行为(suicidal thoughts and behaviors,STB)检测,得分≤10分和>10分分别表示STB的存在和不存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TB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2 345例患者,其中女性6 885例(56%)。患者年龄36(27~50)岁,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总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总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总分、杨氏躁狂量表(Yung Manic Rating Scale,YMRS)总分平均分分别为32(27~39)分、7(3~13)分、10(6~15)分和7(4~18)分。根据自杀风险评估表,有3 436例(27.83%)患者有STB的危险。多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性别、婚姻状况、同住者、受教育年限、职业状况、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关系、诱因、性格、确定诊断、躯体疾病、简明精神疾病总分、焦虑总分、抑郁总分、躁狂总分、就医时间、精神科住院总次数是ST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精神科急诊患者自杀风险较高,以中青年为主,尤其以男性、未婚、失业、社会和家庭支持较差的精神疾病患者为著。STB在这一人群中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脐血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朱平, 禹环, 符丽梅, 廖欣, 熊暮珺, 雷阿明, 祝平安, 梁欣荃
    2021, 42(6):  1041-104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22
    摘要 ( 312 )   PDF (1170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脐血移植(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 UCBT)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leukemia,R/R-A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UCBT的22例患者,其中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R/R-AML)18例、难治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R/R-ALL)4例。结果 ①+42 d粒系植入率为100%(22/22);+100 d巨核系植入率为90.5%(19/21)。②+100 d 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 累积发生比例为36.4%(8/22);3年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 累积发生比例为21.1%(4/19);3年重度cGVHD的累积发生比例为10.5%(2/19)。③3年累积复发率为3.2%;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为71.4%;3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 DFS)为70.9%。结论 UCBT治疗R/R-AL患者具有重度cGVHD率低、复发率低、OS和DFS高等特点。
    女性外阴巨大溃疡临床分析和经验总结
    高广程, 孙欣, 许颖, 禚风麟
    2021, 42(6):  1046-105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23
    摘要 ( 278 )   PDF (16645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外阴巨大溃疡临床表现及诊断思路。方法 通过对3例外阴巨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行文献检索,例举外阴巨大溃疡的种类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3例女性外阴巨大型溃疡,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分别确诊为白塞病、固定药疹和急性女性外阴溃疡,治疗后痊愈。结论 临床上遇到巨大女性外阴溃疡病例,需要考虑急性女性外阴溃疡、白塞综合征、固定型药疹、乳房外Paget’病、化学性烧伤和放射性溃疡。尤其是白塞病和急性女性外阴溃疡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更为关键。具有口腔溃疡和外阴溃疡就可以诊断为白塞病。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聚类分析研究
    王亚军, 康骅, 赵菁, 海涛, 张小丽, 蔡伟
    2021, 42(6):  1053-105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24
    摘要 ( 143 )   PDF (3341KB) ( 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术后病理明确诊断 PTMC 的患者481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中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是否多发、肿瘤被膜是否受累、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否合并其他甲状腺良性疾病等信息,将以上7个影响因素作为聚类分析的变量,通过SPSS软件根据一定的统计标准进行自动聚类得到最佳聚类结果。并进一步验证聚类分析结果,从而判断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 本研究 481例PTMC患者中男性125例、女性356例,比例为1:2.85,平均年龄(44.87±12.14)岁。207例PTMC 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转移率约为43.0%。聚类分析将PTMC患者分为3个临床类别:类别1组:所有患者均无肿瘤累及甲状腺被膜,以单发肿瘤为主,肿瘤直径均小于其他两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最低,为32.54%;类别2组:患者肿瘤直径较大,均有被膜受累,且均为单发肿瘤,其淋巴结转移率为38.61%;类别3组:患者均有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均达到100%),其淋巴结转移率高达57.14%。进一步采用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验证聚类分析的结果,提示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和甲状腺被膜受累为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和甲状腺被膜受累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甲状腺被膜受累和多发肿瘤对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评估作用更重要。
    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李云飞, 夏恩兰, 黄晓武
    2021, 42(6):  1060-106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26
    摘要 ( 171 )   PDF (1108KB) ( 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最佳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31日至2020年1月31日收治的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62例患者,行经阴道超声和宫腔镜检查并根据是否需要进行手术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 62例患者中宫腔镜镜下诊断正常子宫内膜(包括萎缩性内膜和增殖期内膜)13例,子宫内膜厚度均≤10 mm;子宫腔内良性病变共41例,在子宫内膜厚度<5 mm、5~10 mm及>10 mm各区间发病率接近;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共8例,随着子宫内膜厚度的增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62例患者的宫腔镜镜下诊断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91.9%。结论 对于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建议行宫腔镜检查及直视下活检,以对子宫腔内病变作出早期诊断与治疗。
    探讨应用flexi-bar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任伟, 李谷峰, 李素华, 李作翔, 谢瑛
    2021, 42(6):  1065-106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27
    摘要 ( 162 )   PDF (1116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flexi-bar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为指导临床及家庭训练制定更简单、有效的运动处方。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腰椎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flexi-bar训练。两组都将接受为期4周的运动干预,每周3次,每次40 min,包括5 min的热身和5 min的放松。试验组训练过程中15 min进行flexi-bar运动,在站立、双桥、卷腹和四点支撑体位下进行,flexi-bar振动保持30 s,休息30 s,每个动作做3组。两组训练前后分别应用疼痛数值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Oswestry腰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压力生物反馈仪 (pressure biofeedback unit,PBU)进行疼痛、腰椎功能和腹横肌激活能力的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NRS评分、ODI评分及腹横肌激活压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NRS评分、ODI评分及腹横肌激活能力压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试验组患者NRS评分、ODI评分及压力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flexi-bar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可显著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缓解腰部疼痛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成人型脊柱畸形患者运动功能的三维步态分析
    白森, 郄淑燕
    2021, 42(6):  1070-107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28
    摘要 ( 130 )   PDF (4607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分析成人型脊柱畸形患者(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的步态特征,进一步熟悉ASD患者下肢功能的病理生理变化,为ASD患者的临床诊疗和术后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ASD患者51例作为病例组,并根据病例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及基础疾病)选出51例健康中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评分(Healthy Related Questionnaire of Life, HRQOL),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简版生活质量量表-36(Short Form-36,SF-36)评分。使用步态分析系统记录运动学参数。受试者骨盆及下肢特定的位置放置标记后在设定路线内以个体舒适步速行走,至少记录10个步态周期。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SD患者下肢步长、跨步长、步频明显减小,且行走过程中呈逐渐减慢趋势;ASD患者髋、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明显减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中的VAS、ODI与步长、跨步长、步频、膝关节屈伸及髋关节屈伸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SF-36中的生理部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与上述指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SD患者跨步长、步长、步频、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均减小,且活动中逐渐减小;ASD患者生活质量与运动学参数密切相关。
    托拉塞米联合葡萄糖快速利尿后超声技术诊断在役飞行员肾微小结石的临床价值
    康丽, 李硕, 熊颖, 郭瑞君
    2021, 42(6):  1076-108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29
    摘要 ( 121 )   PDF (6304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托拉塞米联合50%(质量分数)葡萄糖快速利尿实验技术诊断飞行人员肾微小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常规超声怀疑肾微小结石和肾钙化灶的189例在役飞行人员行托拉塞米联合50%(质量分数)葡萄糖快速利尿后超声检查,以输尿管软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观察,判断利尿超声检查肾微小结石的准确性。结果 189例飞行人员,常规超声诊断肾微小结石160例176枚,钙化灶10例20枚,不能明确诊断19例19枚;利尿后超声诊断肾微小结石155例307枚,钙化灶34例45枚。诊断肾微小结石者均进行药物排石或激光碎石,半年后复查,20例90枚结石消失,其余169例飞行人员入院接受输尿管软镜手术,发现肾盏内结石139例210枚,肾钙化灶30例52枚。常规超声与利尿后超声对肾微小结石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常规超声与输尿管软镜检查对肾微小结石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常规超声诊断肾脏微小结石的敏感度为58.7%,特异度为75.0%。利尿后超声与输尿管软镜检查对肾微小结石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4),利尿后超声诊断肾脏微小结石敏感度为97.7%,特异度为86.5%。结论 托拉塞米联合50%葡萄糖快速利尿后超声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肾脏微小结石的诊断效率,可作为在役飞行人员肾脏微小结石早期诊断的首选方式。
    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ROCK1水平与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方烨, 邹琳, 李潇, 林静, 何威
    2021, 42(6):  1081-108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30
    摘要 ( 79 )   PDF (1172KB) ( 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外周血Rho激酶1(Rho-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 1, ROCK1)水平与其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的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126例老年病例,分为UA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且诊断为UA,74例)和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且不存在UA,52例)。通过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乙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尿酸、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中ROCK1的水平;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内径变化率(flow mediated dilation, FMD)及IMT。多因素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除吸烟、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高血压及血脂相关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患者的FMD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MT及ROCK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MD及IMT纳入回归方程,FMD与ROCK1呈负相关关系,IMT与ROCK1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老年UA患者的外周血ROCK1与其血管内皮功能及IMT存在一定相关性。
    专论与综述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定位探讨——以《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为例
    陈瑞芳, 张俊敏, 张铁明
    2021, 42(6):  1086-109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32
    摘要 ( 110 )   PDF (1118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国家对于国内科技期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作为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以及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肩负重要的社会责任。高校学科覆盖面广,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为满足多种学科的需求而包罗万象,在功能定位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定位,介绍了《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的探索与实践,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引领战略与科技强国建设,服务于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试谈科技期刊编辑从收稿环节防止学术不端行为——以《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为例
    孙超渊, 孙丽娜, 陈瑞芳, 慕萌, 张俊敏
    2021, 42(6):  1092-109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33
    摘要 ( 140 )   PDF (1079KB) ( 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学术不端行为已是全球化的问题,严重影响科技期刊的质量,应在出版流程早期阶段进行防范。编辑在收稿环节就应该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学术不端。除了借助查重软件,编辑还应同时核查其他相关信息,从而提高对涉及学术不端稿件的甄别能力。
    名师
    学系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2021, 42(6):  1099-1099. 
    摘要 ( 45 )   PDF (15175KB)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