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2-21
    奖项介绍
    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的创研及推广应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赵文博, 任长虹, 李思颉, 马红蕊, 吉训明
    2022, 43(1):  1-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01
    摘要 ( 301 )   PDF (610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脑卒中是我国成人死亡和残疾的第一位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吉训明教授团队致力于探索适合我国人群的脑卒中防治手段,提出“低氧组织适应”学说,发现并证实低氧适应的脑保护作用,并阐明其抗缺血缺氧损伤的机制;建立了“肢体远隔缺血适应”新方法,制定远隔缺血适应防治脑血管病的国际指南和中国专家共识等,提高了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效果。
    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关键技术与体系的建立和应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李子孝, 赵性泉, 王拥军
    2022, 43(1):  6-1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02
    摘要 ( 188 )   PDF (744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脑血管病目前位居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王拥军教授项目组以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为目标,历时18年,研发了一整套基于影像特征、生物标志物和基因新指标的脑血管病精准治疗技术,使复发率相对下降37%~73%。同时,创立了以精准治疗技术等规范化应用为核心的医疗质量改进转化技术体系,可使脑血管病1年复发率相对下降28%,致残率相对下降26%,找到了医疗技术向临床转化的有效途径。团队还创建了集组织化管理模式、层级化质控架构和信息化数据平台于一体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体系,实现了实时监测和反馈医疗服务质量,该体系覆盖全国2 497家医院,有效推动适宜诊疗技术向临床转化应用,使我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指标规范执行率相对提高21%,累计转化经费1.05亿元人民币。
    耳科影像学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吕晗, 赵鹏飞, 尹红霞, 王振常
    2022, 43(1):  13-1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03
    摘要 ( 259 )   PDF (492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耳科疾病病变具有解剖位置深、隐匿微小的特征,传统耳科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时存在看不清、看不准、看不懂的问题,导致病变影像诊断效能低下。王振常教授团队从创建耳科影像的规范检查方案和系统评价模式、提升耳科疾病的病理生理结构显示能力入手,阐明了搏动性耳鸣全链条发生机制,构建耳科影像检查及诊断新体系,并研制十微米级临床耳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专用设备,实现低辐射高质量的成像和病变的精准检查,显著提升了诊断效能。
    消化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
    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非治愈性切除率及影响因素
    马宗慧, 张倩, 邢洁, 朱圣韬, 李鹏, 张澍田, 孙秀静
    2022, 43(1):  17-2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04
    摘要 ( 173 )   PDF (436KB) ( 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非治愈性切除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治的早期胃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切除的治愈性进行评估,计算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47例早期胃癌病变,其中非治愈性切除病变66例,非治愈性切除率为19.02%(66/34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病变直径≥20 mm(OR=3.248,95%CI:1.451~7.272,P=0.004)、病变浸润至黏膜下层(OR=26.549,95%CI:10.087~69.875,P<0.001)及病理类型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OR=18.021,95%CI:6.664~48.736,P<0.001)是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病变直径≥20 mm、术前病理提示浸润至黏膜下层和/或未分化型早期胃癌者,应经充分评估后,慎重选择内镜下治疗。
    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发上消化道肿物的经验
    程芮, 朱思莹, 刘思茂, 周艳华, 宗晔, 李鹏, 张澍田
    2022, 43(1):  22-2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05
    摘要 ( 252 )   PDF (1541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同时伴发上消化道肿物的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自2010 年 1月至 2021 年7月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8例上消化道肿物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包括早期食管癌4例,早期胃癌6例,胃增生性息肉8例。静脉曲张应用LDRf分型方法进行诊断,食管静脉曲张采用套扎术或硬化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采用栓塞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物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总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内镜下治疗方法、病理结果、随访等情况。 结果 18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3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均小于1.5,所有病例中消化道肿物位于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之上或临近部位4例,8例患者曾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进行了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其中5例患者先行内镜下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在治疗后1~6个月择期复查胃镜,观察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好转后,对上消化道肿物采用EMR或ESD治疗,随访观察内镜下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治疗、EMR或ESD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显示切缘干净,在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无患者死亡。结论 EMR、ESD对于肝硬化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发上消化道早癌、息肉等肿物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干预,可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十二指肠副乳头插管置入胰管支架的安全性评价
    李婕琳, 刘天宇, 张澍田, 隗永秋, 冀明, 李鹏, 王拥军, 吴咏冬
    2022, 43(1):  28-3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06
    摘要 ( 192 )   PDF (1705KB) ( 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经十二指肠副乳头插管置入胰管支架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十二指肠乳头插管置入胰管支架治疗胰腺疾病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主乳头插管88例,经副乳头插管26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手术史、术者、术前凝血功能、经胰管括约肌切开术、困难插管、置入胰管支架个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显示,副乳头插管与术后并发症的无关联(P>0.05)。结论 根据目前有限的数据,经十二指肠副乳头插管置入胰管支架与经主乳头插管相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长。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低位直肠早癌的临床分析
    孙灿, 邢洁, 张希, 孙秀静, 张澍田
    2022, 43(1):  34-3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07
    摘要 ( 363 )   PDF (478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结直肠早癌的4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3.90±9.99)岁,其中男性269例(59.9%),病变大小的中位数为20(14,27)mm。根据病变的不同位置分为低位直肠组(n=48)和对照组(n=40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低位直肠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性别构成比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直肠组病变大小的中位数为20.5(15,34.5)mm,对照组病变大小的中位数为19(13,27)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直肠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60(33.25,88.75)min,对照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为40(25,60.5)min,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直肠组黏膜下层及以上浸润深度的比例为22.9%,高于对照组的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较其他部位病变的手术时间更长,肿瘤黏膜下深浸润的可能性更高。在术前充分评估适应证的前提下,ESD是低位直肠早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累及肛门齿状线直肠病变的临床效果评价
    何振, 刘娟, 冀明, 李鹏, 张澍田
    2022, 43(1):  38-4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08
    摘要 ( 232 )   PDF (852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累及肛门齿状线的直肠病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5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ESD治疗的累及肛门齿状线的直肠病变患者30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形态及病变大小等基线数据。通过分析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30例病变的平均操作时间为(89.83±49.55)min,整块切除率为93.0% (28/30), 完全切除率为90%(27/30)。术后病理结果:腺瘤23例(其中低级别腺瘤7例,高级别腺瘤16例),黏膜内癌6例,黏膜下腺癌1例(SM2期)。并发症:术中出现穿孔3例,术后出血4例,均予结肠镜下治疗好转。30例患者平均随访(3.33±1.44)年,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肠腔狭窄及排便困难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ESD治疗累及齿状线的直肠病变安全、有效。
    溃疡性结肠炎中B细胞对巨噬细胞趋化作用的初步研究
    张兴华, 邢洁, 孙灿, 张希, 王拥军
    2022, 43(1):  42-4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09
    摘要 ( 178 )   PDF (2432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B细胞与巨噬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进展过程中在结肠组织中的浸润比例变化,探讨两种细胞间趋化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经典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zoxy-methane/dextran sodium sulfate,AOM/DSS)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获取不同疾病阶段小鼠外周血及结肠组织,利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免疫细胞比例,利用real-time PCR法及免疫荧光法检测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CCL2)。结果 随着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小鼠疾病进展,结直肠组织中B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比例逐渐增加,而当B细胞缺乏时,巨噬细胞的浸润会明显减少。B细胞是巨噬细胞的趋化因子CCL2的重要来源之一。结论 在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进展过程中,B细胞可通过上调表达CCL2趋化巨噬细胞至结直肠组织。
    消化道早癌内镜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杨怿, 李雪, 程芮, 陈炜, 陈楚岩, 张澍田
    2022, 43(1):  47-5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10
    摘要 ( 222 )   PDF (572KB) ( 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消化道早癌的及时发现和干预是避免其向进展期癌症发展的关键,其早期发现高度依赖消化内镜的筛查,而传统白光内镜对早癌筛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越来越多新的内镜成像技术出现,使得消化道早癌的精准筛查成为可能。
    脑血管病影像与临床研究
    豆纹动脉对基底节区脑组织定量灌注的影响及预后预测效果评价
    黄黎香, 王绍舟, 曹宸, 夏爽
    2022, 43(1):  53-6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11
    摘要 ( 230 )   PDF (3945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imaging,VWI)技术与自校准平面回波灌注成像(self-calibrated echo planar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SCALE-PWI)探索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影像学特征对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s, LIs)及基底节区脑组织灌注的影响,及其与卒中严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因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头MR、VWI及SCALE-PWI检查患者46例。根据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6分)和预后不良组(>6分)。测量VWI图像中LSA的参数(数目、总长度、曲率);比较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临床基线数据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症状侧的LSA参数、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梗死体积的差异;评估影像学参数与入院NIHSS评分的相关性,及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最终明确指标在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间的诊断效能。结果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患侧LSA数目(P=0.015)与LSA总长度(P=0.032)、患侧基底节区CBF(P=0.001)与CBV(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梗死体积可以预测卒中严重程度,回归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8,P=0.002)。在调整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及糖尿病后,患侧CBV仍是病情好转的重要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95% CI:0.904~0.981)。结论 VWI所示LSA特征能反映基底节区的灌注状态,基底节区的脑定量灌注参数是LIs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和分叉角度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
    王莉, 施昭, 孔祥, 杨柳, 刘亚, 罗松, 张龙江
    2022, 43(1):  61-6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12
    摘要 ( 409 )   PDF (900KB) ( 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和分叉角度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 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同时接受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手术确诊的272例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ACoA)患者以及272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评估所有研究对象A1段发育情况,分为正常、发育不良和缺如,并分别测量大脑前动脉分叉角度,包括A1段与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m)之间 (A1/Acom)、A2段与Acom之间(A2/Acom)以及A1与A2段之间(A1/A2)的夹角。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年龄(54±11)岁,女性占55.15%。动脉瘤发生在前交通动脉左分叉部193例(70.96%),发生在右分叉部79例(29.04%)。252 例(92.65%)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中位最大径为4.54 (3.64,6.01) mm。动脉瘤组中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患者229例(84.19%),其中位于动脉瘤对侧的病例223例(81.99%),而患侧A1段发育不良的病例6例(2.21%)。对照组中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的患者126例(46.32%)。动脉瘤组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的比例(84.19%)明显高于对照组(46.32%)(P<0.001)。动脉瘤组患侧A2/Acom角度[125.01 (108.89,144.55)°]大于对照组[101.44 (91.30,115.17)°],A1/A2角度(110.01±20.72)°小于对照组(130.28±18.30)°(P<0.001),A1/Acom角度[107.86 (93.47,128.18)°]小于对照组[111.99 (100.18,126.66)°](P=0.05)。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的存在与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尤其对侧)、较大的A2/Acom分叉角、较小的A1/A2和A1/Acom分叉角相关,且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及A2/Acom分叉角是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
    磁共振影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研究
    张慧博, 杨晓旭, 刘欣圆, 顾华, 王双坤, 杨旗
    2022, 43(1):  67-7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13
    摘要 ( 191 )   PDF (2606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分析血栓异常信号以及继发静脉性脑实质改变,探讨磁共振多对比加权序列(T1WI、T2WI、FLAIR、DWI以及TOF-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怀疑有CVT入院的患者,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在磁共振多序列对比加权图像上(T1WI、T2WI、FLAIR、DWI以及TOF-MRV)分析血栓信号异常改变,对上矢状窦、直窦、右侧横窦、右侧乙状窦、左侧横窦、左侧乙状窦、皮质浅静脉7个静脉节段进行双盲评价,分析磁共振各序列在患者水平及节段水平上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记录脑实质异常改变特点以及患者治疗方式,并分析脑实质异常改变与血栓受累节段、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关性。结果 最终纳入22名患者,其中15名为CVT;7名为非CVT,累及血栓节段共56处。在患者水平上,T1WI、T2WI、FLAIR、DWI以及TOF-MRV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66.7%、86.7%、100.0%、46.7%以及100.0%;在脑静脉节段水平上,T1WI、T2WI、FLAIR、DWI以及TOF-MRV的敏感度分别为32.1%、57.1%、78.6%、19.6%以及91.1%;在15名CVT患者中,6名CVT患者(40%)出现了8处脑实质异常改变,病变主要分布在皮质及皮质下,位于静脉引流区;其中4处(50%)为出血性改变(出血性梗死、血肿),且病变侧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对侧正常脑实质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3);在接受血管内治疗的6名CVT患者中,4名患者(66.7%)存在脑实质异常,另外2名患者(44.4%)脑实质正常。结论 TOF-MRV对CVT的诊断敏感度最高,其次为FLAIR和T2WI序列,另外,继发的静脉性脑实质改变在磁共振图像上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点,识别这些特点或许有助于CVT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决策的选择。
    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像指标及其预测价值分析
    孙鹏慧, 李莹莹, 刘鑫, 贾学佳, 贾秀琴, 杨旗
    2022, 43(1):  74-8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14
    摘要 ( 155 )   PDF (1939KB) ( 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恶化(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ND)的影像标志物,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急诊或神经内、外科收治的SAP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是否增加≥4分,分为ND组与非ND组。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脑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影像学指标差异;其次,将单变量分析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SAP患者73例,其中有15例发生ND(20.54%)。单因素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枕叶梗死、丘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和肺部CT评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肺部CT评分(OR=1.218,95%CI:1.010~1.469)、是否为大面积脑梗死(OR=9.033,95%CI:1.746~46.742)、丘脑梗死(OR=10.016,95%CI:1.523~65.862)是SAP发生ND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849(95%CI:0.752~0.947),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OR值最大的丘脑梗死进行ROC分析,AUC为0.624(95%CI:0.450~0.797),其预测ND的敏感度为33.33%,特异度为91.38%,阳性预测值为50.00%,阴性预测值为84.13%,准确率为79.45%;大面积脑梗死及肺部CT评分联合分析AUC为0.799(95%CI:0.690~0.909),预测ND的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48.28%,阳性预测值为33.33%,阴性预测值为100%,准确率为58.90%;肺部CT评分AUC为0.744(95%CI:0.611~0.878),取肺部CT评分截断值为4.5时,其预测ND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63.80%,阳性预测值为36.36%,阴性预测值为92.50%,准确率为67.12%。结论 肺部CT评分、大面积脑梗死、丘脑梗死可能是SAP患者发生ND的危险因素。肺部CT评分敏感度及诊断价值高,且肺部CT评分越高(>4.5分),ND转化风险越高。 丘脑梗死的特异度且诊断价值较高,可以预测SAP发生ND。脑梗死范围及肺部CT评分联合预测ND的敏感度高,漏诊率低,可以提示临床对于可能发生ND的患者重点关注。
    基础研究
    CD200R1缺失促进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内吞
    杜天舒, 宫晓丽, 艾孜儿·艾尼瓦尔, 张震, 刘玚, 王晓民, 张婷
    2022, 43(1):  82-9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15
    摘要 ( 205 )   PDF (4633KB) ( 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CD200R1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内吞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LPS激活小胶质细胞并通过荧光微球内吞实验观察小胶质细胞内吞水平的变化以及通过RT-qPCR检测CD200R1mRNA水平的表达,并在BV2-SH-SY5Y共培养模型中同样通过荧光微球内吞实验观察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内吞功能的变化,最后利用CD200R1基因敲除小鼠提取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并加LPS处理,通过荧光微球内吞实验观察其内吞功能的变化。结果 LPS激活小胶质细胞,促进了小胶质细胞内吞水平增加以及CD200R1表达下降。在BV2-SH-SY5Y共培养模型中,神经元细胞接触小胶质细胞后抑制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内吞增加,CD200R1基因敲除的小胶质细胞加入LPS处理后,内吞水平增加更明显。结论 CD200R1基因敲除的小胶质细胞在LPS刺激后内吞水平增加更明显。
    小胶质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在低压低氧诱导的氧化应激中的作用
    李珺, 李硕硕, 彭志鑫, 廖亚金, 程金波, 袁增强
    2022, 43(1):  91-9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16
    摘要 ( 137 )   PDF (3702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低压低氧对脑内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小胶质细胞HDAC3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将野生型小鼠置于模拟海拔高度6 000米的低压舱中连续饲养7 d,随后取小鼠海马组织并提取RNA,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氧化应激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ase dismutase,SOD)的mRNA,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s-1α, HIF-1α)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istone deacetylases 3,HDAC3)的mRNA。利用低氧培养箱[0.1%(体积分数)O2]对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进行低氧处理,蛋白质免疫印迹和real-time PCR法检测iNOS、SOD、HDAC3和HIF-1α的蛋白及mRNA水平,以及利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检测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氧化应激水平。然后敲低或抑制小胶质细胞系HDAC3表达或活性,并进行低氧处理,检测上述相关因子及ROS的变化。最后,利用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敲除HDAC3的小鼠进行低压低氧[0.1%(体积分数)O2]处理,检测干预小胶质细胞HDAC3表达之后iNOS的表达水平。结果 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低压低氧处理显著增加小鼠脑内iNOS和SOD的mRNA;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低氧处理导致BV2细胞iNOS、HDAC3和HIF-1α的蛋白水平升高,且iNOS和SOD的mRNA也增加。流式分析结果显示低氧处理导致BV2细胞ROS水平上升。敲低或抑制HDAC3则可以显著抑制低氧诱导的ROS产生和iNOS上调。特异性敲除小胶质细胞HDAC3可以显著抑制低压低氧处理导致的小鼠脑组织中iNOS上调。结论 低压低氧可引起脑组织及小胶质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抑制小胶质细胞HDAC3可减轻低压低氧诱导的氧化应激。
    根皮素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氧化应激反应
    李琛琛, 徐君美, 贺芊芊, 李嘉嬴, 李志恒, 徐志卿, 杨予涛
    2022, 43(1):  99-10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17
    摘要 ( 241 )   PDF (2981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根皮素(phloretin, PHL)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导致的BV2小胶质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LPS建立BV2小胶质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对该模型予以不同浓度的PHL 预处理。利用MTS方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法检测氧化应激相关产物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双荧光素酶活性检验方法检测抗氧化响应元件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antioxidant reaction element luciferase reporter plasmid,ARE-LUC)报告基因转录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磷酸化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和血红蛋白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PS处理后的BV2小胶质细胞活力显著降低,氧化应激产物NO和MDA水平明显升高,GSH含量和SOD活性明显下降,但Nrf2磷酸化水平、ARE-LUC报告基因转录活性和HO-1蛋白表达略有增高。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PHL(20 μmol/L)预处理明显改善了LPS导致的BV2小胶质细胞活力下降,降低NO和MDA的含量,增高GSH的含量和SOD的活性,且进一步增加了Nrf2的磷酸化水平,上调ARE-LUC的转录活性和HO-1蛋白的表达。结论 PHL可以显著抑制LPS导致的BV2小胶质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Nrf2/ARE通路可能是根皮素发挥抑制BV2小胶质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作用的途径之一。
    5xFAD转基因小鼠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特征的异同
    孟霞, 李梦, 王晶晶, 张静, 陈柏安, 卢静
    2022, 43(1):  106-11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18
    摘要 ( 174 )   PDF (7051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明5xFAD转基因小鼠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斑块特征的异同。 方法 利用免疫荧光染色通过单克隆抗体(4G8)检测了5xFAD转基因小鼠与AD患者大脑中的Aβ斑块,利用CaseViewer和GraphPad Prism 8软件对其脑内Aβ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比较5xFAD转基因小鼠与AD患者大脑中Aβ斑块在形态、数量、类型等特征上的异同。 结果 5xFAD转基因小鼠与AD患者大脑中Aβ斑块特征的主要相同点包括:在两者的大脑皮质和海马区中均可见明显的Aβ斑块;两者均可见弥散型Aβ斑块和致密型Aβ斑块;两者脑内均以直径<15 μm的Aβ斑块占比最高;两者脑内相同面积中直径为[45,60)μm及≥60 μm Aβ斑块的数量相似;两者脑内均可见明显的淀粉样脑血管病变(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5xFAD转基因小鼠与AD患者大脑中Aβ斑块特征的主要不同点包括:在5xFAD转基因小鼠脑内直径<15 μm的Aβ斑块显著少于AD患者脑内相同面积中的Aβ斑块(P<0.001);而直径在[15,30)μm、[30,45)μm的Aβ斑块显著多于AD患者脑内相同面积中的Aβ斑块(P=0.001, P=0.020);此外,在AD患者脑内致密型Aβ斑块中可见有典型日冕结构的Aβ斑块,而5xFAD转基因小鼠脑内未见典型日冕结构的Aβ斑块。 结论 5xFAD转基因小鼠大脑中Aβ斑块出现的位置、主要形态、相同面积中直径为[45,60)μm及≥60 μm以上Aβ斑块数量以及CAA等方面的特征与我国AD患者高度相似,但是在大脑相同面积中直径<15 μm、[15,30)μm、[30,45)μm的Aβ斑块数量以及在有无典型日冕结构Aβ斑块等方面的特征与我国AD患者不同,明确以上特征是使用5xFAD转基因小鼠研究我国AD患者相关病变特征的重要前提。
    胶质母细胞瘤中差异甲基化增强子区域调控的蛋白编码基因识别研究
    赵潇潇, 于秋红, 嵇江淮, 王世佳, 王仁东, 李冬果
    2022, 43(1):  113-11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19
    摘要 ( 145 )   PDF (3141KB) ( 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胶质母细胞瘤 (glioblastoma, GBM) 的 DNA甲基化数据和表达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识别表达水平可能受差异甲基化增强子区域 (differential methylation enhancer regions, DMERs)调控的蛋白编码基因 (protein-coding genes,PCGs),预测其中受DMERs调控的PCGs在GBM中执行的功能,挖掘潜在的GBM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基于公共疾病数据库中的甲基化数据和表达数据,运用一种计算策略构建全基因组增强子区域,筛选GBM中DMERs,识别表达可能受DMERs调控的PCGs并对其进行富集分析。基于患者的临床信息与对应样本的表达数据,对鉴别出的PCGs进行Kaplan-Meier预后分析。结果 筛选出16 287个DMERs,本研究鉴别出795对DMER-PCGs,其中包含有593个低甲基化增强子区域,82个高甲基化增强子区域和642个PCGs,挖掘出45个与GBM整体存活相关的PCGs。结论 本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GBM中增强子甲基化调控模式的理解,并为开发用于GBM诊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靶标提供帮助。
    临床研究
    基于同轴相衬成像方法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早期骨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李君, 程程, 董立男, 吴明树, 张璐
    2022, 43(1):  120-12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20
    摘要 ( 135 )   PDF (1538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同轴相衬成像(in-line phase contrast imaging, IL-PCI)技术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算法对正常与早期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组织建立分类模型。方法 研究样本分别来自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及创伤性关节损伤患者的离体膝关节软骨组织。实验对象分为正常组与早期OA组,每组18例。利用IL-PCI技术分别获取两组样本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图像,运用行程长度矩阵、分形维度及小波变换三种分析方法对两组样本的CT图像提取纹理参数26个,经主成分分析法降维,利用纹理参数构建支持向量机分类诊断模型,对正常软骨与早期OA软骨进行自动分类。结果 利用IL-PCI技术可以清晰观察到正常与早期OA软骨中微结构的变化。两组软骨的纹理特征参数比较显示,大部分纹理特征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SVM算法建立的分类模型能较好地区分正常与早期OA软骨组织,分类准确性可达86.1%。结论 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与同轴相衬成像方法,能够为早期OA的鉴别诊断提供一种量化判别的手段。
    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司海, 刘然, 熊中原, 曹邦伟
    2022, 43(1):  127-13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21
    摘要 ( 188 )   PDF (1765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组织蜡块标本200例,同时选取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CK7、8、18~20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 CK7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都缺乏表达,CK8、18~20在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8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正相关(P<0.05);CK19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5);CK20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负相关(P<0.05)。结论 CK8、19、20的表达水平分别与肿瘤的浸润、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对临床上判断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伴有食管外症状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荣欣, 王晶, 胡水清
    2022, 43(1):  132-13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22
    摘要 ( 186 )   PDF (590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对伴有和不伴有食管外(extra-esophageal,EE)症状的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合并症、目前用药、焦虑、抑郁等方面的比较,探讨EE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9月到2017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并于胃镜下明确诊断为RE的3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存在EE症状,将其分为伴EE症状组和不伴EE症状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合并症、目前用药、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7(General Anxiety Disorder-7,GAD-7)焦虑量表、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GerdQ)、反流症状指数评分等方面的调查。结果 361例RE患者中,伴EE症状者218例,以咽部异物感、反复咽喉痛及慢性咳嗽多见,分别占52.75%、46.79%和26.1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低教育水平、吸烟、便秘、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焦虑及抑郁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教育水平(OR:1.646,95%CI:1.049~2.572,P<0.05)、吸烟(OR:2.488, 95%CI:2.047~3.281,P<0.01)、高BMI(OR:1.067, 95%CI:1.004~1.135,P<0.05)、抑郁(OR:1.062,95%CI:1.002~1.133,P<0.05)及焦虑(OR:1.061, 95%CI:1.001~1.131, P<0.05)是RE患者发生EE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 RE患者以咽部异物感、反复咽喉痛及慢性咳嗽为主要EE症状;低教育水平、高BMI、吸烟、抑郁和焦虑是RE患者发生EE症状的危险因素。
    支气管哮喘合并OSA与冠心病发病率的相关性研究
    夏宁, 聂秀红, 王昊, 樊晓君
    2022, 43(1):  138-14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23
    摘要 ( 141 )   PDF (466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分析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呼吸科睡眠医学中心接受睡眠监测的3 152名患者。所有患者被分成4组,单纯鼾症组(n=1 335)、单纯支气管哮喘组(n=72)、单纯OSA组(n=1676)和哮喘合并OSA组(n=69),以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哮喘合并OSA组冠心病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单纯鼾症组、单纯OSA组及单纯哮喘组(OR=13.389, 95%CI:7.930~22.607, P<0.01; OR=11.850, 95%CI: 7.116~19.733, P<0.01; OR=3.925,95%CI: 1.827~8.431, P<0.01)。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腹围等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OR=7.224, 95%CI: 3.989~13.083, P<0.01; OR=6.783, 95%CI: 3.811~12.073, P<0.01; OR=2.920, 95%CI: 1.240~6.878, P<0.01)。年龄≥55岁和腹围≥90 cm的患者中,哮喘合并OSA与冠心病的发生存在独立相关性(OR=5.464, 95%CI: 2.997~9.959, P<0.01; OR=4.630, 95%CI: 2.667~8.026, P<0.01)。结论 哮喘合并OSA与冠心病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尤其在老年及中心性肥胖人群中尤为显著。
    青年男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Framingham风险评分的预测价值
    苏云娟, 王京京, 韩晓涛, 刘海燕, 陈永福, 杨柳, 吴其明
    2022, 43(1):  143-14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1.024
    摘要 ( 251 )   PDF (719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青年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Framingham风险评分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 2016年7月至 2019 年7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201例青年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年龄<45岁),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病例组(n=139)和非冠心病对照组(n=62)。所有患者计算Framingham危险评分(Framingham Risk Score,FRS),两组患者根据FRS,分别分为低危险组、中/高危险组两个亚组。冠心病患者根据Gensini评分法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史及相关临床与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合并吸烟、高血压、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高于非冠心病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低于非冠心病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non-HDL-C)、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 B/apolipoprotein A,ApoB/ApoA)、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患者Framingham 危险评分均值及两组患者中Framingham风险评分低危险组、中/高危险亚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Framingham 危险评分与Gensini积分两者无线性相关性(P=0.749)。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冠心病早发家族史、HCY为青年男性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DL-C为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保护因素。Framingham风险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544(95%CI: 0.458~0.629,P=0.324)。结论 Framingham危险评分不能充分预测评估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疾病的严重程度,青年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应考虑非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要性,未来需更多样本的前瞻性研究验证。
    多节段颈椎前路术后颈椎前凸角丢失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宇, 李翔宇, 刘承鑫, 孔超, 鲁世保
    2022, 43(1):  149-15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25
    摘要 ( 175 )   PDF (2590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多节段颈椎前路术后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 CL)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05名行多节段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测量颈椎深部椎旁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CSA),测量患者术前术后CL、T1倾斜角(T1 slope, T1S)、C2~7矢状垂直距离(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 cSVA),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恢复率来评价颈椎术后治疗效果。根据患者术后CL的变化,将患者分为前凸角增加组、前凸角稳定组和前凸角丢失组。结果 CL的变化(CL)与术前CL以及术前T1S呈负相关,与深部椎旁屈曲肌CSA之间呈正相关。前凸角丢失组术前T1S更大,深部椎旁屈曲肌及后伸肌CSA更小;前凸角增加组术前CL更小,cSVA更大,深部椎旁屈曲肌CSA更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较大的T1S以及较小的颈椎深部椎旁屈曲肌CSA是术后CL丢失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较大的T1S以及较小的颈椎深部椎旁屈曲肌的CSA是多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术后颈椎前凸角丢失的危险因素。
    技术方法
    筑巢能力障碍小鼠模型筛选及神经病理变化
    肖福川, 吴娜, 张静, 陈柏安, 卢静
    2022, 43(1):  156-16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1.06.031
    摘要 ( 122 )   PDF (3440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