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9-10-21
    目次
    2009年10月 第30卷 第5期目 次
    2009, 30(5):  0-0. 
    摘要 ( 504 )   PDF (1087KB) ( 2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其他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与早期诊断
    2009, 30(5):  0-0. 
    摘要 ( 346 )   PDF (916KB) ( 2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与衰老有关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振震颤、运动迟缓、僵直、姿势不稳定为主要症状,其主要病理变化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大量丢失,在尚存活的神经元中存在嗜酸性细胞内包涵体Lewybody.此外,帕金森病还表现为氧化应激增强、线粒体功能缺陷和小胶质细胞增生等变化。目前认为,一种被称为α-突触核蛋白的蛋白质在帕金森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该蛋白的突变或多倍体变异可以导致家族性早发性帕金森病,在散发性帕金森病,纤维化的α-突触核蛋白是Lewybody的主要成分。

    “我因杂志而出名”与“杂志因我而出名”——许宝騄先生的抱负发人深思
    韩济生
    2009, 30(5):  0-0. 
    摘要 ( 276 )   PDF (468KB) ( 1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大信息周刊2009年第25期刊登了清华大学新闻网6月16日报道,题为“许宝騄:中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此文吸引我的注意,不仅是因为许教授(学部委员)在数学上的学术成就,还来自于他曾说过的一句名言:“我不希望自己的文章登在有名的杂志上而出名,我希望杂志因为登了我的文章而出名”。

    奖项介绍
    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庞文云;付丽
    2009, 30(5):  577-57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01
    摘要 ( 710 )   PDF (1026KB) ( 3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农村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针对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匮乏的现状,以培养合格的农村医学人才为目标,对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探索,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视角,研究并实际构建了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模式和培养机制,形成了一个富有创新性、适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PD的发病机制与早期诊断
    小鼠纹状体中神经递质相关基因表达的节律性波动
    丁晖;蔡彦宁;王玲玲;柴玉鑫;张燕莉;陈彪
    2009, 30(5):  580-58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02
    摘要 ( 1107 )   PDF (1038KB) ( 3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纹状体神经肽强啡肽(dynorphin,DYN)、脑啡肽1(enkephalin 1,ENK1)、P物质(substance P,SP)、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和多巴胺受体1和2(dopamine receptor 1 and 2,D1r和D2r)是否受分子时钟机制的调控,它们的节律变化是否与时钟基因有关。方法 分别对刚出生(产后3 d)、断奶前(产后14 d)和成年(产后60 d)小鼠纹状体中上述基因24小时的mRNA用实时定量RT-PCR的检测方法观察其节律变化。结果 产后3 d小鼠纹状体内没有观察到相关基因的节律性变化;产后14 d时,纹状体内D2r、DYN和ENK1基因随时间呈现节律变化,出生后60 d时,纹状体内除D1r外,所有基因表达均随时间昼夜波动。结论 小鼠纹状体中神经递质相关基因的昼夜表达变化规律是在出生后逐渐形成的。
    α-突触核蛋白在大鼠脊髓的表达
    殷娟娟;李昕;刘光伟;李尧华;于顺
    2009, 30(5):  584-58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03
    摘要 ( 999 )   PDF (1524KB) ( 2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在正常大鼠脊髓中的表达。方法 利用2种抗α-Syn单抗3D5和2E3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α-Syn在脊髓的表达和分布;用免疫荧光双标方法观察α-Syn与神经肽Y(NPY)共存的情况。用Luxol fast blue染色鉴别有髓与无髓神经纤维。结果 α-Syn主要存在于脊髓灰质神经元核及灰质无髓神经纤维中。富含α-Syn的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脊髓灰质的第Ⅰ、Ⅱ层,而α-Syn核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第Ⅶ、Ⅷ、Ⅸ、Ⅹ层;后根第Ⅰ、Ⅱ层一小部分α-Syn阳性纤维与NPY共存;前角细胞核呈α-Syn阳性神经元胞质中存在NPY,而其他部位的α-Syn核阳性神经元胞质中无NPY。结论 α-Syn存在于大鼠脊髓灰质的神经元核及无髓神经纤维中,部分阳性神经纤维和神经元胞体呈NPY免疫阳性反应。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对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
    李雁;殷娟娟;李昕;吴燕川;刘光伟;李尧华;于顺
    2009, 30(5):  590-59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04
    摘要 ( 1105 )   PDF (1003KB) ( 3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对外源性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寡聚体形成的影响,初步分析血清促进α-Syn寡聚体形成的机制。方法 将重组人α-Syn加入PD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37 ℃振荡孵育,用免疫印迹方法鉴定α-Syn寡聚体的形成情况,用ELISA分析α-Syn寡聚体的形成量。结果 α-Syn在血清中振荡孵育后主要形成二聚体和十四聚体。与对照组血清相比较,PD患者血清具有促进α-Syn寡聚体形成的作用。在血清中加入还原性谷胱甘肽可明显减弱PD患者血清促进α-Syn寡聚体形成的作用。结论 PD患者血清促进α-Syn寡聚体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α-Syn的氧化修饰有关。
    一个小型人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启动子的分离和活性分析
    李尧华;叶懿文;高楠;李昕;于顺;杨慧;陈彪
    2009, 30(5):  593-59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05
    摘要 ( 1011 )   PDF (1117KB) ( 3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基因上游调控区的功能。方法 PCR法扩增人TH基因上游片段,插入pGL3-Basic质粒,构建一个表达荧光素酶的报告基因。将报告基因瞬间转染MES23.5、293及Cos7细胞,用Dual Luciferase Assay法测定目的DNA片段的启动子活性。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分离的DNA片段长度为520 bp,与人TH基因-493/+27区一致。与pGL3-Basic质粒相比较,构建的报告基因在3种细胞中显著表达(P<0.01)。结论 TH基因-493/+27区具有明显的启动子活性,构建的报告基因有助于研究TH基因表达的调节。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低分子量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李尧华;叶懿文;李昕;于顺;杨慧;陈彪
    2009, 30(5):  597-60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06
    摘要 ( 978 )   PDF (1053KB) ( 3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区别于正常人的血清蛋白质差异表达。方法 选择原发性PD患者35例和正常人35例,用弱阳离子交换(weak cationic exchange,WCX)磁珠捕获血清蛋白质组分,用MALDI-TOF-MS(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检测各样品的蛋白质质谱,统计学筛选差异表达分子,监督神经网络算法建立区分模型,盲法验证。结果 在PD组和对照组之间筛查到8个差异分子(非参数检验Z值范围为-4.458~-3.059,P<0.05)。以监督神经网络算法建立区分模型,其判断正确率为81.4%。对25例新样本的盲法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正确率为76.0%。结论 PD患者血清蛋白质的表达谱有别于正常人。蛋白质组学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可能有助于PD的诊断。
    视交叉上核脑片与NIH/3T3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左晓虹;蔡彦宁;李宁;于顺;张燕莉;陈彪
    2009, 30(5):  601-60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07
    摘要 ( 924 )   PDF (1195KB) ( 3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脑片与NIH/3T3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分子时钟诱导模型。方法 选用7日龄SD大鼠,分离SCN脑片或皮层脑片,分别与NIH/3T3细胞共培养,分为SCN共培养组和对照组皮质共培养组,6 d后连续24 h每间隔6 h收集NIH/3T3细胞,抽提细胞总RNA,实时定量RT-PCR检测时钟基因Per1mRNA水平。结果 SCN共培养组Per1的表达均表现明显的节律性(P=0.001),对照组大脑皮质共培养组Per1基因表达均无明显节律性变化。结论 成功建立SCN脑片与NIH3T3细胞共培养模型并诱导细胞内分子时钟的节律性表达,为研究SCN调控外周组织细胞生物节律提供有力工具。
    α-突触核蛋白促进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起生长
    刘光伟;王鹏;李尧华;李昕;何欣;于顺
    2009, 30(5):  607-61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08
    摘要 ( 1015 )   PDF (1809KB) ( 3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人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对神经元突起生长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外添加α-Syn蛋白,测定不同时间神经元突起的长度;观察添加不同浓度的α-Syn蛋白后神经元突起的生长情况。结果 α-Syn处理组神经元突起的平均长度在培养1 h、2 h和4 h时均明显大于对照组,α-Syn的这一作用可被其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阻断;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α-Syn后,神经元突起的长度随α-Sy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α-Syn具有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的作用,并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共聚物-1致敏T淋巴细胞保护MPTP帕金森病模型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
    徐胜利;宣琪;周明
    2009, 30(5):  611-61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09
    摘要 ( 904 )   PDF (1181KB) ( 3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明确C57BL/6J小鼠MPTP模型保护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的共聚物-1(Copolymer-1,Cop-1)致敏淋巴细胞的类型。方法 将80只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Cop-1/BSA致敏淋巴细胞移植组、Cop-1/BSA致敏T淋巴细胞移植组、去T淋巴细胞Cop-1/BSA致敏淋巴细胞移植组、MPTP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C57BL/6J小鼠1 d内接受4次MPTP(18 mg·kg-1)腹膜腔注射,每次注射间隔2 h,正常对照组动物仅接受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MPTP末次注射后,除MPTP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动物外,其他组动物立即分别接受不同的Cop-1/BSA致敏淋巴细胞移植。细胞移植7 d后处死动物,取脑。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及体视学方法定量分析黑质DA神经元数。结果 黑质DA神经元定量分析显示,MPTP注射使模型对照组黑质DA神经元减少到正常对照组的37.68%,BSA致敏淋巴细胞移植组(38.15%)、BSA致敏T淋巴细胞移植组(41.44%)和去T淋巴细胞的Cop-1/BSA致敏淋巴细胞移植组结果(Cop-1:40.06%,BSA:34.81%)和模型对照组类似。而Cop-1致敏淋巴细胞移植和Cop-1致敏T淋巴细胞移植组黑质DA神经元数为正常对照组的74.38%和84.64%,DA神经元数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BSA致敏淋巴细胞移植组和去除T淋巴细胞的BSA/Cop-1致敏淋巴细胞移植组(P<0.01)。结论 在MPTP C57BL/6J小鼠模型,Cop-1致敏T淋巴细胞可有效对抗MPTP毒性,保护黑质DA神经元。
    艾滋病基础研究及治疗
    北京市部分男男同性恋人群中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刘志英;李海英;张彤;黄晓婕;魏飞力;徐萌;焦艳梅;徐小宁;陈德喜;吴昊
    2009, 30(5):  616-62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10
    摘要 ( 925 )   PDF (1217KB) ( 4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北京市部分男男同性恋(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HIV-1的分子流行情况,监测该地区人群HIV毒株的最新流行情况。方法 提取17例男男同性恋者HIV-1抗体阳性样本全血基因组DNA,直接进行巢式PCR扩增HIV env基因C2-V5区及gag基因P17-P24区,对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确定基因亚型。结果 17例患者中,共存在CRF01-AE、B亚型和CRF07-BC 3种亚型,其中CRF01-AE 9例(52.94%),B亚型5例(29.41%),CRF07-BC 3例(17.65%)。结论 小样本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京地区部分男男同性恋人群中主要存在CRF01-AE、B和CRF07-BC 3种亚型;CRF01-AE已取代B亚型而成为北京市MSM人群中HIV主要流行亚型,CRF07-BC重组亚型在北京市MSM人群中增长迅速。
    HIV慢性感染者CD8+T淋巴细胞及其各亚群细胞增生、消亡情况的观察
    任翊;刘意;李海英;张彤;吴昊;陈新月
    2009, 30(5):  621-62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11
    摘要 ( 1087 )   PDF (1240KB) ( 4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HIV-1慢性感染者(病程>12个月)CD8+T淋巴细胞及其各亚群:纯真CD8+T细胞(TN)、中心记忆CD8+T细胞(TCM)、效应记忆CD8+T细胞(TEM)和效应记忆CD8+T细胞RA(TEMRA)的增生、消亡情况。方法 观察23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病程大于12个月的HIV-1感染者以及16例健康对照者,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根据CD45RO,CD27表达情况,CD8+T细胞分为TN(CD45RO- CD27+)、TCM(CD45RO+ CD27+)、TEM(CD45RO+ CD27-)和TEMRA(CD45RO- CD27-)。以Ki-67抗原的表达代表细胞的增生,Annexin V检测阳性代表细胞的消亡,比较HIV-1慢性感染者和健康者CD8+T细胞及其各亚群增生消亡的情况;并把HIV-1慢性感染者按CD4+T细胞计数200个/mm3以及350个/mm3为观察点分成3组,比较3组间的CD8+细胞及其各亚群增生消亡的情况。结果 健康组(n=16)CD8+细胞各亚群检出率为TN 34.92%±12.68%、TCM 25.44%±10.36%、TEM 14.64%±10.58%和TEMRA 25.00%±12.59%;与之相比HIV-1慢性感染组(n=23)检出率为TN 17.14%±8.03%(t=5.368,P=0.000)、TCM 31.40%±14.02%(t=-1.448,P=0.156)、TEM 20.17%±13.17%(t=-1.393,P=0.172)和TEMRA31.48%±15.16%(t=-1.405,P=0.168)。CD8+T细胞增生率为:健康组0.15%±0.09%,感染组1.33%±0.90%(z=-4.655,P=0.000);健康组消亡率为8.74%±4.73%,感染组24.08%±13.72%(z=-4.169,P=0.000)。HIV-1慢性感染者按CD4+T细胞计数分成CD4≤200个/mm3组(A组,n=5)、CD4计数200~350个/mm3组(B组,n=12)和CD4≥350个/mm3组(C组,n=6),3组间各亚群组成比中TN所占比例在A组明显减少,而CD8+T细胞各亚群的增生率、消亡率在3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IV-1慢性感染者CD8+T细胞及其各亚群消亡率增加,增生率也相应大幅增加,细胞进入高速更新的状态;2HIV-1慢性感染者CD8+TN亚群的检出率明显下降,并在CD4≤200个/mm3组降至最低,CD8+TN资源随病情进展不断耗竭。
    20例HIV/AIDS患者耐药结果分析
    魏飞力;吴昊;张彤;李庆;刘志英;王蕊;焦艳梅;陈德喜
    2009, 30(5):  626-63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12
    摘要 ( 905 )   PDF (1095KB) ( 3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失败的HIV/AIDS患者,进行回顾性基因型耐药检测,了解HAART过程中HIV-1耐药位点的产生,分析基因型耐药检测在HAART过程中的必要性及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Versant HIV-1 RNA 3.0检测病毒载量;采用TriTEST CD4 FITC/CD8 PE/CD3 PerCP Reagent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Trugene HIV-1 Genotyping Kit和OpenGene DNA系统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用Blast等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HIV-1亚型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17例保存有治疗前的血浆标本,其中1例在治疗前即存在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RTIs)耐药相关突变。20例患者均进行了治疗后耐药检测,其中3例未检出耐药相关突变。其他17例检出耐药相关突变,其中13例出现NNRTIs耐药相关突变;突变位点主要为K103N、Y188L、Y181C、V106M和G190A;11例显示有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nucleot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s)耐药相关突变,突变位点主要为M184V、T/215Y/F、D67N、K70R以及K219E/Q;3例出现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 PIs)耐药相关突变,其中主突变为M46I/L、V82F/A,而次级突变中以M36I、L63P出现的频率最高。20例患者中B亚型9例(45%, 9/20),CRF01_AE重组亚型 5例(25%,5/20),CRF07_BC重组亚型5例(25%, 5/20),CRF06_CPX1重组亚型1例(5%, 1/20)。结论 对治疗失败的患者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HAART失败的原因,并指导治疗方案的优化;亚型分析显示HIV-1病毒亚型的流行与感染途径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
    Alu-LTRPCR检测整合型HIV-1实验方法的优化
    李娟;焦艳梅;画伟;张彤;吴昊;高艳青
    2009, 30(5):  631-63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13
    摘要 ( 977 )   PDF (1306KB) ( 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Alu-LTR PCR检测整合型HIV-1的实验方法进行优化。方法 收集20例HIV-1感染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者的抗凝血标本,纯化CD4+T细胞并提取DNA,根据整合型HIV-1 DNA的特点设计引物,首轮PCR 5'端引物来自于人类保守的Alu序列,3'端引物来自于HIV-1 LTR U5区序列,扩增片段包含了整合位点上游的人类基因组DNA序列和整合的HIV-1 LTR的序列。第二轮引物针对HIV-1 LTR U3区的序列。在首轮PCR基础上,PCR产物稀释后进行第二轮PCR。结果 经过优化的Alu-LTR PCR,20例HIV病人全部检测到整合的HIV-1。结论 经优化后,Alu-LTR PCR检测整合型HIV-1的实验方法的灵敏度明显提高。
    建立反向PCR检测HIV-1整合位点的方法
    焦艳梅;画伟;李娟;刘志英;陈德喜;李在村;张彤;吴昊
    2009, 30(5):  635-63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14
    摘要 ( 609 )   PDF (1056KB) ( 4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HIV-1潜伏库研究进展
    焦艳梅;吴昊
    2009, 30(5):  639-64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15
    摘要 ( 769 )   PDF (967KB) ( 8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HIV-1在未经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体内虽可以持续复制,但也可潜伏在细胞内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这一现象即病毒潜伏。病毒潜伏对抗病毒治疗带来了挑战,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对HIV-1病毒潜伏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基础研究
    低氧预适应对小鼠缺血脑的保护及其p38MAPK机制的实验研究
    刘旭;封素娟;张彩艳;卜祥宁;张楠;闫睿;王芊芸;李俊发
    2009, 30(5):  643-64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16
    摘要 ( 918 )   PDF (1174KB) ( 4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低氧预适应(hypoxic preconditioning,HPC)降低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所致小鼠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探讨在HPC脑保护作用中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的变化。方法 60只健康雄性BALB/c小鼠(18 g~22 g,8周~10周)分为:常氧假手术组(H0 sham), 常氧缺血组(H0),HPC假手术组(H4 sham)和HPC缺血组(H4),每组15只。运用整体低氧预适应模型和脑中动脉梗死缺血模型,结合神经行为学评价、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HPC对小鼠脑缺血损伤的影响以及皮质组织内p38 MAPK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研究发现,HPC可明显改善小鼠缺血后神经行为学表现,减小MCAO导致的鼠脑梗死面积,减轻半影区神经元的丢失,降低缺血区水肿率和密度值;与H0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小鼠皮质半影区p38 MAPK磷酸化水平显著增高;与常氧缺血组小鼠皮质半影区相比,HPC缺血组小鼠皮质半影区内p38 MAPK磷酸化水平增高更加明显。结论 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了HPC对小鼠局灶性缺血脑的保护作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脑室注射脂多糖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
    赵咏梅;吕风月;徐群渊
    2009, 30(5):  648-65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17
    摘要 ( 1098 )   PDF (1059KB) ( 3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脑室内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长时程毒性作用,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慢性变性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采用抽签法将大鼠随机分为LPS实验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NS)对照组,经大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LPS 20 μL(1.25 g/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0 μL。给药后2周、4周、12周、24周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化,免疫组化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immunoassay system,ELISA)检测黑质纹状体系统BDNF表达的变化。结果 1 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在LPS给药后期减少,24周时LPS实验组大鼠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为NS对照组的75.4%(P<0.01);2 BDNF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PS实验组大鼠4周时黑质部位BDNF阳性细胞的表达较NS对照组高,而到12周和24周时其表达比NS对照组明显下降。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S实验组大鼠4周时黑质纹状体内BDNF表达是NS对照组的186.3%(P<0.01),而12周和24周时分别是NS对照组的42.3%(P<0.01)和61.0%(P<0.05)。结论 脑室内注射LPS可导致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这一病变过程呈慢性迟发性。该模型大鼠黑质TH阳性神经元变性丢失前即出现黑质纹状体系统BDNF表达减少,提示BDNF表达减少可能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的原因之一。
    激素干预哮喘模型大鼠证候学评价的实验研究
    刘仁慧;赵晖;穆阳;王培;杨婧;张翼;刘苏;王秀娟
    2009, 30(5):  653-65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18
    摘要 ( 1086 )   PDF (973KB) ( 2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哮喘模型大鼠治疗的不同阶段(撤停前、撤停中、撤停后)的阴虚与阳虚证证候属性。方法 建立大鼠慢性哮喘模型,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模拟激素干预过程,观察哮喘大鼠在激素干预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包括体质量、腋温、爪温、爪r值、尾r值。结果 激素干预组于激素撤停前阶段首先表现为阴虚证,在阴虚证的基础上又出现阳虚证的表现;撤停中及撤停后阶段基本符合阳虚证的辩证特点。结论 激素干预哮喘模型在激素应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证候特点。
    窦神经压力感受器聚类分析
    赵海燕;魏华;刘萍;刘廷会;王伟;黄海霞;钮伟真
    2009, 30(5):  658-66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19
    摘要 ( 1118 )   PDF (1927KB) ( 3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Spike2 软件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多重纤维放电记录中提取单纤维放电信息的可能性和具体方法。方法 对离体条件下同步记录的家兔颈动脉窦压力和窦神经少纤维放电数据,应用Spike2软件的聚类分析功能对所有动作电位进行分类。结果 1 分析过程中,设定模板参数必须紧密结合压力感受器的自身特点;2 对于具有较高信噪比的、简单(含2-3个单位)或稍复杂的窦神经放电(含5个单位),应用Spike 2进行分析可获得可靠的单位放电结果;3 对于包含更多单位的压力感受器放电,应用Spike 2分析时,对所得结果需持审慎的态度。结论 Spike 2软件适用于窦神经压力感受器少纤维(<5个单位)放电的聚类分析;正确分析结果取决于原始记录良好的信噪比和对模版参数有针对性的设置。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微环境变化
    张在强;曹世俭;王拥军
    2009, 30(5):  664-67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20
    摘要 ( 795 )   PDF (1372KB) ( 3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在坐骨神经挤压伤后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神经元分子微环境变化对神经再生修复的重要意义。方法 制作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制作双侧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观察神经挤压损伤后7、14、21和28 d大鼠背根神经节TUNEL标记阳性细胞百分比变化;利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blot),观察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 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所有时程背根神经节细胞均有较多的TUNEL标记细胞,但以14~21 d显著;各时程背根神经节细胞GAP-43和trk A蛋白均有一定水平的表达,但其表达水平低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背根神经节存在凋亡应激,其神经再生相关基因表达体系不完整,对神经损伤的再生修复能力下降。
    杀菌/渗透增强蛋白在小鼠组织器官和细胞中的分布
    郭玲;许晴;吕喆;刘振龙;范宜强;王炜;孔庆利;安云庆
    2009, 30(5):  671-67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21
    摘要 ( 1209 )   PDF (1251KB) ( 3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生理状态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下,杀菌渗透增强蛋白(murine 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muBPI)在小鼠组织器官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1 实验小鼠分为3组,即LPS未刺激组、LPS刺激组和阴性对照组;2 制备小鼠心、肝、脾、肺、肾、胸腺、睾丸、小肠组织切片和骨髓细胞、腹腔灌洗细胞、骨髓源树突状细胞涂片;3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uBPI在上述组织器官和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1 LPS未刺激组小鼠睾丸、小肠、肾脏组织切片和骨髓细胞、腹腔灌洗细胞、骨髓源树突状细胞涂片均呈黄色着染;LPS刺激后上述组织切片和细胞涂片呈棕黄或深棕色着染;阴性对照组呈现非特异微弱黄色背景着染;2 LPS未刺激组小鼠肺、肝组织切片呈微弱黄色背景着染;LPS刺激后上述组织切片呈棕黄色着染;阴性对照呈微弱黄色背景着染;3 其余器官组织切片在LPS刺激或未刺激组均呈现与阴性对照组相同的非特异微弱黄色背景着染。结论 1 生理状态下,小鼠睾丸、小肠、肾脏、骨髓细胞、腹腔灌洗细胞和骨髓源树突状细胞可组成性表达BPI蛋白,LPS刺激后BPI蛋白表达量显著增高;2 生理状态下,小鼠肺、肝组织不表达BPI蛋白,LPS可诱导上述组织表达BPI蛋白;3 其余组织器官在生理状态下和LPS刺激后均不表达BPI蛋白。
    低强度脉冲超声对雪旺细胞增生及NT-3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家谋;张华;林欣;万虹;田宝鹏
    2009, 30(5):  677-68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22
    摘要 ( 1181 )   PDF (1031KB) ( 3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培养的雪旺细胞在低强度脉冲超声(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LIPUS)直接作用下,对细胞增生、NT-3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新生1-3 d Wistar大鼠坐骨神经,经过酶消化分离雪旺细胞,培养在6孔板上。每天给予超声频率1 MHz及声强(SATA) 0.1W/cm2 5 min连续刺激,持续14 d。对照组除不给予超声刺激外,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采用5-溴-2-脱氧尿嘧啶实验(BrdU摄入实验)检测细胞增生率的变化,免疫组化及RT-PCR实验检测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分离的雪旺细胞标记物S-100鉴定98%以上阳性。BrdU摄入实验发现受超声刺激的细胞在培养第4,7,10,14天细胞增生率较对照组增高,其中前3个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刺激第14天,实验组NT-3 mRNA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上调,NT-3/β-actin 比值分别为0.56±0.13和0.41±0.09(n=6,P<0.05)。而BDNF水平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下调,BDNF/β-actin比值分别是0.51±0.05和0.60±0.08(n=6,P<0.05)。免疫细胞化学证实2组雪旺细胞NT-3及BDNF均有超过98%的阳性率,但表达强度不同。结论 给予低强度脉冲超声刺激可促进培养的雪旺细胞增生及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改变,本研究为低强度脉冲超声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型隐球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PCR快速诊断
    衣恩通;阴赪宏;李敏
    2009, 30(5):  682-68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23
    摘要 ( 1028 )   PDF (1005KB) ( 4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从活检肺组织中进行隐球菌PCR诊断的小鼠模型。方法 向BALB/c小鼠气管插管内注入隐球菌菌液制成小鼠隐球菌感染模型,取肺组织匀浆提取DNA进行PCR诊断。结果 从位于新型隐球菌基因组的编码核糖体RNA(rRNA)和位于其中的内部转录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1和ITS-2)基因位点的8对引物中筛选出1对引物(ITS1-CN4),其对从活检肺组织中诊断新型隐球菌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成功建立了从活检肺组织中进行隐球菌PCR诊断的小鼠模型。从8对引物中筛选出的1对引物(ITS1-CN4)对从活检肺组织中诊断新型隐球菌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临床研究
    黏附分子在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中的作用
    樊昕;魏欣;杜凤和
    2009, 30(5):  687-69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24
    摘要 ( 1176 )   PDF (970KB) ( 2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黏附分子在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1例OSAHS合并冠心病患者(OSAHS+CHD组)、31例单纯OSAHS患者(OSAHS组)和28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含量。结果 OSAHS+CHD组和OSAHS组血清中ICAM-1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OSAHS组血清VCAM-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SAHS+CHD组血清VCAM-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AHS患者的ICAM-1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544,P<0.01),ICAM-1、VCAM-1均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0.280,P<0.05)。结论 血清ICAM-1水平增高是OSAHS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子之一。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洪旭;马清;陈海平;于恒池;尹洁;郝雅斌
    2009, 30(5):  691-69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25
    摘要 ( 1215 )   PDF (1024KB) ( 3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特征及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肾脏损害的影响。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57例,分为合并代谢综合征组(MS组,120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非MS组,137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下肢动脉硬化、脑梗死的发病情况。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值、胆固醇、三酰甘油均较非代谢综合征组明显增高,MS组β细胞功能较非MS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谢综合征组患者尿酸及尿白蛋白排泄率较非代谢综合征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谢综合征组冠心病的发病比例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结论 与非代谢综合征组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β细胞功能较差、胰岛素抵抗及肾脏损害较重,冠心病发生率更高。
    七氟烷与丙泊酚在支撑喉镜术麻醉中应用的比较
    李丽;杨文婧;李天佐
    2009, 30(5):  696-69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26
    摘要 ( 1011 )   PDF (967KB) ( 2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七氟烷和丙泊酚分别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行静吸复合麻醉和全静脉麻醉用于支撑喉镜术的效果。方法 ASA Ⅰ-Ⅱ级择期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患者40例,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烷组(S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唑安定1.0~1.5 mg,瑞芬太尼4 μg/L血浆靶控输注,P组丙泊酚3 mg/L血浆靶控输注,S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2.0 mg/kg,2组均用琥珀胆碱1.5~2.0 mg/kg静脉注射后行气管插管控制呼吸。麻醉维持:S组吸入2%~4%七氟烷,使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1MAC,同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P组仍为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2组均静脉滴注琥珀胆碱,吸入65%氧化亚氮。随手术进程调整麻醉深度。记录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的HR在诱导后1 min(T1)较术前(T0)明显降低(P<0.05)、MAP在诱导后1 min(T1)及插管后1 min(T2)较术前(T0)明显降低(P<0.05);P组患者在诱导后1 min(T1)、插管后1 min(T2)及术毕(T7)的HR明显低于S组(P<0.05);S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结论 2种麻醉方法均可用于支撑喉镜术,应用七氟烷麻醉的患者诱导时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苏醒更快。
    肺耐药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赵宁;张忠涛;屈翔;王宇
    2009, 30(5):  699-70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27
    摘要 ( 1099 )   PDF (1019KB) ( 2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LRP)的表达,探讨其在乳腺癌多药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乳腺癌病例81例,均为女性,年龄30至83岁(平均年龄53.2岁),接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且均未进行新辅助化疗。病理类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单纯癌、黏液癌和早期浸润癌。根据2003版国际抗癌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UICC)乳腺癌分期标准进行临床病理分期,Ⅰ期:17例,Ⅱ期:43例,Ⅲ期:21例。术后5年随访者36例,无瘤生存30例,转移6例(带瘤生存1例,死亡5例)。制作组织芯片,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81例未经过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标本中LRP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抑癌基因p53(p5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增生细胞核抗原Ki-67(Ki-67)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χ2检验及等级相关检验,使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LRP的阳性表达率为70.4%(57/81)。老年患者的LRP表达比中青年患者明显降低(P<0.05);LRP的表达与病理分期、预后无相关关系(P>0.05)。LRP与ER和PR的表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27、0.264(P<0.05);LRP与p53、Her-2、和Ki-67的表达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LRP在乳腺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率,与年龄及ER、PR的表达有关,本结果为临床化疗药物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肾移植术后肺部特异性感染的CT表现
    丁毅;张镭;钱晓军;翟仁友;王玮
    2009, 30(5):  703-70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28
    摘要 ( 1279 )   PDF (1175KB) ( 3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特异性肺感染的CT影像表现,提高对特异性肺炎的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49例肾移植术后合并肺部特异性感染的病例,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2岁。发病时间分别为肾移植术后12 d~7年。49例患者均进行了胸部螺旋CT及高分辨CT(HRCT)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膈面,螺旋CT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5 mm;HRCT扫描层厚1 mm或0.625 mm,层间距10 mm。其中侵袭性肺曲霉菌病29例,卡氏肺囊虫肺炎12例,巨细胞病毒肺炎4例,肺结核4例。19例经痰培养证实,20例经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及支气管肺活检证实,8例经血清学检查证实,2例经尸检证实。影像结果由3位放射科医师进行分析。结果 49例患者的CT检查均可见肺内病灶特征性改变。29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出现最多的肺内异常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23/29);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灶(22/29),支气管血管束周围结节灶(15/29);肺内实变影(18/29),肺内楔形实变影(11/29);晕征(17/29)。12例卡氏肺囊虫肺炎CT影像中均出现肺内弥漫磨玻璃样改变。4例巨细胞病毒肺炎CT影像中都有肺内散在磨玻璃影表现,并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其中3例伴有双肺多发粟粒结节灶;2例伴有胸腔积液。4例肾移植术后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中均表现为双肺多发粟粒结节灶,其中1例呈"树芽征"表现。结论 肾移植术后肺部特异性感染患者中,卡氏肺囊虫肺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巨细胞病毒肺炎、肺结核等在CT影像表现上各有特点,CT检查能较早发现肺部异常,并可以在发病早期或病情危重难以获得病原学证据时, 通过影像学检查初步判断感染的病原体而得到及时治疗。
    综述
    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研究进展
    吴巍;黄世敬;王阶
    2009, 30(5):  710-71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29
    摘要 ( 849 )   PDF (968KB) ( 3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发生于艾滋病患者应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后的免疫重建过程中,本文分别对其概念、发病机制、诊断、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综合文献资料认为在病人的诊治上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对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以免延误病情。免疫重建的特征之一是恢复了针对机会性感染致病原的免疫反应,因此除非有可能威胁患者生命或导致高致残率外,都应继续应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
    述评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建立的现状
    谷俊朝;刘建;俞巍
    2009, 30(5):  714-71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30
    摘要 ( 631 )   PDF (960KB) ( 4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诺贝尔奖
    端粒、端粒酶的发现和意义——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张婷;王晓民
    2009, 30(5):  718-72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31
    摘要 ( 1058 )   PDF (1147KB) ( 4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3名美国科学家,其主要贡献为解决了生物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大问题,即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如何完整复制,它们是如何受到保护而免于降解? Elizabeth H.Blackburn和Jack W. Szostak发现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序列能保护染色体不被降解;Carol W. Greider和Elizabeth H.Blackburn鉴定出合成端粒DNA的酶——端粒酶。这些发现为推动衰老及肿瘤等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见即所学,所学有所用——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路钊;丁卫
    2009, 30(5):  723-72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9.05.032
    摘要 ( 860 )   PDF (1168KB) ( 3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所见即所学"已成为结构生物学研究的信条,200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3位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通过利用高分辨度晶体解析对核蛋白体在蛋白质合成功能中的结构基础进行阐述,再次对此作出了生动的展示。他们的工作不仅揭示了重要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同时也拓展了在相关药物(如抗生素等)开发中的应用,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名师
    开拓进取 任重道远
    2009, 30(5):  727-729. 
    摘要 ( 533 )   PDF (1019KB) ( 2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胡大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健康协会前任理事长、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及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学会专科会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任欧洲心脏病杂志国际编委会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医学与哲学》、《中国医药导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总编辑,《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欧洲心脏杂志、美国《PACE》、《JournalofClinicalCardiology》、《Nature》、《Heart》和《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