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6-21
    目录
    2014年6月 第35卷 第3期 目次
    2014, 35(3):  0-0. 
    摘要 ( 306 )   PDF (2632KB) ( 1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泌尿外科基础临床研究
    应重视化疗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治疗中的作用
    田野
    2014, 35(3):  269-27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01
    摘要 ( 583 )   PDF (970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化疗是近年来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对于临床要求保留膀胱的患者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的作用及效果,对经尿道根治性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联合化疗以及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化疗的方法及疗效进行综述,同时对一些特殊患者例如肾脏移植患者及透析患者的化疗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当前化疗中存在的药物敏感性问题加以阐述,并对今后化疗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持续低温灌注转运系统(AirdriveTM)影响犬肾保存的实验研究
    朱绪辉, 薛文瑞, 张强, 王伟, 张际青, 张小东, 胡小鹏
    2014, 35(3):  273-27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02
    摘要 ( 627 )   PDF (3698KB) ( 1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荷兰INDES公司生产的AirdriveTM持续机器灌注仪,探讨其对犬肾低温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使用健康草犬1只,全身麻醉后获取双侧肾脏,2只肾脏分别用普通低温保存和持续机器灌注低温保存。普通低温保存的肾脏浸泡在冰水混合的器官保存液中,并置于4 ℃的低温房间内存放。持续机器灌注保存的肾脏则置于AirdriveTM持续机器灌注仪中,该仪器置于室温下存放。于不同时间点获取肾组织分别进行组织病理学、电镜及线粒体活性检查,比较两组的不同。结果 1)组织切片:0~24 h肾组织的结构基本相似。但48 h后,普通低温保存的肾脏出现较明显的改变,其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改变比肾小球更为明显。2)电镜:48 h后,普通低温保存的肾脏出现较明显的形态学改变,肾小管及肾小球的基膜厚度不均一,细胞内褶明显减少且紊乱。线粒体基质的电子密度明显减低,嵴数量减少且排列紊乱。3)线粒体活性:随着低温保存时间延长,持续机器灌注组和普通低温保存组肾皮质线粒体功能均明显降低。保存12~48 h,普通低温保存组Ⅲ态呼吸呼吸耗氧速率下降明显且显著低于持续机器灌注组(P<0.05);48 h普通低温保存组较持续机器灌注组Ⅳ态呼吸耗氧显著增加(P<0.05),余时间点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持续机器灌注组较普通低温保存组皮质呼吸控制率(respiratory control ratio,RCR)、P/O显著增高,余时间点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持续低温灌注转运系统(Airdrive)对犬肾低温保存的效果明显优于普通低温保存。随着使用边缘器官的增多,持续机器灌注的应用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以及具备保护供体器官的能力。

    缺氧微环境下缺氧诱导因子-1α对前列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王永兴, 姜永光, 罗勇, 赵佳晖, 陈雅童, 韩毅力, 林云华
    2014, 35(3):  278-28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03
    摘要 ( 1117 )   PDF (3129KB) ( 2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缺氧的条件下对前列腺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 在缺氧的环境中培养前列腺癌细胞PC3,并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其是否是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关键转录因子。结果 缺氧微环境可以诱导前列腺癌细胞PC3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缺氧诱导因子-1α起关键的调节作用,并且可以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缺氧条件下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可以阻止前列腺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结论 缺氧微环境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α诱导前列腺癌细胞PC3发生上皮间质转化。

    脊髓发育不良患者尿路功能障碍特征及手术疗效评估的研究
    宋朝霞, 廖利民, 陈国庆, 张芝华, 靖华芳, 李丹
    2014, 35(3):  284-28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04
    摘要 ( 483 )   PDF (1001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引起脊髓发育不良患者上尿路损毁的危险因素,并评估膀胱扩大术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 依据上尿路损毁的标准将150例患者分为有或无上尿路损毁2组,对年龄、性别、病程、既往脊柱手术史、膀胱管理方式、影像尿动力学参数是否与上尿路损毁有关进行研究。然后,从中筛选出曾行膀胱扩大术的37例患者,通过比较手术前后肾功能(以血肌酐值代表)、肾积水和输尿管扩张、膀胱输尿管反流、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来评估膀胱扩大术的疗效。结果 脊髓发育不良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中膀胱顺应性降低(79.3%)最为常见,并且是上尿路损毁的主要危险因素(P=0.001,OR=2.802,95%CI:1.510~5.199)。膀胱扩大术不仅能改善膀胱顺应性(P=0.000),还能增大膀胱容量(P=0.000)、降低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P=0.008),进而改善肾功能(P=0.000)、肾积水(94.2%)、输尿管扩张(94.0%)和膀胱输尿管反流(94.1%)。结论 脊髓发育不良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中膀胱顺应性降低最为常见,并且是上尿路损毁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膀胱扩大术能阻止、甚至改善或逆转上尿路损毁。

    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30例临床诊疗分析
    康永明, 方冬, 李学松, 周利群
    2014, 35(3):  290-29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05
    摘要 ( 526 )   PDF (1348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2年1月至2011年5月诊治的30例原发性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根据患者肾功能分组,按eGFR≥60 mL/min,15 mL/min≤eGFR< 60 mL/min,eGFR< 15 mL/min分为A、B、C 3组,A、B组患者主要采用一侧保留肾功能和另一侧根治性切除的主要治疗方式,C组患者主要采用双侧根治性切除的方式治疗,分析各种手术方式对不同肾功能状态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手术治疗均取得成功,其中A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为33.33%,1例患者术后肾衰竭行透析治疗,1例患者术后7年因肿瘤原因死亡。B组患者,尿路上皮肿瘤复发率为31.25%,3例患者随访期间因肾衰竭行透析治疗,3例患者死亡。C组患者术后均行透析治疗,尿路上皮肿瘤复发率为37.5%,随访期间死亡3例。3组生存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和肿瘤特征,选择合适的方式治疗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保留肾功能的治疗方法对于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而言是一种可选的治疗方法。

    TUR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分析
    周鑫, 张勇, 周永建, 严璞
    2014, 35(3):  295-29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06
    摘要 ( 624 )   PDF (946KB) ( 2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治疗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手术经验。方法 女性膀胱颈纤维化致膀胱出口梗阻病例28例,患者年龄52~73 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症状。术前评估包括尿动力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最大尿流率为4.2~15.2 mL/s,平均尿流率(7.5±3.1)mL/s。所有病例均行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截石位5~7点部位)。术后从尿动力学和临床症状两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26例患者拔管后下尿路症状明显改善,2例因长期尿潴留膀胱顺应性差延迟 1个月拔管,拔管后排尿明显改善 。术后1个月尿流率检查:最大尿流率为13.6~24.8 mL/s,平均尿流率(14.3±4.1)mL/s(P <0.01),膀胱残余量为0~30 mL。未出现尿失禁及尿道阴道瘘,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1年。结论 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能有效地治疗因女性膀胱出口梗阻引起的下尿路症状。术前应当明确诊断,膀胱镜检及尿动力学评估是必要的。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早期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闫伟, 康雯婷, 陈山, 刘跃新
    2014, 35(3):  298-30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07
    摘要 ( 568 )   PDF (963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患者术后复发进行早期评估预测。方法 2009年1月至 2011年11月,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40例临床诊断的高危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第3,6,9,12,18个月行尿细胞学检查、膀胱镜检查,并行尿液FISH检查,记录膀胱肿瘤复发的时间。观察FISH对于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60%(12/20)的FISH阳性者膀胱肿瘤复发,FISH阴性者无1例出现膀胱肿瘤复发。FISH阳性者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率高于FISH阴性者(60% vs 0%,P<0.05)。6例(50%)肿瘤复发患者FISH阳性先于膀胱镜检查及尿细胞学检查。结论 FISH对膀胱肿瘤检测的阳性率高于细胞学检测,FISH对膀胱肿瘤的诊断早于膀胱镜和细胞学。FISH技术可作为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术后复发的监测指标之一。

    淋巴结冰冻病理活检在肾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夏溟, 阎乙夫
    2014, 35(3):  302-30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08
    摘要 ( 637 )   PDF (946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肾癌根治术中淋巴结快速冰冻切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1995年1月至2014年1月650例肾癌根治术病例,157例进行了区域性淋巴结清扫,120例发现肿大淋巴结,36例术中行淋巴结冰冻切片,比较有无淋巴结肿大者的实际淋巴结的转移率,及术中冰冻病理与术后石蜡病理的吻合情况。结果 120例发现肿大淋巴结患者中27例术后证实有淋巴转移;36例术中送肿大淋巴结快速冰冻病理检查,8例(22.2%)提示有转移淋巴结,28例(77.8%)提示淋巴结炎性反应。8例提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2例术后病理发现其他淋巴结转移。28例提示淋巴结炎性反应的患者中仅1例术后提示淋巴结转移。结论 对于有淋巴结肿大的肾癌患者,根据术中冰冻结果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
    miRNA-99a对过氧化氢诱导neuro-2a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陶真, 王荣亮, 赵海苹, 罗玉敏
    2014, 35(3):  305-30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09
    摘要 ( 557 )   PDF (1233KB)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microRNA-99a(miR-99a)对过氧化氢所诱导神经细胞neuro-2a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常规培养neuro-2a细胞并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过氧化氢100 μmol/L刺激组,miR-99a预处理组(转染miRNA-99a mimics+过氧化氢100 μmol/L刺激),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生化试剂盒检测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H)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突触小体相关蛋白(synaptosoma associated protein of molecular mass 25 000,SNAP25)及Mn-SOD、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extracellular SOD,EC-SOD)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刺激的2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分别为85%和89%(P<0.05),但miR-99a预处理组的细胞存活率下降程度较小仅为11%(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过氧化氢刺激引起细胞T-SOD、Mn-SOD活性降低(P<0.05),转染miR-99a mimics不但能增强T-SOD和Mn-SOD的活性,还能促进Mn-SOD和EC-SOD的表达(P<0.05)。过氧化氢导致细胞中NADH含量降低(P<0.05),miR-99a能够增加NADH含量甚至高于正常细胞水平(P<0.05)。miR-99a还有增加neuro-2a细胞表达SNAP25的趋势。结论 miR-99a对过氧化氢诱导neuro-2a细胞引起的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缺血后适应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
    高志, 赵海苹, 罗玉敏, 王荣亮, 曾现伟, 吉训明
    2014, 35(3):  310-31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10
    摘要 ( 656 )   PDF (2764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缺血后适应(ischemia postconditioning,IPost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1,HDAC1)表达变化,初步探讨IPostC对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occlusion,tMCAO)模型,采用抽签法将21只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体质量280~300 g)随机分为7组,每组3只:1 假手术组(S);2 tMCAO 1h组(R-1h);3 tMCAO+IPostC 1h组(P-1h);4 tMCAO 4h组(R-4h);5 tMCAO+IPostC 4h组(P-4h);6 tMCAO 24h组(R-24h);7 tMCAO+IPostC 24h组(P-24h)。缺血后适应的具体操作是在拔除线栓后即刻用动脉阻断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阻断血流10 s后恢复血流10 s,如此反复操作5次。分别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荧光法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及后适应1、4和24 h时HDAC1和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 (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1与S组相比,R组GFAP蛋白的表达均有所增加,R-1h和R-24h显著增加(P<0.05),P组的表达变化不大。与R组相比,P组GFAP的表达下降,其中P-4h组显著下降(P<0.05)。2与S组相比,R组HDAC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增加,其中R-1h显著增加(P<0.05),P组的表达变化不大。与R组相比,P组HDAC1的表达下降。(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DAC1和GFAP蛋白有共定位,且HDAC1和GFAP的变化趋势同Western blotting结果相同。结论 IPostC可能通过降低HDAC1的表达来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从而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远隔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闫峰, 尹洁, 罗玉敏, 李森, 王玉兰, 赵咏梅
    2014, 35(3):  315-31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11
    摘要 ( 495 )   PDF (1051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的影响,以探讨RIPC保护脑缺血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 应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21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n=7),MCAO组(n=7),RIPC+MCAO组(n=7)。在MCAO手术前连续3 d,进行远隔肢体缺血预适应处理(双侧股动脉夹闭10 min/放开10 min,每天3次)。在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梗死侧脑组织的iN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在MCAO手术过程中,3组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ham组相比,MCAO组大鼠再灌注24 h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P<0.05)。而RIPC+MCAO组大鼠神经功能较MCAO组大鼠得到明显改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 0.05)。2)再灌注24 h时,与sham组相比,MCAO组大鼠脑梗死侧iNOS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MCAO组相比,RIPC+MCAO组大鼠脑梗死侧iNOS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RIPC处理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脑缺血大鼠脑内iNOS蛋白表达有关。

    小胶质细胞在酒精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李锦程, 赵海苹, 罗玉敏
    2014, 35(3):  320-32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12
    摘要 ( 611 )   PDF (967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饮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重大影响,小胶质细胞是脑内原位免疫效应细胞,它在乙醇引起的神经毒性中有重要作用,可导致神经元死亡与退行性变;小胶质细胞有利于维持稳态而不是导致神经退行性变,小胶质细胞活化是乙醇引起损害的结果而不是损害的原因。本文对乙醇引起的神经元死亡和退行性变中小胶质细胞的反应及相应机制作一综述。

    基础研究
    HaloTag技术在α-突触核蛋白质的细胞影像与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冯雪婷, 张晨光, 张敏, 岳志霞, 邢天禹, 李慎涛, 丁卫
    2014, 35(3):  324-33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13
    摘要 ( 619 )   PDF (4507KB) ( 2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HaloTag技术用于α-突触核蛋白质(α-synuclein,SNCA)在细胞内荧光成像及半定量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方法 采用重组克隆技术构建pHalo-SNCA质粒,将其转染至HEK293人胚肾细胞中,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Halo-SNCA融合蛋白质的表达;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alo-SNCA在细胞内的定位与分布;通过蛋白酶催化的解偶联反应的荧光强度测定细胞内Halo-SNCA的荧光强度进行目的蛋白质的间接定量分析。结果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Halo-SNCA真核表达质粒,能够在转染的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目的融合蛋白质,该融合蛋白质结合特定的荧光配基后,可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分析Halo-SNCA在细胞中的动态水平与分布状况。此外,经水解释放的荧光配基可用于表达融合蛋白质在细胞中较为精确的相对定量分析。结论 HaloTag技术能够用于SNCA在细胞内成像和定量分析,同时可以作为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分析的可关联检测指标。对于SNCA的生理功能以及在神经系统病变中的作用等相关研究,HaloTag具有令人瞩目的潜在应用前景。

    心理恐惧对止血带加压性疼痛刺激的预测
    许敏, 王坤, 陈昭燃
    2014, 35(3):  331-33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14
    摘要 ( 572 )   PDF (2563KB) ( 1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止血带加压性疼痛对心率(heart rate,HR)、血压(blood pressure,BP)的影响以及实验前受试者心理状况对疼痛反应的预测性。方法 受试者为15名健康年轻成年男性。实验前让受试者填写知情同意书,填写6项心理学量表,以便衡量受试者的心理状况。记录其实验前心率与血压。然后进行3次左上臂(非利手边)止血带加压,连续记录受试者疼痛程度(pain intensity,PI)和不适程度(pain distress,PD),加压速度为10 mmHg/s(1 mmHg=0.133 kPa)。同时记录各次加压前的疼痛阈值(pain threshold,PT)及每次加压刺激后的心率和血压。结果 1)受试者实验前的恐惧量表测量的结果在正常范围内,与其对应的各次加压性疼痛的疼痛阈值变化之间呈负相关(r1=-0.58,P=0.02)。2)疼痛刺激时,心率会随之增加(P<0.03)。3)受试者经每次止血带加压性疼痛刺激,疼痛程度和不适程度都会逐渐升高。结论 1)恐惧评分可以预测止血带加压性的疼痛阈值。2)疼痛刺激能增加心率。

    以保罗样激酶1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及活性评价
    张晶, 刘伟, 陈云雨, 司书毅
    2014, 35(3):  337-34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15
    摘要 ( 588 )   PDF (2866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酵母模型进行保罗样激酶1(Polo-like kinase 1,PLK1)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并初步评估活性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 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初筛阳性化合物对不同细胞系增生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化合物对体外纯化的PLK1激酶的作用效果,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化合物对周期蛋白B1(cyclin B1)和PLK1的作用。结果 利用酵母模型初筛得到3个阳性化合物,MTT法检测显示1号和3号化合物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生而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很小,ELISA结果显示2号和3号化合物对体外纯化的PLK1几乎无抑制作用,FCM检测显示1号化合物处理组G2/M期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Western blotting表明1号化合物不影响PLK1的蛋白表达,能导致cyclin B1的表达增加。结论 1号化合物通过抑制PLK1激酶的活性发挥抗肿瘤作用而不影响PLK1的蛋白表达,有望成为靶向PLK1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的抑制
    赵春松, 邹海强, 闫晓明, 关云谦, 陈凌, 王佳茵, 张愚
    2014, 35(3):  344-35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16
    摘要 ( 603 )   PDF (6290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对男性健康青年人(25~35岁)、健康中年人(50~60岁)、以及中年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增生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引发UC-MSC发挥抑制作用所需要的细胞因子。方法 用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作用后的UC-MSC和PBMC共培养,观察PBMC增生受抑制的情况。结果 不仅健康青年人的PBMC增生被UC-MSC抑制,健康中年人和中年PD患者的淋巴细胞也受到抑制,PD患者PBMC受抑制程度比青年人小,但和同年龄组健康中年人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UC-MSC必须经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IL-1β中的一种与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联合刺激后才可以发挥抑制作用,“IFN-γ+IL-1α”和“IFN-γ+IL-1β”组合刺激UC-MSC后对PBMC的抑制作用相比“IFN-γ+TNFα”更强。结论 UC-MSC对PBMC的抑制作用不是自发的,而需要炎性反应因子的刺激,这就提示经过体外炎性反应因子处理的UC-MSC可能更适合移植后抗炎性反应治疗的需要;UC-MSC可以体外抑制PD患者PBMC增生,至少对于中年患者,帕金森病并没有影响PBMC增生对UC-MSC抑制作用的反应性,这就为临床实验治疗PD提供了一项理论依据。

    临床研究
    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末节断指疗效观察
    江起庭, 杨丽娜, 高志强, 王钰, 江志伟
    2014, 35(3):  353-35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17
    摘要 ( 775 )   PDF (2657KB) ( 3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与传统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比较,探讨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末节断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将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4例(34指)末节断指患者纳入研究,均为正常指动脉多次吻合失败后行静脉动脉化。将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0例采用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试验组),用近端指动脉与远端指侧方静脉吻合;14例采用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对照组),用近端指动脉与远端指腹静脉吻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病程、损伤指别、末节分型、动脉吻合失败次数及骨折、神经损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术后试验组再植指均成活,成活率100%(20/20);对照组4例再植指坏死,成活率为71.4%(10/14);两组再植指成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27例获随访,其中试验组18例,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0.2个月;对照组9例,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9.6个月。试验组再植指均外形佳,指甲生长近平整;对照组再植指均出现轻度萎缩,指甲生长均不平整。术后6个月试验组再植指指甲长度、远端指间关节(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DIPJ)活动度及手指感觉、两点辨别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指各关节活动度参照总主动活动度评价标准:试验组获优12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4.4%;对照组获优5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77.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0)。结论 指侧方静脉动脉化有效克服了指腹静脉动脉化的解剖局限性,能提高再植指成活率,促进指甲生长及感觉恢复,增强DIPJ活动度,为正常供血多次失败后的末节断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

    脂肪摄入量对北京市房山区张坊村中老年人高血糖症发生率的影响
    洪忠新, 王佳
    2014, 35(3):  358-36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18
    摘要 ( 603 )   PDF (1004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脂肪摄入量对北京市房山区张坊村中老年人高血糖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取134例中老年村民,按照24 h膳食回顾法调查村民营养摄入情况,计算营养素摄入量及平均每天混合膳食血糖生成指数和血糖负荷。进行人体测量指标测定,包括体质量指数、体脂含量、腰臀比、三头肌皮褶厚度等。应用罗氏血糖仪对既往无糖尿病者进行即刻血糖测定,注明测定血糖时间,如空腹血糖、餐后1 h血糖、餐后2 h血糖,将空腹血糖高于6.1 mmol/L或餐后1 h血糖高于11.1 mmol/L或餐后2 h血糖高于7.8 mmol/L者,以及既往有糖尿病者,视为高血糖症,其余视为血糖正常,并进行吸烟、饮酒、睡眠情况、活动情况等生活习惯调查。按照脂肪摄入量的中位数,即每日脂肪摄入量为33.8 g作为分界,每日脂肪摄入量大于或等于33.8 g者为相对高脂肪摄入(relatively high fat,RHF)组,小于33.8 g者为相对低脂肪摄入(relatively low fat,RLF)组。对两组人群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北京市房山区张坊村中老年人高血糖症发生率较高,为47.01%(其中,新发高血糖症者为29.1%)。RHF组高血糖症发生率明显高于RLF组。进一步分析显示,RHF组蛋白质、膳食纤维、总能量摄入量及混合膳食血糖负荷明显高于RLF组,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混合膳食血糖生成指数、人体测量指标、日常生活习惯等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市房山区张坊村中老年村民高血糖症发生率较高,这与脂肪摄入量(而非碳水化合物)的增加,致使能量摄入量增加有关,与人体测量指标及日常生活习惯等无关。
    无髓牙根纵裂的诊断
    范亚贤, 李华
    2014, 35(3):  364-36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19
    摘要 ( 408 )   PDF (2554KB)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无髓牙(即经过根管治疗的牙)根纵裂的临床特点和诊断依据。方法 14例患牙经影像学检查、翻瓣或拔除等方法确诊的根纵裂无髓牙,回顾性分析其病史、临床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14例确诊患牙中,磨牙6颗,前磨牙4颗,前牙4颗。14例患牙均有牙冠修复(其中10例有桩核)。14例牙周探诊均可及局限性的深牙周袋(≥7 mm),根尖片表现以牙槽骨垂直吸收为主。5例患者有锥形束CT检查,其中1例通过CT直接诊断为根纵裂。结论 无髓牙根纵裂的诊断可根据病史、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预后
    罗雪芬, 赵亦军, 陈振东
    2014, 35(3):  368-37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20
    摘要 ( 490 )   PDF (2990KB) ( 3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adrenocortical oncocytic neoplasm,AOA)的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0例患者影像学表现:CT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肿块,MRI表现为稍长T1、T2信号;增强后CT及MRI表现为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性强化。10例患者术后随访,9例未见复发及转移,1例术后半年肿瘤复发,随后转移。结论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没有显著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术前影像学很难做出定性诊断,易误诊为嗜铬细胞瘤等其他肿瘤,对于较大的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应考虑到嗜酸细胞肿瘤的可能性;基于肾上腺嗜酸细胞肿瘤部分尚有交界性和恶性,因此仍需术后密切随访。

    病例报道
    胰腺全切术后继发糖尿病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赵向府, 庄晓明, 李然, 穆珺, 孟岩, 陈敏
    2014, 35(3):  373-37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21
    摘要 ( 396 )   PDF (924KB) ( 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使用VIABAHN支架于开窗型腹主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报道
    李彭, 郭曦, 黄小勇, 李铁铮, 刘光锐, 薛玉国, 蒲俊舟, 黄连军
    2014, 35(3):  376-37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22
    摘要 ( 479 )   PDF (2399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述
    卵巢早衰的颗粒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叶娜, 董晓英, 李冬华
    2014, 35(3):  379-38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3.023
    摘要 ( 1524 )   PDF (994KB) ( 3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卵巢早衰发病率日益增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对其病因的研究很多,目前认为,造成这种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基因缺陷、激素及其受体缺陷、代谢紊乱以及自身免疫失常。此外,一些人为的机械性损伤,也可以诱发卵巢早衰,但其确切机制仍未可知。众多研究显示无论是何原因引起卵巢早衰,都伴有颗粒细胞的凋亡,这也说明了颗粒细胞的凋亡与卵巢早衰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本文就当前关于卵巢早衰中颗粒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提出卵巢早衰的细胞凋亡机制,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名师
    医者父母心——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澍田教授
    郭水龙, 朱圣韬
    2014, 35(3):  384-386. 
    摘要 ( 363 )   PDF (1337KB) ( 2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