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6-21
    更年期妇科内分泌与生育力保护
    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在生育力保护中的应用进展
    程姣姣, 阮祥燕, 杜娟, 谷牧青
    2022, 43(3):  329-33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01
    摘要 ( 86 )   PDF (1105KB) ( 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卵巢组织冻存与移植技术已常规用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风险高的女童和年轻女性患者进行生育力保护,冻存的卵巢皮质复苏后自体移植可恢复生育力和内分泌功能,但卵巢转移风险高的患者卵巢组织移植再引入恶性细胞的风险高。冷冻的卵巢皮质中主要含有原始卵泡,但也可以在卵巢组织处理过程中从小窦卵泡中获取未成熟卵母细胞,已有活产通过卵巢组织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ed ovarian tissue oocytes, OTO-IVM)技术诞生,双相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 IVM)即获能(capacitation, CAPA)-IVM系统显著优化了卵母细胞IVM系统。在移植风险高的情况下,通过从生长卵泡中获取卵母细胞进行IVM,可以安全地恢复生育力,这将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生育力保护患者的潜力。但OTO-IVM的证据仍有限,需证实其重复性,随访OTO-IVM儿童。本文主要综述人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在生育力保护中的应用进展。
    卵巢癌SOX4介导TGF-β1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对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刘群, 李丽娜, 刘健, 苗劲蔚
    2022, 43(3):  336-34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02
    摘要 ( 320 )   PDF (6324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SOX4(SRY-related HMG-box4)在卵巢癌中的表达、调控及其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卵巢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能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TCGA、GEO等数据库中卵巢癌样本表达谱数据进行分析,探讨SOX4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EMT相关标志物的相关性。利用shRNA技术敲降卵巢癌SKOV3细胞系中SOX4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技术检测SOX4敲降对上皮标志物ZO1及间质标志物Vimentin和Slug表达的影响;利用Transwell技术检测SOX4敲降对卵巢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使用TGF-β1(10 ng/mL)处理SKOV3细胞72 h,然后通过 Western blotting 和qRT-PCR技术,检测TGF-β1对SOX4表达的调控情况,以及SOX4敲除对TGF-β1诱导EMT能力的影响。结果 SOX4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显著上调,并与EMT间质标志物呈显著正相关;敲除SOX4可显著下调卵巢癌SKOV3细胞的EMT水平及其侵袭转移能力;TGF-β1可显著上调卵巢癌SKOV3细胞中SOX4的表达水平,而SOX4敲除可显著抑制TGF-β1诱导卵巢癌EMT的能力。结论 SOX4在卵巢癌中表达上调,通过激活EMT促进其侵袭转移能力;并且,作为TGF-β1下游靶蛋白,SOX4介导了TGF-β1对卵巢癌EMT的诱导过程。因此,SOX4是一个干预卵巢癌转移的重要靶点。
    良、恶性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
    田明, 孔秋, 候晓晓, 苗劲蔚
    2022, 43(3):  343-34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03
    摘要 ( 189 )   PDF (4410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良、恶性卵巢甲状腺肿(struma ovarii,SO)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及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良性SO、13例恶性SO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等一般资料,进行超声检查及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良、恶性SO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进行肿物大体及石蜡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镜下病理分析明确诊断,对于恶性患者根据手术病理进行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并依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指南补充治疗。结果 绝大多数SO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发生于单侧卵巢。超声表现不特异,常为形态规则的多房囊实性肿物。13例恶性SO病理均为Ⅰ期卵巢甲状腺肿类癌。15例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的患者中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 TTF-1)、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均为阳性,Ki67表达水平低。良性SO中仅16例(20%)患者出现了肿瘤标志物的升高,恶性SO中3例(23.08%)患者出现了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水平的轻度升高。腹腔镜是良性SO手术的主要入路,41例(51.25%)患者行卵巢囊肿剥除术。经腹是恶性SO手术的主要入路,仅5例(38.46%)患者进行了卵巢肿瘤分期术,4例术后补充化学药物治疗。结论 SO发病率低,临床表现、超声、血清肿瘤标志物无特异性,如合并腹水时极易与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相混淆。SO剖面典型表现为多房囊实性,可见胶冻样组织物及陈旧出血灶,质地不糟脆。手术切除是主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乳腺癌中PGRMC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赵越, 阮祥燕, 程姣姣, 谷牧青, 许新, 王月姣
    2022, 43(3):  350-35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04
    摘要 ( 71 )   PDF (7728KB) ( 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 (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 PGRMC1)与乳腺癌恶性增殖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本院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0例,年龄中位数为47岁,乳腺良性疾病患者60例,年龄中位数为45岁。患者均为女性,所有组织均在术前经空心针活检或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后取病理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判断乳腺癌组织病理分级,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乳腺良性疾病组织及乳腺良性疾病周围1 cm正常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细胞增殖核抗原(nuclear-associated antigen, Ki-67)及PGRMC1的表达水平,分析PGRMC1与相关病理因素及与其他免疫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PGRMC1的阳性表达率为63.33%(57/90),乳腺良性疾病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8.33%(17/60),正常对照组织中PGRMC1阳性表达率仅为6.67%(4/60)。肿瘤直径大、有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高的乳腺癌患者,PGRMC1阳性表达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的月经情况无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PGRMC1表达与ER、Ki-67、PR、Her-2的表达均有关系(P<0.05),其中与ER的关系最为密切(r=0.461),其次是Ki-67(r=0.330),而与PR、Her-2表达的关系较弱(分别为r=0.132,r=0.103)。乳腺良性疾病组织中PGRMC1表达与Ki-67及Her-2表达有关(P<0.05),其中与Ki-67(r=0.569)表达相关程度大于Her-2(r=0.228)表达。结论 PGRMC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相关,可能在与激素相关肿瘤的恶性增殖及预后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发现乳腺癌组织中PGRMC1与ER表达密切相关,这也进一步提示高表达PGRMC1促乳腺癌细胞增殖可能与调控ER信号通路相关。
    女性性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
    鞠蕊, 阮祥燕, 代荫梅, 白勇涛, 杨瑜, 许新, 程姣姣, 杨幸子, 施琰红, 孙艳华, 李瑞玲
    2022, 43(3):  357-36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05
    摘要 ( 285 )   PDF (1108KB)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女性性功能障碍(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FSD)的影响因素,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及两家医联体医疗机构就诊的女性902例。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生物学、临床特征和躯体测量指标。根据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 FSFI)量表评估FSD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有FSD 和 无FSD。根据“生殖衰老研讨会分期+10”将研究对象分期、改良Kupperman评分表(Modified Kupperman Index, KMI)评估更年期症状、心理健康问卷-9量表评价抑郁状态、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t Questionnaire, ICIQ)量表评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ore, OABSS)量表评估膀胱过度活动症。FSD的影响因素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MI评分(OR=1.061,95%CI:1.039~1.083)、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OR=1.008,95%CI:1.002~1.014)、高中以下学历(OR=1.446,95%CI:1.019~2.052)、抑郁(OR=1.814,95%CI:1.156~2.845)、绝经后早期(OR=1.717,95%CI:1.106~2.667)、绝经后晚期(OR=1.905,95%CI:1.008~3.602)、婚姻关系一般(OR=2.422,95%CI:1.711~3.429)和婚姻关系不满意(OR=1.945,95%CI:1.018~3.717)是FSD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绝经后早期应用芬吗通治疗是FSD的重要保护因素(OR=0.229,95%CI:0.059~0.889,P<0.05)。结论 FSD受心理、生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卵巢衰竭是FSD的重要危险因素,绝经后女性早期应用绝经激素治疗是FSD的保护因素。
    定坤丹治疗子宫内膜薄型不孕的临床效果
    金凤羽, 阮祥燕, 秦爽, 许新, 杨瑜, 谷牧青, 李妍秋, 杜娟, 程姣姣, 尹晓丹
    2022, 43(3):  364-36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06
    摘要 ( 628 )   PDF (3292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定坤丹治疗子宫内膜薄型不孕的临床效果,为优化子宫内膜薄型不孕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87例子宫内膜薄型不孕患者,在保证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上,利用计算机软件产生的随机数,按照1∶1的比例分为对照组(93例)和观察组(94例)。对照组给予雌二醇+地屈孕酮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定坤丹。比较治疗3个周期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孕激素浓度及临床妊娠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排卵期平均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黄体期孕激素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累计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定坤丹可以明显改善子宫内膜薄型不孕患者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提高黄体功能,改善妊娠结局。
    中国女性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绝经症状的关系
    许新, 阮祥燕, 鞠蕊, 杨瑜, 程姣姣, 王志坤, Alfred O. Mueck
    2022, 43(3):  369-37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07
    摘要 ( 211 )   PDF (1041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中国女性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各种典型绝经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 MoCA)评估150名志愿者的认知功能,将其中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61例患者作为病例组(MCI组),认知功能正常的8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Non-MCI组)。收集临床、社会人口学和人体测量学数据,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表(Modified Kupperman Index, KMI)评估绝经症状。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间年龄(P=0.001)、教育水平(P=0.001)、KMI评分(P <0.001)、失眠(P=0.033)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于年龄不超过55岁的患者,失眠(P=0.032)、头痛(P=0.021)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教育水平(P=0.004)是MCI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各种更年期症状与MCI之间明确关联,这可能为预防痴呆症提供了新的方向。
    134例生长受限胎儿产前诊断结果分析
    侯磊, 王小新, 刘丽恒, 张为远, 王欣
    2022, 43(3):  375-37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08
    摘要 ( 223 )   PDF (1062KB) ( 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生长受限胎儿产前诊断结果,明确其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及类型。方法 134例生长受限胎儿,通过羊膜腔穿刺、脐静脉穿刺或分娩后留取胎儿组织的方法,应用羊水细胞核型分析及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对胎儿染色体核型及基因拷贝数变异进行分析。结果 134例生长受限胎儿中,染色体异常13例,异常检出率9.7%,其中病理性基因拷贝数异常9例,高于核型异常检出;孤立性生长受限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发病率(3/41,7.3%),与综合征性生长受限的染色体异常发病率(10/93,10.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结论 胎儿生长受限病因复杂,染色体异常是其常见病因之一。对于生长受限胎儿的产前诊断,除了常规的核型以外,还需要重视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检测。
    三维超声对宫腔粘连的诊断价值及基于冠状面成像评分系统的初探
    黄睿, 黄晓武, 吕晓丹, 李斯静, 赵玉婷, 夏恩兰, 李天照
    2022, 43(3):  380-38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09
    摘要 ( 221 )   PDF (7123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三维超声对宫腔粘连诊断的准确性,初步建立三维超声对宫腔粘连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因“月经量减少或闭经”就诊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经阴道三维超声(three-dimensional transvaginal ultrasound,TVS-3D)及宫腔镜检查,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共计纳入112例,以宫腔镜检查为金标准,通过灵敏度、特异度,分析判断TVS-3D对宫腔粘连的诊断价值;通过计算Kappa值评价三维超声与宫腔镜检查判断粘连部位的一致性;以宫腔镜下欧洲妇科内镜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Gynecological Endoscopy, ESGE)评级标准判断宫腔粘连严重程度,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得出TVS-3D对宫腔粘连严重程度评分的最佳界值。结果 TVS-3D诊断宫腔粘连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6%、65.0%,Kappa=0.405,表明TVS-3D具有一定诊断宫腔粘连的效能,但效果一般。TVS-3D对两侧壁及宫腔中央部判断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分别为0.771~0.894与0.500~0.610。对重度粘连诊断的最佳界值为9.5分,诊断的灵敏度为81.1%,特异度为94.9%,表明三维超声诊断重度宫腔粘连具有较高的真实性。结论 TVS-3D对宫腔粘连具有一定诊断作用,尤其对两侧壁及宫腔中央部粘连的诊断结果与宫腔镜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基于三维超声宫腔冠状面成像的评分系统判断宫腔重度粘连的真实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
    基于皮质分析睡眠剥夺后针刺神门穴对大脑局部一致性的影响
    冯思同, 贾竑晓, 郑思思, 姚昊, 冯正田, 刘鑫子, 蔡永丽, 宁艳哲
    2022, 43(3):  387-39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10
    摘要 ( 130 )   PDF (2123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皮质分析方法探究针刺神门穴对24 h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SD)后大脑神经活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的影响。方法 对30名健康受试者进行24 h SD,随后进行针刺双侧神门穴,应用3.0T 磁共振分别在24 h SD前后以及针刺神门穴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基于皮质分析方法采用DPABISurf软件计算每个被试24 h SD前后和针刺后脑区的ReHo值。结果 与SD前相比,24 h SD后左侧第二视皮质、左侧中央前回和左侧颞横回等脑区的ReHo值显著增高;双侧后扣带回、双侧角回和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等脑区的ReHo值显著降低。与SD后相比,针刺神门穴后仅引起了左侧大脑半球多个脑区ReHo值的异常改变,包括后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和角回ReHo值显著降低,而颞中回ReHo值显著增高。而与SD前相比,针刺后各个脑区的ReHo值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针刺神门穴改善SD后脑功能损害的中枢效应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相应脑区的神经活动,从而降低个体觉醒、改善情绪和认知功能。
    肾虚型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与注意网络功能障碍的关系
    董麟瑞, 晏斌, 冯思同, 宁艳哲, 冯正田, 贾竑晓
    2022, 43(3):  393-39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11
    摘要 ( 158 )   PDF (1050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探究肾虚型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与注意网络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门诊26例肾虚型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为病例组。同时按照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组间匹配的原则,选择24例男性健康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注意网络测试。结果 与健康受试者相比,肾虚型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平均反应时间和执行控制网络效率值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警觉网络效率值、定向网络效率值和平均正确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执行控制网络效率值与肾阳虚积分呈正相关性(r=0.408,P=0.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执行控制网络效率值与肾虚型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有关(P<0.05)。结论 肾虚型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执行控制功能异常改变,这可能与注意控制功能相关脑区神经活动的改变有关,为中医从肾论治肾虚型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基于层次聚类与复杂症状网络的广泛性焦虑障碍之上热下寒证的症状关系
    冯正田, 郑思思, 李雪, 朱虹, 尹冬青, 宁艳哲, 贾竑晓
    2022, 43(3):  398-40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12
    摘要 ( 127 )   PDF (5299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全面系统地探究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之上热下寒证的症状特点。方法 使用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调查表评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收治的168例GAD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与西医精神症状信息。专家判定其中100例为上热下寒证患者,68例为非上热下寒证患者。通过频数分析研究上热下寒证的常见寒、热症状分布特点。通过层次聚类分析GAD之上热下寒证的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再通过提取GAD之上热下寒证的核心症状,进行核心症状间的复杂症状网络分析,探究上热与下寒症状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联合聚类分析与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探寻GAD之上热下寒证的核心病机。结果 GAD上热下寒证的患者较非上热下寒证的患者病程更长,焦虑程度显著较高,常见症状(频率>30%)更多。GAD上热下寒证常见(频率>30%)的寒、热症状有:口舌干燥、舌苔白、两目干痒、下肢不温、面部洪热潮热、口苦、口渴欲饮、小腹畏寒、腰凉、盗汗、头热汗出、脉滑、手热足冷、足胫寒冷、面部多汗。GAD上热下寒证的病位证素为:心、胃、肾、督脉、脾、胆;病性证素为:火热、寒凝、气滞、气虚、阳虚。精神焦虑在核心症状的复杂症状网络中的作用最大。结论 精神症状在GAD上热下寒证的症状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潜在的核心病机可能是“君火失明,相火离位”,其治疗则为清热安神,辅以温阳。
    基于机器学习的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鉴别的脉图参数分类模型
    刘鑫子, 李自艳, 郑思思, 朱虹, 尹冬青, 贾竑晓
    2022, 43(3):  407-41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13
    摘要 ( 89 )   PDF (4545KB) ( 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研究针对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脉图参数的特征差异。方法 采用道生中医四诊仪DS01-A信息采集系统,对31名单相抑郁患者与57名双相抑郁患者分别采集脉图信息,应用SPSS 26进行脉图参数比较,应用R 4.0.5 建立向量机算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与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RF)模型,评估模型性能并获得模型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脉图参数在脉力、脉率、AD、T1/T4、H1、H3/H1、(H3-H1)/H1共7个变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VM模型与RF的鉴别模型都具有较好的鉴别准确率和稳定性。SVM模型鉴别准确率为80.56%,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AUC )值为83.04%;RF模型鉴别准确率为80.56%,AUC值为84.62%。模型特征重要性前5位分别为H4、H2、AD、AGE、(T4-T1)/T与H3、H4、AD、AGE、H2。结论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在脉图参数上具有明显差异特征,可辅助临床医生进行单双相抑郁鉴别。
    2010年和2019年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未治疗持续时间的因素分析
    刘珊珊, 房萌, 朱虹, 尹冬青, 赵燕, 赵爽, 贾竑晓
    2022, 43(3):  415-42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14
    摘要 ( 100 )   PDF (1065KB) ( 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2010年和2019年因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BD未治疗持续时间(duration of untreated BD,DUB)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0年302例,2019年328例的BD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采集并分析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根据DUB的时长分为较短DUB组(short-DUB,S-DUB)和较长DUB组(long-DUB,L-DUB),探索不同年代L-DUB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2010年相比,2019年BD住院患者的整体受教育程度、来自于其他省份的患者比例、伴自杀观念/行为的患者比例及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均较高(P<0.05),而住院时间、DUB明显缩短、总的住院次数增多,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中,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婚(OR=2.698)、病程长(OR=1.467)、首发抑郁症状(OR=0.296)、住院次数少(OR=0.635)、躁狂次数少(OR=0.476)是L-DUB的影响因素。在2019年,病程长(OR=1.191)、首发抑郁症状(OR=0.367)、首次躁狂时年龄偏小(OR=0.916)、首次确诊BD时年龄偏大(OR=1.125)是L-DUB的影响因素。结论 随着年代发展,BD住院患者的DUB明显缩短。首发抑郁症状、病程长是不同年份L-DUB的相同影响因素。重视DUB及相关因素,提高对BD的甄别和早期正确诊断,是缩短DUB的关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础研究到临床诊治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利用多种动物ACE2作为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
    邱雅若, 李星霖, 陈丹瑛, 刘永梅, 宋焱君, 李国力, 宋川, 王玺, 赵学森
    2022, 43(3):  421-42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15
    摘要 ( 154 )   PDF (5644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利用不同动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Ⅱ, ACE2)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评价Omicron变异株潜在的跨宿主传播风险。方法 将不同动物来源的ACE2表达质粒转染至293T细胞,建立新型冠状病毒D614G株系、Delta株系及Omicron株系的假病毒感染系统,并进行假病毒感染实验;利用假病毒感染系统及荧光酶素报告基因检测Omicron刺突蛋白对不同动物来源的ACE2受体利用能力。结果 与D614G株相比,Omicron株利用小鼠ACE2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明显增高(t=16.09、 P<0.05),但其利用中华菊头蝠、墨西哥无尾蝠、雪貂獾、猪獾、猫、兔、穿山甲的ACE2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降低(t=17.80、P<0.05,t=8.43、P<0.05,t=18.10、P<0.05,t=10.46、P<0.05,t=22.00、P<0.05,t=10.08、P<0.05,t=4.83、P<0.05);与Delta株相比,Omicron株利用中华菊头蝠、雪貂獾、猪獾、猫的ACE2受体侵入细胞的能力降低(t=8.15、 P<0.05,t=7.91、P<0.05,t=8.59、P<0.05,t=8.43、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株的刺突蛋白可以利用多种动物的ACE2作为受体感染细胞,提示Omicron株可能存在多种跨宿主传播的风险。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PCR检测假阳性核酸污染类型的鉴别方法
    王爽, 潘阳, 徐新民, 栗雅杰, 周淳, 张悦, 王雅杰
    2022, 43(3):  427-43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16
    摘要 ( 178 )   PDF (4777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出现污染类型的内部鉴定方法。方法 通过脱氧核糖核酸酶(deoxyribonuclease, DNase)的处理、去除反转录步骤等手段观察DNA质粒型质控品、RNA假病毒型质控品以及阳性患者核酸标本的扩增反应情况变化。结果 DNase处理1∶5、1∶25、1∶125和1∶625四个稀释度的DNA质粒型阳性质控品在15 min以上均有很好的清除作用,对RNA型的作用不大,可用于验证DNA型污染;去除反转录步骤对RNA型假病毒质控品的靶基因扩增有明显的影响,而对DNA型没有作用,可用于验证RNA型污染。结论 通过结合DNase和去除反转录步骤的方法可以鉴定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实验室污染成分的类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及其在不同药物治疗中的动态变化
    刘遥, 冯颖, 任婕, 王宪波
    2022, 43(3):  433-43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17
    摘要 ( 202 )   PDF (1103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和住院期间不同药物治疗中肝功能的动态演变。方法 根据基线肝功能水平将纳入的615例新冠肺炎患者分为肝功能异常组(225例)和肝功能正常组(390例),动态监测患者肝功能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肝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法维拉韦、磷酸氯喹、抗生素和银丹解毒颗粒等不同药物对肝功能水平的影响。结果 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从发病到入院的天数、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升高的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浓度和较低的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 ALB)浓度。179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了肝功能异常,在入院第7天,抗病毒组患者的ALT和AST浓度明显低于非抗病毒组的患者(P=0.020 和P=0.033)。结论 肝功能异常患者进展为重症新冠肺炎的风险较高。入院后,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磷酸氯喹显著降低了ALT和AST浓度。本研究未发现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或银丹解毒颗粒对肝造成损害。
    基础研究
    三维微环境手性特征调控间充质干细胞线粒体功能
    何颖, 冯传良, 刘进营, 郑慧敏, 江圣杰
    2022, 43(3):  440-44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18
    摘要 ( 151 )   PDF (8375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解析手性微环境介导线粒体功能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方法 体外通过三维手性微环境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监测干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功能,在体内观察凝胶植入后早期缺损区域关键调控线粒体功能趋化CXCL2因子的表达,体外高通量组学分析相关线粒体与代谢信号通路的差异。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右旋手性基质中线粒体线粒体深红色荧光探针染色比例降低,表明右旋手性基质中的干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出现损伤。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发现在早期植入三维手性凝胶后左旋组修复区域的CXCL2明显表达上调。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发现线粒体相关基因与多个信号通路发生了明显的差异表达。差异基因分析发现右旋组中间充质干细胞出现了线粒体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左旋手性基质能上调干细胞线粒体NADH脱氢酶活性,右旋手性基质中间充质干细胞线粒体功能出现明显功能损伤。结论 生物植入材料基质手性具备调控干细胞线粒体功能能力。
    转录因子GRHL3调控GPR108基因表达及其作用机制
    倪鸣岳, 刘源立, 涂珍珍, 郭立钰, 臧丹丹, 周海胜
    2022, 43(3):  446-45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19
    摘要 ( 202 )   PDF (7458KB) ( 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转录因子果蝇头状因子(grainyhead-like, GRHL)3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108(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108,GPR108)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各种癌症组织的肿瘤细胞中,GRHL3和GPR108的表达水平以及相互关系;运用反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检测GRHL3和GPR108基因在人皮肤鳞癌细胞系(A-431)、人肝癌细胞系(Hep G2)以及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的表达;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有GPR108基因启动子和突变型GPR108基因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观察GRHL3对GPR108基因启动子的调控作用;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ChIP)分析GRHL3和GPR108启动子结合位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各种组织的肿瘤细胞中,GRHL3的表达较低,而GPR108的表达较高。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GPR108基因启动子和突变型GPR108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GRHL3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GPR108的启动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将GPR108启动子上的结合位点删除突变后,GRHL3对GPR108基因启动子的负调控作用减弱;ChIP结果显示GRHL3能与GPR108启动子结合位点结合。结论 转录因子GRHL3通过结合GPR108启动子上的保守序列5′-AACCGGTG-3′抑制GPR108表达。
    在线医疗平台中推荐热度的中介效应分析
    杨致远, 吴宇轩, 乔清瑀, 刘小丽
    2022, 43(3):  456-46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20
    摘要 ( 197 )   PDF (2141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在线问诊中推荐热度对医生职称、医院等级的中介效应。方法 通过网络爬虫获取某在线医疗平台问诊数据,采用最优尺度回归,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推荐热度的中介效应。结果 在问诊价格中,不论是否考虑医院科室,推荐热度对医生职称有部分中介效应,推荐热度的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34.2%和35.6%,对医院等级具有遮掩效应。在线问诊量中,不考虑医院科室时,推荐热度对医生职称有完全中介效应;考虑医院科室时,推荐热度有部分中介作用,贡献率为54.1%;而医院等级对问诊量的影响完全被推荐热度替代。在满意度评价中,推荐热度完全替代了医生职称。结论 医生在医疗服务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推荐热度,实现医生和患者两者的双赢。
    临床研究
    西藏自治区藏族人群幽门螺杆菌毒力菌株分型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研究
    刘春涛, 苏珈仪, 旦增卓嘎, 伊比然恨, 卓玛, 张澍田
    2022, 43(3):  463-46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21
    摘要 ( 138 )   PDF (3118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西藏自治区藏族人群中幽门螺杆菌不同毒力菌株的感染情况,以及不同毒力菌株分型与慢性胃炎、肠化生、消化性溃疡等上消化道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检测和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不同毒素分型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西藏自治区藏族人群感染的幽门螺杆菌以高毒力的Ⅰ型菌株[细胞毒相关基因A蛋白(cytotoxin associated protein A,CagA)和/或空泡毒素A(vacuolar toxin A,VacA)抗体阳性]为主,占56.8%,Ⅱ型菌株(CagA和VacA抗体均阴性)的比例为43.2%。CagA和VacA抗体阳性人群与CagA和VacA抗体阴性人群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49.7% vs 44.2%)、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17.1% vs 22.9%)、消化性溃疡(33.2% vs 32.9%)等上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年龄进行分组,40岁以上患者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患病率更高(62% vs 44%,P=0.002);而小于40岁的患者消化性溃疡的患病率更高(40% vs 25%,P<0.001)。根据职业进行分组,非农牧民消化性溃疡的患病率高于农牧民(39% vs 30%,χ2=5.342,P=0.027);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患病率在不同职业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藏自治区藏族人群感染的幽门螺杆菌以高毒力的Ⅰ型菌株为主,但不同毒力菌株感染患者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消化性溃疡等上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随着年龄增长,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患病率升高,而年轻人群及非农牧民人群消化性溃疡患病率更高。
    对长期未复诊的固定正畸患者进行线上牙周健康指导的有效性分析
    任燕, 李燕, 范晓川, 黄睿, 王熙, 王焱炜, 黄晓峰
    2022, 43(3):  469-47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22
    摘要 ( 162 )   PDF (1041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线上健康指导对使用固定矫治器但长期未复诊的口腔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疫情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使用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的1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99例为长期未复诊患者,34例为定期复诊患者,均选取6颗Ramfjord指数牙,通过检测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LI)、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和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来评估牙周健康状况。对长期未复诊患者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线上健康教育及督导。结果 复诊组31牙位的PLI小于未复诊组(1.41±0.70 vs 1.79±0.90, P=0.029),44牙位的近中PD大于未复诊组[(2.51±0.67)mm vs (2.25±0.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两组患者其余各牙位的长期SBI、PLI、近中PD、远中PD及平均P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未复诊组和定期复诊组患者各牙位近中、远中及平均PD均<3 mm,提示正确的线上健康指导能够避免增加未复诊患者罹患牙周病的风险。
    高龄与中低龄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谷强, 余孝君, 张津
    2022, 43(3):  474-47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23
    摘要 ( 194 )   PDF (1059KB) ( 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高龄与中低龄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分≤3分,根据年龄分为高龄(≥80岁)老年组113例和中低龄(60~79岁)老年组134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病因分型、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 高龄老年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房颤史、卒中后肺炎比例均高于中低龄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抗血小板、抗凝、神经功能进展、实验室检查结果、OCSP分型、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房颤史、卒中后肺炎均是高龄老年患者与中低年龄老年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高龄老年组患者预后不良率及病死率均高于中低年龄老年组患者(P<0.05)。结论 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房颤史、卒中后肺炎比例较高,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临床预后更差。
    不同轨迹螺钉组合固定能否加速椎间融合:临床前瞻性初步研究
    张天擎, 李越, 关立, 海涌, 张丛笑, 刘玉增
    2022, 43(3):  480-48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24
    摘要 ( 148 )   PDF (4336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将螺钉轨迹组合与传统椎弓根螺钉、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比较,以确定不同轨迹螺钉组合对于椎间应力和融合率的作用。方法 根据螺钉轨迹不同组合分为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和新轨迹组合螺钉两组进行术中和术后的资料收集。结果 术后随访中新组合的矫正程度显著超过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而在术后随访症状评分、螺钉松动、螺钉突破皮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融合率方面,新组合的术后椎间融合评分达到2分的比率比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增加了14%。在腰椎前凸矫正方面,新轨迹螺钉组合显著大于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结论 新轨迹螺钉组合螺钉内固定融合率较传统皮质骨轨迹螺钉更高,并能提供更大的腰椎前凸矫正,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前景。
    子宫动脉栓塞后宫腔粘连的生殖结局分析
    周巧云, 黄晓武, 夏恩兰, 赵玉婷, 黄睿
    2022, 43(3):  490-49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25
    摘要 ( 98 )   PDF (1044KB) ( 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既往有子宫动脉栓塞史的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的生殖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因宫腔粘连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的患者129例,所有患者均有子宫动脉栓塞史。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前和术后的宫腔粘连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 AFS)评分、月经改善情况及生殖结局。结果 124例患者获得完整资料及随访。与术前相比,术后2个月宫腔粘连的AFS评分显著降低[10(8,10)分 vs 4(4,6)分,P<0.05],50%(62/124)的患者月经量有改善。124例患者术后妊娠29例(23.4%),活产22例(17.7%),足月产13例(44.8%),早产9例(31.0%),自然流产6例(20.7%),妊娠中1例(3.4%)。22例存在活产的患者中,20例(90.9%)发生了产科并发症,包括胎盘异常16例(72.7%),产后出血12例(54.5%)。因产后出血输血5例(22.7%),再次子宫动脉栓塞3例(13.6%),剖宫产同时子宫切除术1例(4.5%)。结论 既往有子宫动脉栓塞史的宫腔粘连患者,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仅约1/6的患者获得活产,其中大多数会发生严重的产科并发症。
    技术方法
    荧光示踪及斜向组织切片展示小鼠内侧缰核-脚间核神经环路投射
    马梦欣, 常欣, 李燊, 吴燕, 吴海涛, 刘磊
    2022, 43(3):  495-50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2.03.026
    摘要 ( 71 )   PDF (9041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