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2-21
    目次
    2014年2月 第35卷 第1期目 次
    2014, 35(1):  0-0. 
    摘要 ( 436 )   PDF (869KB) ( 1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奖项介绍
    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诊治应用研究——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贾建平
    2014, 35(1):  1-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01
    摘要 ( 837 )   PDF (1014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是我国卫生领域重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本项目在国家和省部级40余项基金资助下,对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国内最系统完整的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信息和生物标本库;明确了中国人群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相关的遗传致病/易感基因和重要蛋白功能并在国际首次报道了中国人家族性AD早老素1基因新突变;发现和明确了AD早期诊断的生物学和影像学标志物;主持制定了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研发了抗AD新药,构建了药物研发技术平台。本项目提高了我国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诊治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王怀洲, 王宁利
    2014, 35(1):  6-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02
    摘要 ( 766 )   PDF (996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我国最常见不可逆致盲眼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闭青)的高患病率和高致盲率的问题,项目组从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及治疗技术入手,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闭青患者的房角解剖结构,发现了我国闭青的发病机制,建立了新的机制分类;对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的闭青患者和正常人群进行了分子遗传学研究,首次发现与闭青发生相关的4个相关基因;研发了闭青筛查的关键设备和筛查技术;揭示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损伤的新分子机制,创立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干预流程;首先提出闭青循序性治疗模式,改良了手术技术,构建适合中国人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处理流程,提高了治疗效果。由此,全面提升了闭青的科学认知水平和临床诊治水平,本项目完成了我国闭青防治技术从技术跟踪到技术引领的跨越。

    疼痛治疗专题
    全脊髓毁损术治疗截瘫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赖光辉, 李玄英, 倪家骧
    2014, 35(1):  10-1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03
    摘要 ( 822 )   PDF (965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全脊髓毁损术对治疗脊髓损伤截瘫后顽固性神经痛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痛患者经过磁共振检查和体格检查确定损伤平面,在其上1~2个节段,应用CT引导定位经椎板穿刺至脊髓进行持续射频热凝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毁损成功,除1例在治疗后3年疼痛复发进行二次脊髓毁损治疗后疼痛消失外,其余患者均无疼痛发生,其有效率为92.9%。结论 全脊髓毁损对于治疗脊髓损伤截瘫后神经痛可做到安全,有效和准确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C-型臂引导下阻滞复位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对照研究
    何明伟, 曾庆文, 刘景, 刘长信, 倪家骧
    2014, 35(1):  13-1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04
    摘要 ( 703 )   PDF (990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型臂引导下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分为2组(A组31例,B组29例),A组接受C-型臂引导下颈2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组接受C-型臂引导下颈2椎旁阻滞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为:A组6.8±2.5、2.3±1.0、2.4±1.0和3.0±1.3;B组6.5±2.3、2.0±1.2、3.2±1.5和4.6±2.0。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A组100%、93.5%、87.1%;B组96.5%、82.8%、68.9%,治疗后1、3个月组间比较,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的平均VAS,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无明显合并症发生。结论 C-型臂引导下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颈椎旁阻滞,但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补白
    疼痛治疗专题
    CT引导下脊髓射频热凝术治疗脊髓损伤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王琦, 倪家骧
    2014, 35(1):  18-2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05
    摘要 ( 728 )   PDF (1021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脊髓射频热凝术(spinal cord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SCRT)治疗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SCR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方法 根据预设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入组43例完全性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并进行CT引导下SCRT。手术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其加权值(VAS weighted value,VAS-WV),以及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implified 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价镇痛疗效,术后3、6、12、24和36个月分别进行VAS和合并症随访。结果 术后VAS、疼痛分级指数总分(PRI-T)、疼痛强度(PPI)显著降低;VAS-WV显示术后疼痛缓解率为97.7%;术后3、6、12、24和36个月随访期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7.7%、97.5%、94.3%、92.9%和90.5%;合并症包括硬膜刺破后头痛(18.6%)和腹痛(11.6%),均于术后7日内完全缓解;术后36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远期合并症。结论 CT引导下SCRT是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手术方法。

    规律间断硬膜外注药方式复合不同穿刺点在分娩镇痛中抑制爆发痛的临床观察
    何亮亮, 倪家骧, 李玄英, 李秀华, 郑淑月, 李娜, 李芳
    2014, 35(1):  23-2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06
    摘要 ( 692 )   PDF (1802KB) ( 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硬膜外规律间断注药方式复合不同穿刺点在分娩镇痛中对爆发痛抑制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ASA Ⅰ~Ⅱ级、单胎、足月、有分娩镇痛要求的初产妇,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n=30):L2-3组(A组)、L3-4组(B组)和L4-5组(C组),分别在分娩镇痛前选择L2-3、L3-4、L4-5行硬膜外穿刺并向头端置管3~4cm。成功置管后,顺序注射试验剂量5 mL+负荷剂量10 mL,连接镇痛泵。3组镇痛泵参数设定相同:(冲击剂量8 mL+锁定时间15 min+背景剂量0)+冲击剂量8 mL/h,规律间断注射时间自注射试验剂量1 h后开始。镇痛期间持续监测产妇血压(blood pressure,BP)、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血氧饱和度(SpO2)、胎儿心率(fetal heart rate,FHR),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改良Bromage评分、麻醉药物用量、最高阻滞平面、爆发痛、产程、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量、产后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与镇痛前相比,3组产妇在实施分娩镇痛后VAS均明显降低(P<0.05),但3组间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期间,C组与A组、B组相比,最高阻滞平面明显降低(P<0.05),但3组爆发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2-3、L3-4、L4-5分别复合规律间断硬膜外药物注射方式,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均可有效抑制爆发痛,可选择解剖结构定位清楚且穿刺较易的椎间隙行硬膜外分娩镇痛。

    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在老年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姜华, 郭玉娜
    2014, 35(1):  28-3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07
    摘要 ( 888 )   PDF (971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156例自愿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复合表面麻醉组(LP组,n=78),胃镜检查前患者含服2%盐酸利多卡因胶浆10 mL,表面麻醉后缓慢静脉注射小剂量丙泊酚(0.8~1.5 mg/kg),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再进行胃镜检查;单纯丙泊酚麻醉组(P组,n=78),静脉缓慢注射丙泊酚(1~1.8 mg/kg),待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进行胃镜检查。记录胃镜检查前、检查中和检查后的血氧饱和度(oxyhemoglobin saturation,SpO2)、血压(blood pressure,BP)、心率(heart rate,HR)的变化,记录检查中呛咳反应和体动的发生率,以及检查后询问患者是否愿意接受再次检查(复检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及治疗,未出现明显恶心呕吐、体动等症状,无呼吸抑制发生。2组患者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的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组患者检查中出现呛咳反应和咽部不适明显少于P组(P<0.05);LP组愿意接受再次胃镜检查的患者数,明显高于P组(P<0.05);LP组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 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安全、舒适,是一种较为可行的麻醉方法。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岳剑宁, 武百山, 王琦, 郭玉娜, 刘京杰, 何明伟, 李玄英, 倪家骧
    2014, 35(1):  32-3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08
    摘要 ( 1031 )   PDF (967KB) ( 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定位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择76例需行SGB治疗且无禁忌证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超声组(n=38)应用超声引导定位SGB,常规组(n=38)应用传统SGB治疗。观察手术总操作时间,霍纳征发生率,操作中患者是否出现明显不适,多次阻滞后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喉返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局部麻药醉中毒等不良反应。结果 超声组SGB阻滞霍纳征出现率(98.5%),高于常规组(81.1%);超声组穿刺中出现明显不适发生率(1.2%),远低于常规组(23.5%)。超声组多次阻滞后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2.7%),明显低于常规组(18.3%)。喉返神经阻滞(0.6%),臂丛神经阻滞(0.9%),局部麻醉药中毒(0.3%)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传统穿刺组(分别为5.6%、7.7%、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下SGB比传统盲探穿刺法操作更安全,成功率更高,有较多优势,值得临床选用。

    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李艳, 倪家骧
    2014, 35(1):  35-4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09
    摘要 ( 699 )   PDF (979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社会与医学的发展,疼痛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治疗疼痛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射频治疗技术已广泛被应用于头痛治疗。自1983年Sjaastad学者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概念后,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按摩理疗、神经阻滞,以及微创介入治疗,尤其是射频治疗。本文就近年有关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国内外文献,对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原理、临床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系统综述。

    交感神经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唐元章, 卞晶晶, 倪家骧
    2014, 35(1):  41-4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10
    摘要 ( 884 )   PDF (965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椎间盘病变是引起临床疼痛症状的常见原因。近年来,交感神经在退变腰椎间盘的分布逐步被阐明,腰椎间盘病变累及交感神经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椎间盘退变,髓核外漏会导致神经张入腰椎间盘内及神经炎性反应的发生,这种变化也构成了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基础。本文就交感神经在退变腰椎间盘的分布及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内分泌与糖尿病专题
    血管紧张素1-7降低脂肪细胞氧化应激增加脂联素表达
    刘畅, 曹曦, 杨芳远, 张雪莲, 袁明霞, 杨金奎
    2014, 35(1):  45-5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11
    摘要 ( 773 )   PDF (1120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1-7)[Ang-(1-7)]/Mas轴对于高糖培养脂肪细胞氧化应激及脂联素表达的作用。方法用前脂肪细胞株3T3L1诱导分化成成熟细胞,分别在培养基中加入外源性的Ang-(1-7) 10-9mol/L,Mas受体抑制剂A779 10-6mol/L,同时加入Ang-(1-7)及A779。分别用DHE荧光探针通过流式细胞术及用NBT染色法检测脂肪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脂联素及炎性反应因子的表达。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脂肪细胞2 h后分别加入葡萄糖氧化酶(GO)50 mU/mL、100 mU/mL作用12 h建立氧化应激模型,研究Ang-(1-7)对于脂肪细胞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对脂联素表达的影响。结果 1Ang-(1-7)通过Mas受体降低脂肪细胞活性氧的产生。Mas受体抑制剂A779可逆转此作用。2构建氧化应激模型,脂肪细胞中的脂联素表达水平随着葡萄糖氧化酶浓度的增高而减少。3加入Ang-(1-7)可以逆转氧化应激导致的脂联素表达降低,抑制剂A779可以对抗Ang-(1-7)的这一作用。4Ang-(1-7)对于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水平没有影响。结论 Ang-(1-7)/Mas轴可以减少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水平。Ang-(1-7)/Mas轴对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可以增加抗胰岛素抵抗因子脂联素的表达。

    严重高三酰甘油血症对小鼠生育及其后代糖脂代谢的影响
    马亚红, 阿布杜拉·热西提, 谢北辰, 郭鑫, 杨金奎, 刘国庆
    2014, 35(1):  51-5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12
    摘要 ( 699 )   PDF (1030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严重高三酰甘油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HTG)伴发于妊娠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不良妊娠结局明显增高,但关于HTG对后代的远期影响如糖脂代谢的影响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载脂蛋白CⅢ(apolipoprotein CⅢ,Apo CⅢ)转基因严重HTG的雌性小鼠对后代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应用Apo CⅢ转基因的严重HTG雌性及正常雌性小鼠分别与正常雄性小鼠交配,观察严重HTG雌性小鼠生育能力,并得到3组后代:母系为转基因的正常(maternal control,MC)和转基因后代(maternal transgenic,MT)及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比较了上述3组小鼠出生体质量及生长速度、血浆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TC)、糖代谢的差异。结果 Apo CⅢ转基因导致的严重HTG对雌性小鼠生育能力无影响,Apo CⅢ转基因的雌性小鼠所生育后代小鼠出生体质量及生长速度均与对照组差异常无统计学意义,MT组小鼠血浆TG及TC浓度于出生14及28 d均较MC及NC组显著升高(P<0.01),并出现轻度糖耐量受损,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水平及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t index,HOMA-IR)也较其他2组增高(P<0.05)。结论Apo CⅢ转基因严重HTG的雌性小鼠可正常妊娠、分娩及哺乳。严重HTG的Apo CⅢ转基因小鼠可以通过母系遗传而导致转基因后代发生糖耐量受损,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增高。

    北京温泉社区中老年2型糖尿病人群伴发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分布特征
    马娜敏, 于世林, 耿亚辉, 董建全, 袁梅英
    2014, 35(1):  56-5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13
    摘要 ( 751 )   PDF (982KB) ( 2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北京温泉社区中老年2型糖尿病人群伴发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并分析其各组分的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北京海淀温泉社区已确诊2型糖尿病的3 050名中老年患者,测量体质量、身高、血压,计算体质量指数,同时静脉采血化验血糖、血脂,评估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患病率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 1本研究中,单纯2型糖尿病占5.1%(156/3 050),94.9%(2 894/3 0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合并1项或1项以上的代谢异常,其中58.1%(1 772/3 050)合并高血压,68.3%(2 083/3 050)合并高三酰甘油血症,54.5%(1 661/3 050)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67.9%(2 070/3 050)合并中心性肥胖,56.7%(1 729/3 050)伴发代谢综合征。2随年龄增长,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患病率逐年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年龄≥70岁组老人血脂异常及肥胖的患病率出现下降趋势。3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患病率均高于男性,尤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最为明显。结论 在北京温泉社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94.9%的患者伴有其他代谢异常,56.7%的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故对糖尿病的管理不能只注重血糖控制,必须进行血糖、血压、血脂、体质量等的综合管理。年龄增长及性别差异是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患病率的高危因素,应加强对中老年人群及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微量白蛋白尿对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终末期肾病的预测作用研究
    郭晶, 杨金奎
    2014, 35(1):  60-6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14
    摘要 ( 830 )   PDF (1018KB) ( 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对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预测作用。方法 以367名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ory rate,UAE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根据UAER,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ormal albuminuria,NAU)组和MAU组。在经过平均5.2年的随访中,每次随访皆测量上述指标,包括生化指标、UAER和eGFR。结果 在NAU组中,eGFR年下降率为4.18%,随访期内出现终末期肾病(ESRD)者占5.65%。在MAU组中,eGFR年下降率为4.95%,随访期出现ESRD者占14.29%。经生存曲线统计分析,NAU组和MAU组出现ESRD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eGFR的转归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肾功能保持组和ESRD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是出现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AU不能准确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是否会出现ESRD。

    2型糖尿病血尿酸浓度与未来出现肾病终点的非干预性观察性研究
    孙小蒙, 王莹莹, 刘畅, 冯建萍, 徐援, 杨金奎
    2014, 35(1):  67-7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15
    摘要 ( 793 )   PDF (1014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尿酸控制对2型糖尿病出现早期肾功能下降的影响,为其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02年4月至201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尿蛋白排泄率(urinary protein excretion rate,UAER)<200 μg/min的2型糖尿病患者512名。根据不同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浓度分组,比较2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估计(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从上述患者中选取观察起点时eGFR>70 mL·min-1·1.73 m-2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2~10年的随访,共计466名,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血尿酸浓度低组肾小球滤过率更高,肾功能更好。2以eGFR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血糖、血脂、性别因素后,年龄、血尿酸浓度、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均与eGFR浓度成负相关,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浓度与eGFR浓度成正相关;3生存分析研究中,患者血尿酸浓度越低,其出现肾功能下降的概率更低,生存时间更长。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浓度可以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下降的预测因子。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评价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风险的指标
    张鹏睿, 徐援, 王广, 杨金奎
    2014, 35(1):  73-7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16
    摘要 ( 698 )   PDF (1006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证实无论患者是否有血糖升高,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non-HDL-C)都是不弱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的评估血脂异常患者患者心血管病风险和降脂治疗疗效的有效临床指标。方法 选取200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大规模临床调查患者6 341例,检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并且计算non-HDL-C(non-HDL -C等于TC-HDL-C)。根据空腹血糖高低分为血糖正常组和血糖升高组,比较两组中血脂异常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以non-HDL-C为纵轴,分别以LDL-C和TG为横轴作散点图。结果 血糖升高组的TC、LDL-C、HDL-C、TG、non-HDL-C较血糖正常组均明显升高。作non-HDL-C与LDL-C和TG相关性的散点图并作趋势拟合线后,发现non-HDL-C与LDL-C、TG均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non-HDL-C是一项评估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病风险和降脂治疗疗效的有效临床指标。

    胰腺导管系统对内分泌的功能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吕晓红, 王蕾, 刘畅, 王莹莹, 杨金奎
    2014, 35(1):  77-8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17
    摘要 ( 760 )   PDF (964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胰腺的内、外分泌系统在形态学和功能上存在密切联系。胰腺导管腔内的成分可能作用于一些直接开口于管腔的内分泌细胞,并通过内分泌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最终对更大量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特殊的刺激。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主要分泌富含碳酸氢钠(NaHCO3)的胰液,故胰液中NaHCO3可能对内分泌胰岛产生功能影响。研究表明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在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大量表达,对分泌碳酸氢根(HCO3-)至关重要;但CFTR是否在内分泌胰岛表达仍有争议,在内分泌胰岛的作用更是鲜有研究。深入研究胰腺导管系统对内分泌胰腺功能上的影响及其机制,对糖尿病的防治及新药的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艾滋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患者的中枢HIV-1载量和变异性增高
    刘远志, 陈兵刚, 丁渭, 乔录新, 赵青霞, 吴昊, 陈德喜, 张玉林
    2014, 35(1):  81-8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18
    摘要 ( 371 )   PDF (1105KB) ( 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患者的中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病毒学特征。方法 40例输血感染HIV-1且处于艾滋病期人群,其中24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者(实验组),16例不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者(对照组)。所有患者都进行外周血和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病毒载量检测,并通过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对中枢HIV-1包膜蛋白C2-V5区进行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间血浆HIV-1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脑脊液HIV-1病毒载量明显增高;两组患者间CD4小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与脑脊液病毒载量,以及脑脊液病毒载量与CD4计数均无明显线性相关性;针对中枢HIV-1包膜蛋白C2-V5区序列分析显示,实验组中枢HIV-1病毒变异性明显增加。结论 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患者的中枢HIV-1载量和病毒变异性增高。

    HIV-1膜蛋白gp120 V3环的神经毒性研究
    张志丽, 陈兵刚, 姜太一, 乔录新, 吴昊, 陈德喜, 张玉林
    2014, 35(1):  87-9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19
    摘要 ( 1915 )   PDF (1087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体外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膜蛋白gp120 V3环的神经毒性。方法通过小鼠大脑皮质原代神经细胞培养条件下TUNEL检测和培养上清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结合抗微管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MAP-2)免疫荧光试验,观察人重组gp120蛋白神经毒性,并通过蛋白印迹法初步探讨其与凋亡调控蛋白bax与bcl-2的关系。结果 重组人gp120 V3环多肽可诱导神经元凋亡和抑制神经突起形成,并呈浓度依赖性。gp120 V3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与抑制bcl-2表达有关。结论 HIV-1膜蛋白gp120 V3环具有神经毒性。

    男男同性恋人群HIV-1早期感染者T细胞活化水平分析
    李珍, 吴昊, 张彤
    2014, 35(1):  92-9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20
    摘要 ( 842 )   PDF (990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早期感染者T细胞活化水平,寻找HIV早期感染者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方法 以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男男同性恋(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队列筛查出的25例HIV早期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取冻存的HIV早期感染者和未感染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表面活化标志CD38 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HLA-DR)的表达。Pearson相关法分析HIV早期感染者CD4+T细胞、CD8+T细胞活化与CD4细胞数、血浆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结果 与未感染者相比较,HIV早期感染者HLA-DR+CD4+T细胞、CD38+HLA-DR+CD4+T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而CD38+CD4+T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变化。HIV早期感染者CD38+CD8+T细胞、HLA-DR+CD8+T细胞和CD38+HLA-DR+CD8+T细胞的比例较未感染者均显著增加(P<0.05)。然而,感染时间不同的HIV早期感染者之间相比,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活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CD38+ CD8+T细胞、CD38+HLA-DR+CD8+T细胞的比例与CD4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血浆病毒载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CD38+ CD8+T细胞、CD38+HLA-DR+CD8+T细胞的比例有可能作为HIV早期感染者疾病进展预测的指标。

    北京男男性接触人群性传播感染HIV/HBV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许元龙, 杨仙珊, 刘凯燕, 易银, 李群辉, 黄晓婕, 郭彩萍, 吴昊
    2014, 35(1):  96-10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21
    摘要 ( 820 )   PDF (993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在北京男男性接触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现状及相关高危因素,为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对北京MSM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高危性行为、相关病史等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血样进行HIV、HBV及梅毒检测。采用Epi Data 3.0 软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SM人群的HIV抗体阳性率11.6%,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出现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占26.5%。多因素分析显示,较大的年龄、性伴不固定、无保护肛交、梅毒感染是HIV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性伴不固定、有性病史是乙肝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北京男男性接触人群有着较高的HIV及HBV感染流行率,应加强对该人群进行HIV和HBV防护知识宣传、限制性伴数量,控制梅毒现症感染可以有效控制HIV及HBV感染的进一步蔓延。

    抗HIV-1基因治疗新进展
    田雅茹, 焦艳梅, 张彤, 吴昊
    2014, 35(1):  101-10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22
    摘要 ( 2316 )   PDF (997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虽然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药物治疗仍有其局限性(如引起毒素蓄积和病毒突变)。基因治疗在理论上具有较好的抗HIV能力,可以通过持续干扰病毒复制,提供了阻止HIV进行性感染的希望。本篇综述主要探讨当前多种基因治疗策略及其最新进展。

    基础研究
    超黄金治疗期的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治疗模式及疗效表述
    蒋雪云, 张颖洁, 赵明
    2014, 35(1):  108-11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23
    摘要 ( 686 )   PDF (1042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长时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及治疗有效性和出血不良反应。方法 连续给药7 d,使用自身对照法对大鼠进行单独的神经评分。结果 体内实验中立即给予1 μmol/kg自由基多肽缀合物(JXY,Gly-Arg-Pro-Ala-Lys-Arg-Gly-Asp-Val)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或发病4、6和24 h后给药均可治愈。这种优势在以JXY 1 μmol/kg为初始剂量并持续给药时被进一步增强。相反,3 mg/kg t-PA没有这样的治疗效果。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超过3 h后的溶栓治疗中提高t-PA的疗效和限制其神经毒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4、6、24 h的大鼠模型具有广泛的用途。1 μmol/kg JXY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中立即治疗或发病4、6、24 h后治疗均有效。

    荧光分析法测定元宝枫叶中总黄酮含量的研究
    马登磊, 邵建群, 何深知, 张枫
    2014, 35(1):  113-11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24
    摘要 ( 784 )   PDF (1068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采用荧光分析方法,对元宝枫叶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研究。方法 以芦丁为标准对照品,利用黄酮与Al3+形成稳定荧光络合物的性质,选择激发波长λex=470 nm,发射波长λem=547 nm,研究乙醇的体积分数、5%Al(NO33的加入量、pH、放置时间以及绿原酸对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 最佳测定条件是以60%乙醇溶液作为溶剂,在10 mL的容量瓶中加入1 mL 5% Al(NO33,并使测定溶液pH=5。该方法测定芦丁质量浓度在6.55×10-6mol/L~3.20×10-5mol/L与荧光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回归方程为y=1.147 7x + 0.430 4,R2=0.999 1。结论 采用荧光分析法,通过改变激发光的波长,能够减小绿原酸对黄酮测定的干扰,可作为元宝枫叶总黄酮含量测定的参考方法。

    固本通络汤对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TGF-β1、MMP-9、TIMP-1表达的影响
    李凤婷, 李梦, 王馨瑶, 耿建国
    2014, 35(1):  118-12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25
    摘要 ( 798 )   PDF (1122KB) ( 1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固本通络汤对糖尿病肾病大鼠(diabetic nephropathy,DN)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侧肾切除加链脲佐菌素制备DN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氯沙坦组和固本通络汤大、中、小治疗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肾脏TGF-β1、MMP-9、TIMP-1的表达。结果 大、中剂量的固本通络汤能明显降低TGF-β1、TIMP-1的表达(P<0.05),升高MMP-9的表达(P<0.01)。结论 固本通络汤可能通过抑制DN大鼠肾组织TGF-β1的表达,调节MMP-9、TIMP-1的平衡,发挥对DN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沉默PHF8重组慢病毒的制备及其对食管鳞癌细胞增生的影响
    孙秀静, 原标, 朱圣韬, 李鹏, 徐有青
    2014, 35(1):  122-12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26
    摘要 ( 803 )   PDF (1160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制备锌指蛋白8(plant homeodomain finger protein 8,PHF8)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重组慢病毒(lentivirus)颗粒,建立PHF8表达沉默的人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ESCC)稳定细胞系并观察PHF8对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 将目的基因或阴性对照短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载体与包装载体共转染病毒包装细胞293T,收集并浓缩上清液获得重组慢病毒;测定病毒滴度后用于感染食管鳞癌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感染效率,嘌呤霉素筛选法建立稳定细胞系;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PHF8的表达沉默;MTS法检测细胞的增生特性。结果 成功制备了沉默PHF8的重组慢病毒;应用重组病毒感染食管鳞癌细胞后,PHF8 mRNA 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细胞的增生明显下降。结论 慢病毒介导的shRNA干扰能有效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PHF8表达及细胞增生。

    临床研究
    15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
    王唯坚, 胡峻
    2014, 35(1):  129-13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27
    摘要 ( 680 )   PDF (963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证候特征,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打下基础。方法 采取横断面的方法,制定临床证候调查表,全面收集NAFLD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中医四诊所得症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NAFLD患者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生,以40~5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的34.2%,男女发病比例为3.07:1。中医证侯依次为肝郁脾虚(39.4%)、痰湿内阻(24.5%)、痰瘀互结(18.7%)、肝肾不足(9.8%)和湿热内蕴(7.6%)。结论 脾虚肝郁是NAFLD最常见的证候,而痰湿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

    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
    胡振伐, 董鹏, 田鸣
    2014, 35(1):  132-13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28
    摘要 ( 742 )   PDF (972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分别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4例早孕妇女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丙泊酚组(B组),每组47例。E组为依托咪酯0.3 mg/kg复合舒芬太尼0.1 μg/kg,B组为丙泊酚2.0 mg/kg复合舒芬太尼0.1 μg/kg。监测并记录给药前和给药后1、3、5和10 min时的血压(blood pressure,BP)、心率(heart rate,HR)、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患者入睡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和入睡时间、睁眼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给药后血压下降明显(P<0.05),注射痛发生率为25.5%,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1%;E组给药后血压比较稳定(P>0.05),注射痛发生率为2.1%,恶心、呕吐发生率为8.5%。结论 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均可安全的用于无痛人流手术。丙泊酚给药后血压下降明显,注射痛发生率高;依托咪酯给药后血压稳定,但肌颤、恶心、荨麻疹发生率高。

    TIPS术后支架再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治疗
    王磊, 刘福全, 岳振东, 赵洪伟
    2014, 35(1):  136-13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4.01.029
    摘要 ( 807 )   PDF (1036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术后支架再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治疗。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介入病房收治的20例TIPS术后支架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男性15例,女性5例,患者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48岁。术前门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支架再狭窄的患者12例、支架闭塞的患者8例,20例患者所用均为裸支架。经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的4例,球囊扩张后再次置入支架治疗的11例,再次穿刺行TIPS再建分流道治疗的5例。结果 术前平均门静脉压力由(3.94±0.52)kPa降至术后的(2.55±0.46)kPa(P<0.05),术后1周内3例出现肝性脑病药物治疗后好转,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随访1.5年超声检查未见支架再狭窄或闭塞发生。结论 TIPS术后支架存在一定再狭窄或闭塞率,应用介入技术可以再次降低门静脉压力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名师
    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
    2014, 35(1):  145-145. 
    摘要 ( 1159 )   PDF (330KB) ( 3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教授
    2014, 35(1):  146-146. 
    摘要 ( 481 )   PDF (356KB) ( 1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教授
    2014, 35(1):  147-147. 
    摘要 ( 374 )   PDF (356KB) ( 1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教授
    2014, 35(1):  148-149. 
    摘要 ( 434 )   PDF (444KB) ( 1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都医科大学三个国家临床研究中心成功获批
    2014, 35(1):  149-149. 
    摘要 ( 452 )   PDF (359KB) ( 1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