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7-21
    目录
    2018年8月 第39卷 第4期 目次
    2018, 39(4):  0-0. 
    摘要 ( 55 )   PDF (380KB) ( 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更年期与妇科内分泌
    不同激素受体作为乳腺癌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张颖, 阮祥燕, 蔡桂举, 苏雅洁, 李娜, Alfred O. Mueck
    2018, 39(4):  479-48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01
    摘要 ( 169 )   PDF (1099KB) ( 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腺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现在对于相关标志物及治疗靶位点的研究非常重要。不同亚型乳腺癌其药物治疗反应及远期预后是不同的。例如三阴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均为阴性,完全缺乏可用的生物标志物来评估预后,其治疗反应也较差。近年来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不同激素受体在乳腺癌发展及预后中的预测作用如何,PGRMC1是否有可能成为新型乳腺癌预后标志物?在本篇综述中,将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
    乳腺癌患者血液中PGRMC1浓度与临床相关性
    赵越, 阮祥燕, 张泉东, 王虎生, 李雪, 蔡桂举, 谷牧青, Alfred O. Mueck
    2018, 39(4):  486-49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02
    摘要 ( 157 )   PDF (1805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液中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表达浓度来评价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期间因乳腺疾病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乳腺外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以及解放军263医院乳腺外科的患者140例,检测其血清及全血标本,其中乳腺癌组90例。根据临床分期早期50例:Ⅰ期(n=24)、Ⅱ期(n=26),晚期40例:Ⅲ期(n=20)、Ⅳ期(n=20)。乳腺良性肿瘤组5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全血样本处理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PGRMC1浓度,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CLIA)测定各组血清CA125、CA153和CEA表达浓度。ROC曲线评价PGRMC1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PGRMC1浓度在乳腺癌、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乳腺癌患者中PGRMC1浓度随临床分期增加而逐渐升高,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及对照组浓度[Ⅱ期(60.89 ±16.86)ng/L,Ⅲ期(95.54 ±16.79)ng/L,Ⅳ期(113.78 ±41.20)ng/L vs良性肿瘤组(42.77 ±29.81)ng/L,对照组(39.36 ±25.10)n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乳腺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乳腺癌晚期组3种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Ⅲ期:CA125:χ2=12.26,P=0.000;CA153:χ2=28.19,P=0.000;CEA:χ2=6.52,P=0.011;Ⅳ期:CA125:χ2=16.46,P=0.000;χ2=42.19,P=0.000;CEA:χ2=14.29,P=0.000)。与乳腺癌早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性疾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晚期组PGRMC1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AUC)为82.7%(P<0.05),CA125、CA153、CEA的AUC分别为78.3%(P<0.05)、86.8%(P<0.05)、77.3%(P<0.05)。早期组中,CA125、CA153和CEA的AUC均小于60%(P>0.05)。而PGRMC1的AUC为86.6%(P<0.05),敏感度为94.0%,特异度为50.0%。结论 乳腺癌患者全血中PGRMC1表达含量高,且表达程度随乳腺癌期别的增加而增高;PGRMC1对早晚期乳腺癌诊断均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有望成为激素治疗前乳腺癌风险常规筛查的血液学标志物。
    北京及周边地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病因学研究
    程姣姣, 阮祥燕, 李扬璐, 杜娟, 王虎生, Alfred O. Mueck
    2018, 39(4):  494-49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03
    摘要 ( 107 )   PDF (1004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不仅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而且早绝经相关慢性病和早死风险大大增高,研究其病因学/危险因素的规律,对于POI的防治极为重要。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49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收集信息包括年龄、确诊为POI时年龄、从初诊到确诊为POI时的时间、月经史,盆腔手术史、放化疗史,是否患腮腺炎等感染史,甲状腺功能异常疾病史、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史等,测定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on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2)、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抑制素B(inhibin B,INHB)以及染色体核型等指标。将FSH值按25~40 IU/L和>40 IU/L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一般情况、内分泌学指标、病因学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FSH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 hip ratio,WHR)、诊断为POI时的年龄、从初诊到确诊为POI的时间、INHB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H>40 IU/L组的E2值(36.60±33.39)mg/L、AMH值(0.09±0.20)ng/mL低于FSH 25~40 IU/L的E2值(66.80±56.70)mg/L、AMH值(0.41±0.77)ng/mL。149例POI患者病因中特发性占53.7%(80例),染色体异常占5.4%(8例),医源性因素占17.4%(26例),感染病史(如腮腺炎等)占21.5%(32例),免疫异常因素占2.0%(3例);FSH 25~40 IU/L组、>40 IU/L组,其病因学/危险因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I的发生除特发性因素外,医源性是很重要的病因,提示对医源性POI的防治至关重要。
    口服避孕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性功能的影响
    杜娟, 阮祥燕, Alfred O. Mueck
    2018, 39(4):  499-50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04
    摘要 ( 98 )   PDF (1004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口服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s,OCs)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性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女性性功能障碍(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FS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共纳入210例门诊PCOS患者,其中服用口服避孕药者126例(OC组),未服用者84例(NOC组)。采用网络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量表,并补充附加问题,评估参与者的基本信息、避孕方法、性伴侣关系稳定程度、孕产史等多个女性性功能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 OC组FSFI总分中位数为26.35分,50.79%表现为FSD高风险;NOC组FSFI总分中位数26.85分,47.62%显示FSD高风险;两组得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5)。在口服避孕药使用者中,服用35 μg炔雌醇/2 mg醋酸环丙孕酮、30 μg炔雌醇/3 mg屈螺酮、30 μg炔雌醇/150 μg去氧孕烯三种不同成分口服避孕药的患者之间,FSF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性生活是否主动、伴侣关系是否稳定是PCOS患者性功能的影响因素。结论 PCOS患者中,是否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不同类型口服避孕药的患者之间性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OS患者性功能的潜在影响因素中,性生活是否主动、伴侣关系是否稳定与FSD高风险的发生相关。
    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患者肥胖及糖脂代谢特征
    金婧, 阮祥燕, 华琳, 李杨璐, 王利娟, 王虎生, 赵越, Alfred O. Mueck
    2018, 39(4):  505-51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05
    摘要 ( 104 )   PDF (1039KB) ( 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中国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合并卵巢储备功能降低(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患者肥胖及糖脂代谢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338名(包括PCOS合并DOR功能降低患者57名及单纯PCOS患者281名)及同期就诊的正常对照组70名,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月经情况,测量其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测定基础血清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睾酮(testosterone,T)、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测量基础窦卵泡数(baseline antral follicle count,bAFC)。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单纯多囊卵巢综合征及正常对照组的各指标进行比较,并对各组AMH与其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单纯PCOS患者、PCOS合并DOR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全身型肥胖(≥ 25 kg/m2)的发生率分别为38.1%、40.4%及22.9%,腹型肥胖[腰臀比(waist hip ratio,WHR)≥ 0.85]的发生率分别为46.6%、21.1%及28.6%。PCOS合并DOR患者全身型肥胖率与单纯PCOS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型肥胖率低于单纯PCOS患者(P<0.05)。(2)PCOS合并DOR患者FPG、FINS、自我平衡模型分析法(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ivity,IR)与单纯PCOS患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PG、HOMA-I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单纯PCOS患者、PCOS合并DOR患者TC、HDL-C及LDL-C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COS合并DOR患者TC、TG、HDL-C及LDL-C与单纯PCOS患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纯PCOS患者,AMH与FPG、HOMA-IR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HDL-C呈正相关关系(P<0.01);PCOS合并DOR患者AMH与肥胖及糖脂代谢指标均无相关关系(P>0.05);正常对照组AMH仅与HDL-C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PCOS合并DOR患者腹型肥胖率低于单纯PCOS患者,其糖脂代谢特征与单纯PCOS患者相似,但AMH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不同于单纯PCOS患者及正常对照组。
    丙二醛、视黄醇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关系的探索
    王虎生, 阮祥燕, 李扬璐, 程姣姣, 谷牧青, 杜娟, 金凤羽, Alfred O. Mueck
    2018, 39(4):  512-51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06
    摘要 ( 166 )   PDF (1008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视黄醇(retinol,RET)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的PCOS患者65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因女方输卵管因素或男方因素而不孕或正常体检的健康育龄女性24例作为对照组。测量所有参与者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内分泌代谢指标及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PCOS患者与对照组各氧化应激指标特点。结果 PCOS组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RET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PCOS组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Glut oxyd,)、总抗氧化活性(total antioxidant activity,TAA)、维生素C(vitamin C,VC)、维生素E(vitamin E,VE)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A与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呈明显正相关(r=0.208,P=0.05),与睾酮(testosterone,TT)、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稳态胰岛素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无明显相关性(P>0.05);RET与AMH呈明显负相关(r=-0.232,P<0.05),与TT、FINS、HOMA-IR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多个氧化应激指标显示PCOS患者体内MDA代表的氧化应激水平增高,RET代表的抗氧化水平降低,深入研究氧化应激与PCOS的关系可能有助于阐明PCOS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合并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应用CRISPR/Cas9技术制备MrgD基因敲除小鼠模型
    曹曦, 宋丽妮, 张怡尘, 李奇, 杨金奎
    2018, 39(4):  517-52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07
    摘要 ( 102 )   PDF (1812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MrgD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为研究MrgD基因在糖、脂代谢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工具。方法 根据MrgD基因第一外显子碱基序列,设计针对MrgD基因的sgRNA(single guide RNA),构建sgRNA表达质粒,利用T7RNA聚合酶体外转录sgRNA和Cas9后,将Cas9 mRNA和sgRNA对C57BL/6J小鼠的受精卵进行显微注射。使用基因测序检测MrgD基因碱基的突变情况。结果 获得了MrgD基因突变的F2代纯合子小鼠,即MrgD基因缺失173bp的小鼠。并且,初步研究显示MrgD基因纯合突变小鼠在普通饲料喂养下糖、脂代谢正常。结论 成功构建了MrgD基因敲除小鼠动物模型,为探讨MrgD基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研究平台。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研究
    张琳, 袁明霞, 杨光燃, 刘薇, 谢荣荣, 杜燕芳, 杨金奎
    2018, 39(4):  522-52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08
    摘要 ( 171 )   PDF (1008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与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46例,测定所有患者甲状腺功能和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根据ABI分为糖尿病合并LEAD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生物化学指标和SCH的患病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74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117例合并SCH,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0.05)。LEAD组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浓度及SCH患病率较对照组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5,95% CI:1.031~1.078,P<0.001),SCH(OR=2.162,95% CI:1.383~3.379,P=0.001),吸烟(OR=2.129,95% CI:1.352~3.355,P=0.001),收缩压(OR=1.014,95% CI:1.004~1.023,P=0.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189,95% CI:1.026~1.378,P=0.021)与糖尿病LEAD正相关,总肾小球滤过率下降(OR=0.984,95% CI:0.974~0.995,P=0.003)与LEAD负相关。男性患者中,SCH对LEAD的影响更显著(OR=3.747,95% CI:1.940~7.239,P<0.001),女性患者中则无相关性。结论 SCH与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LEAD密切相关。
    ACE2/Ang(1-7)对小鼠脂肪组织脂肪合成的影响
    马池发, 史婷婷, 刘敬怡, 宋丽妮, 冯建萍, 袁明霞, 杨金奎
    2018, 39(4):  527-53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09
    摘要 ( 125 )   PDF (2060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1-7),Ang(1-7)]对小鼠脂肪组织脂肪合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雄性ACE2基因敲除模型小鼠及野生C57BL/6(wild-type,WT)对照小鼠,测体质量,计算体脂率,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浓度,HE染色观察附睾脂肪细胞形态学变化,蛋白印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附睾脂肪组织脂肪合成因子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etyl-CoA carboxylase ɑ,ACCα)、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及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aP2)的表达。将雄性db/db小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Ang(1-7),Ang(1-7)+A779[Ang(1-7)的拮抗剂]皮下泵入干预4周。测体质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附睾脂肪组织脂肪合成因子蛋白的表达。结果 ACE2基因敲除小鼠体脂率及血TG浓度明显高于野生对照小鼠。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果表明ACE2基因敲除小鼠附睾脂肪组织脂肪合成因子ACCα及FAS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野生对照组。应用Ang(1-7)干预2型糖尿病db/db小鼠显著抑制其附睾脂肪组织脂肪合成因子ACCα及FAS蛋白表达,而应用Ang(1-7)拮抗剂A779拮抗了这一作用。结论 ACE2/Ang(1-7)抑制白色脂肪合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脂肪合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发挥作用。6
    Ang(1-7)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改善骨骼肌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
    鹿星梦, 信中
    2018, 39(4):  532-53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10
    摘要 ( 164 )   PDF (987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骨骼肌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可通过内质网应激机制改善骨骼肌脂代谢,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近年来研究探索了内质网应激的具体分子机制,本文主要讨论了血管紧张素通过内质网应激对骨骼肌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缺血性脑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中老年人群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相关性凝血病的临床分析
    李力卓, 何松柏, 赵格晶娃
    2018, 39(4):  537-54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11
    摘要 ( 90 )   PDF (990KB) ( 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相关性凝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收集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144例发病于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的急性单发性颅脑创伤的患者资料,按照1:2配组分为中老年患者组和非中老年患者组,利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中老年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病率与非中老年患者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然后对中老年患者组和非中老年患者组的凝血功能障碍指标进行分析,明确凝血障碍指标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结果 中老年急性单发性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病率与非中老年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4.11)。进一步分析表明血小板(platelet,PLT)异常在中老年患者组和非中老年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4.68),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老年急性单发性颅脑创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病率更高,同时血小板异常更容易出现在中老年颅脑创伤性凝血病患者组内,以上特点有助于明确中老年颅脑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机制并指导中老年患者颅脑创伤后凝血病的诊疗。
    周细胞在慢性脑血流低灌注血-脑脊液屏障损伤中的作用
    曹丹丹, 孙静, 白云飞, 王苗, 郭晨佳, 崔静, 李良
    2018, 39(4):  541-54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12
    摘要 ( 172 )   PDF (2300KB)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脑血流低灌注损伤对大脑皮质血-脑脊液屏障及周细胞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two-vessel occlusion,2-VO)模型,手术后3、14和30 d检测脑血流量变化。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检测周细胞以及纤维蛋白原表达,原代培养周细胞进行细胞增生实验,透射电镜观察血-脑脊液屏障超微结构。结果 各模型组均出现脑血流下降,30 d时脑血流仍显著低于对照组。各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蛋白原的血管外渗漏;电镜结果可见基底膜增厚、血管外周围间隙致密物质沉积、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水肿和红细胞血管外渗漏。周细胞数量在术后3、14和30 d均增多;体外实验低浓度纤维蛋白原可促进周细胞增生,而高浓度(20 g/L)纤维蛋白原对周细胞有毒性作用。结论 慢性脑血流低灌注破坏大脑皮质血-脑脊液屏障,刺激周细胞增生,纤维蛋白原的渗出可能是引起周细胞增生的主要原因。
    微创减压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临床回顾研究
    侯焕峰, 李如娟, 马晓辉, 杨金波
    2018, 39(4):  546-55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13
    摘要 ( 88 )   PDF (2691KB) ( 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微创减压治疗恶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大面积脑梗死并行微创减压治疗的患者13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22~85岁,≥ 60岁者6例。在发病后180 d通过电话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mRS评分≤ 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3例中4例在3 d内死于脑疝及相关的严重合并症,病死率为30.8%,95% CI:9%~61%。1例在1个月后死于胆结石上消化道大出血。8例存活者中mRS评分≤ 2者5例,mRS评分>2者3例。无微创手术相关的颅内感染、出血及硬膜下血肿等合并症。结论 微创减压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本方法不受年龄局限,方法简单、快捷、安全、有效,无明显手术相关的合并症。
    两种麻醉方法用于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麻醉效果的比较
    马艳辉, 吴迪, 田肇隆, 贾宾, 徐娜, 陈健, 王天龙
    2018, 39(4):  552-55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14
    摘要 ( 183 )   PDF (1052KB) ( 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用于恒河猴急性脑梗死模型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大脑中动脉M2段栓塞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的健康成年恒河猴16只,雄性,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n=8):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右美托咪定组(PD组)。所有恒河猴采用0.1 mL/kg氯胺酮及速眠新的混合液肌内注射进行基础麻醉。待动物入睡后行气管内插管,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P组麻醉维持采用持续输注丙泊酚,PD组麻醉维持采用持续输注丙泊酚及右美托咪定,两组必要时均追加上述氯胺酮与速眠新的混合液。大脑中动脉M2段栓塞模型制备结束后,停止输注麻醉维持药物,待恒河猴恢复自主呼吸,行头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建模术中追加氯胺酮与速眠新混合液容量、丙泊酚用量、麻醉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 16只恒河猴全部存活超过24 h。实验中16只恒河猴未发生躁动、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严重合并症。血流动力学指标、体温、动脉血气分析均在正常范围。两组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指标、体温、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恒河猴均在实验结束停药后30 min内恢复自主呼吸,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术中追加氯胺酮与速眠新混合液容量低于P组(P<0.05)。结论 两种麻醉方法用于恒河猴大脑中动脉M2段栓塞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麻醉效果良好,麻醉深度可控、安全性高。右美托咪定可减少建模术中丙泊酚、氯胺酮与速眠新混合液用量。
    基础研究
    脂多糖对肠道α-突触核蛋白表达的影响
    刘梦茹, 宫晓丽, 王乐, 刘玚, 张婷, 王晓民
    2018, 39(4):  557-56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15
    摘要 ( 167 )   PDF (2226KB) ( 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构建炎性反应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模型,检测PD模型小鼠的结肠中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的表达情况,以及结肠组织的炎性反应水平,探索炎性反应对PD早期外周结肠组织中关键致病蛋白α-syn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的C57BL/6J小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小鼠单次腹腔注射5 mg/kg LPS或等体积0.9%(质量分数)氯化钠注射液,通过检测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和小鼠体质量来评价模型建立情况;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肠组织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的表达和炎性反应小体的激活情况;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结肠组织炎性反应因子TNF-α的转录水平。结果 LPS注射后急性期(3 h内),小鼠结肠α-syn蛋白表达增加,并伴随炎性反应小体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蛋白和TNF-α mRNA的表达增加;LPS注射后慢性期(1个月),小鼠结肠α-syn及NLRP3蛋白表达恢复正常水平,但结肠的炎性反应因子TNF-α较对照组仍明显增加。结论 LPS可以促进α-syn在结肠内的表达,并伴随着结肠组织炎性反应小体激活和炎性反应因子TNF-α的表达,一个月时α-syn和炎性反应小体NLRP3恢复至正常水平,但结肠炎性反应因子TNF-α的持续高表达,很可能是导致LPS诱导的PD模型慢性反应期α-syn蛋白再一次持续升高的原因。
    两种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小鼠模型的建立与比较
    高阳, 刘杰, 王蕾, 张炜, 刘亚飞, 齐先梅, 王望
    2018, 39(4):  563-56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16
    摘要 ( 624 )   PDF (2417KB) ( 2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单纯低氧与低氧联合SU5416建模方法的异同,探索低氧联合SU5416能否建立更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小鼠模型。方法 15只雄性C57BL/6小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常氧组、单纯低氧组和低氧联合SU5416组,4周后,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body weight,BW)、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RVSP)、右心室肥厚指数(the index of 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RVHI)、右心室/体质量比值(right ventricle/body weight,RV/BW),并检测其肺小动脉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管中膜厚度占血管外径百分比(medial thickness,MT%)。结果 4周后,常氧组小鼠的体质量明显高于单纯低氧组和低氧联合SU5416组,单纯低氧组、低氧联合SU5416组小鼠的RVSP、RVHI、RV/BW、MT%均高于常氧组,且低氧联合SU5416组小鼠的RVSP、RVHI、MT%三项指标较单纯低氧组更高,而低氧联合SU5416组小鼠的RV/BW与单纯低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氧联合SU5416能建立比单纯低氧更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小鼠模型。
    脑特异性血管抑制因子-1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
    张俊俊, 王焱, 杜趁香, 晋熙梦
    2018, 39(4):  569-57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17
    摘要 ( 87 )   PDF (2439KB) ( 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脑特异性血管抑制因子-1(brain-specific angiogenesis inhibitor-1,BAI-1)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存在的意义及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分别通过SP法和PCR反向点杂交法对BAI-1和HPV在30例正常宫颈组织、6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组织(CIN Ⅰ27例,CIN Ⅱ~Ⅲ34例)以及54例宫颈鳞癌组织(Ⅰ~Ⅱ期34例,Ⅲ~Ⅳ期20例)中的表达和感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从而探讨其与宫颈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与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BAI-1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67%、74.07%、44.11%、18.52%,而HPV的阳性感染率为6.67%、37.04%、76.47%、100%。分析数据得出,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BAI-1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在下降,而HPV的阳性感染率在上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BAI-1与宫颈鳞癌的临床分期有关(χ2=7.219,P=0.007),与年龄、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在不同宫颈组织中BAI-1的阳性表达与HPV的阳性感染呈负相关(rs=-0.486,P<0.01)。结论 BAI-1可能参与HPV感染导致的宫颈鳞癌的早期发生发展过程,为宫颈鳞癌的诊治及预后提供了新的方向。
    北京市体检人群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与糖尿病的关系
    陶丽新, 毛琦, 郭秀花, 孙殿钦, 田飞飞, 闫炎
    2018, 39(4):  575-58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18
    摘要 ( 91 )   PDF (1004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与糖尿病的关系,为早期发现预防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 以来自北京小汤山医院和北京电力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人群为基础,采用立意抽样的方法选取固定单位人群,分析指标为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同时控制年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因素。将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按照四分位数分成4个水平,再将人群按照性别分成两组,采用二次推断函数分析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与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共有6 658名体检人员入选,其中男性4 454例,女性2 204例。一般情况分析得到男性女性人群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二次推断函数分析可知,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与男性、女性人群糖尿病发生风险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与男性、女性糖尿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临床研究
    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计数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判断的价值
    马小雯, 董春霞, 陈剑芳, 王梅芳, 张睿娟, 张建华, 杨林花
    2018, 39(4):  581-58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19
    摘要 ( 178 )   PDF (1977KB) ( 1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随访资料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对CLL的预后价值。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5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预后进行分析,探讨影响CLL的预后因素。结果 5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中位年龄为64岁;其中Binet A期8例,B期25例,C期21例;以疾病进展作为终点得到外周血AM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AMC的截点值为0.67×109/L,曲线的最佳灵敏度为0.710,特异度为0.783,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71(95% CI:0.644~0.899)。以0.67×109/L为界限,分为高AMC组和低AMC组,低AMC组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优于高AMC组(P<0.05),但高AMC组与低AMC组之间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Cox回归结果表明疾病分期为C期(P=0.038)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AMC>0.67×109/L(P=0.004)及疾病分期为C期(P=0.049)是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初诊时较高的AMC与CLL较快的疾病进展有关,可能为CLL的预后判断提供新依据。
    伴有溃疡出血的胃间质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
    刘春涛, 吴咏冬, 王拥军, 李鹏, 张澍田
    2018, 39(4):  586-59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20
    摘要 ( 105 )   PDF (2333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伴有溃疡出血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5年至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伴有溃疡出血的胃间质瘤病例,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收集本院同期诊断的不伴有溃疡出血的胃间质瘤作为对照。结果 共纳入21例伴有溃疡出血的胃间质瘤病例,其中男性14例(66.7%),女性7例(33.3%)。术前均常规进行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肿瘤大小3~18 cm,其中5 cm以上的肿瘤为15例(71.4%),95% CI(48~89)。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所有病例CD117和DOG1均呈100%阳性,CD34有20例阳性(95.2%)。核分裂象有9例(42.9%)超过5个/50 HPF。Ki-67有14例(66.7%)超过5%。危险度分级81%(17/21)的病例属于中高危组。同期在本院行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为不伴有溃疡出血的胃间质瘤的患者619例,肿瘤大小0.3~7 cm,其中5 cm以上的肿瘤为12例(1.9%)。结论 大多数伴有溃疡出血的胃间质瘤体积较大,且危险度分级属于中高危组。
    北京地区孕晚期妇女定植B族链球菌耐药状况与血清型分布情况分析
    李东, 张树琛, 时琰丽, 李雪清, 鲁炳怀
    2018, 39(4):  591-59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21
    摘要 ( 89 )   PDF (997KB) ( 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孕产妇携带无乳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与无乳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菌谱特别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民航总医院及北京华府妇儿医院就诊的接受产前检查的孕晚期妇女阴道/直肠拭子所培养出的无乳链球菌,又称为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菌株,共96株。采用PCR方法来测定无乳链球菌血清型,进行抗生素药敏实验,并检测相关耐药基因。结果 最常见的血清型为Ⅲ型(40株,41.7%),Ia型(13株,13.5%),V型(18株,18.8%)。所有无乳链球菌菌株均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头孢噻肟敏感。71%(68株)无乳链球菌对于红霉素耐药,69%(66株)对于克林霉素耐药。红霉素耐药主要与ermB基因相关,有81.4%红霉素耐药菌株携带该基因。结论 北京地区的GBS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报道相似,但有其自身特点:①血清Ⅲ型为最多见的血清型;②克林霉素与红霉素耐药极高;③未见青霉素类与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
    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对晚期宫颈癌化学药物治疗患者的增效减毒作用
    常忠莲, 盛晓滨, 石新兰, 韦薇
    2018, 39(4):  596-60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22
    摘要 ( 96 )   PDF (1069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对晚期宫颈癌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患者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84例,利用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单一组及联合组,各42例。单一组给予紫杉醇+顺铂(taxinol plus platinum,TP)化疗方案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给予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且均于治疗前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临床获益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单一组治疗后血清IgG、IgA、IgM、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CD8+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联合组治疗前后血清IgG、IgA、IgM、CD3+、CD4+、CD8+、CD4+/CD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血清IgG、IgA、IgM、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CD8+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骨髓抑制、直肠刺激反应、皮肤反应及膀胱刺激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结论 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应用于晚期宫颈癌化疗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并减少不良反应。
    518例恶性皮肤肿瘤及癌前病变的回顾性分析
    刘子莲, 张倩, 吴雯婷, 张春雷, 马川
    2018, 39(4):  602-60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23
    摘要 ( 108 )   PDF (1279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恶性皮肤实体肿瘤以及癌前病变的发病特点,为其可能的发病机制、预防措施提供线索。方法 采用系统性回顾的方法对2013至2016年间518例恶性皮肤实体肿瘤以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非黑素瘤性皮肤肿瘤(non-melanoma skin cancer,NMSC)共343例,癌前病变162例,NMSC中基底细胞癌206例、鳞状细胞癌73例、角化棘皮瘤47例,基底细胞癌、各亚型鳞状细胞癌门诊就诊比例呈逐年升高。NMSC男女比例差异不大,均以老年人(≥ 60岁)为主。基底细胞癌好发于头面部(79.6%),以鼻部为著,侵袭性鳞癌好发于头面部(61.1%),原位鳞癌好发于躯干(34.6%)。癌前病变中日光性角化最多。结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NMSC门诊就诊比逐年升高,以头面部基底细胞癌增长最快,且以老年患者为主,提示关注环境危险因素(紫外线、汽车尾气、PM2.5)对恶性皮肤肿瘤发病的影响,以及早期预防教育、早期筛查的必要性。
    9例具有致病基因变异的儿童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分析
    张利强, 郑杰, 马洁, 陈振萍, 吴润晖
    2018, 39(4):  607-61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24
    摘要 ( 187 )   PDF (1007KB) ( 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旨在通过对基因检测确诊的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osis,ET)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了解该疾病在儿童期的临床特征及疾病自然过程。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9例临床符合并经基因检测确诊的儿童ET患者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临床随访等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9例病例中男性5例,女性4例,中位发病年龄10(4~13)岁;临床表现:出血症状11.1%(1/9例)、微血管症状44.4%(4/9例),无明显症状44.4%(4/9例),脾肿大33.3%(3/9例),就诊时病程30(7~90)d。就诊时中位血小板数1 117(861~1 614)×109/L,中位白细胞数目11.62(9.9~18.61)×109/L,中位血红蛋白数目133(115~150)g/L。JAK2V617F变异6例(66.7%),CALR基因变异2例(22.2%),MPL515变异1例(11.1%)。携带JAK2V617F变异患者与非JAK2V617F变异患者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给予羟基脲、干扰素、阿司匹林等治疗,无严重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随访中位时间8(4~52)个月尚无转化成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或血液系统恶性病。结论 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罕见,其发病年龄偏大,临床症状多不明显,特异性基因突变检出中以JAK2V617突变阳性多见,一定时期内无严重合并症及疾病进展与转化,有待大样本研究和长期随访资料。
    病例报告
    血管内导丝电凝方法治疗微导管无法到位的穿支动脉血泡样动脉瘤5例报告
    江裕华, 冯俊强, 赵阳, 张艳玲, 贺红卫, 李佑祥
    2018, 39(4):  612-61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25
    摘要 ( 158 )   PDF (2743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技术方法
    优化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的建立
    孙海梅, 杨姝, 吴波, 孙婷怡, 周德山, 季凤清
    2018, 39(4):  617-62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4.026
    摘要 ( 87 )   PDF (4579KB) ( 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名师
    会议通知
    科室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内分泌科
    2018, 39(4):  625-625. 
    摘要 ( 84 )   PDF (865KB) ( 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