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5-21
    目次
    2018年6月 第39卷 第3期 目次
    2018, 39(3):  0-0. 
    摘要 ( 55 )   PDF (331KB) ( 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血液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
    CTLA-4与CD28在FⅧ抑制物阳性的血友病A患儿中的表达分析
    李杨, 陈振萍, 李刚, 甄英姿, 吴心怡, 吴润晖
    2018, 39(3):  309-31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01
    摘要 ( 95 )   PDF (1290KB) ( 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与CD28在FⅧ抑制物阳性的血友病A患儿中表达百分比。方法 收集自2016年12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友病专业门诊的血友病A患儿,共计入组患儿58例,其中FⅧ抑制物阳性者28例,阴性者30例。应用改良Nijmegen法检测FⅧ抑制物滴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上的CD3、CD4、CTLA-4和CD28的表达,分析比较两组CTLA-4+Th细胞、CD28+Th细胞的百分比和CTLA-4/CD28轴的平衡情况。结果 FⅧ抑制物阳性组患儿外周血CTLA-4+Th细胞百分比为2.95%(1.41%,5.50%),阴性组患儿表达百分比为4.95%(2.20%,7.80%),阳性组显著低于阴性组(P=0.038);阳性组患儿外周血CTLA-4/CD28细胞比值为0.03(0.01,0.06),阴性组患儿表达比值为0.05(0.02,0.08),阳性组显著低于阴性组(P=0.042);而CD28+Th细胞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对低滴度组和高滴度组进行比较,上述检测细胞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LA-4/CD28细胞百分比比值在FⅧ抑制物阳性与阴性的血友病A患儿存在差异,抑制物阳性组显著低于阴性组,并且这种差异主要由CTLA-4+Th细胞表达百分比差异引起。CTLA-4的低表达可能是抑制物产生的原因之一。
    重型血友病A患儿关节出血后IL-1β、IL-6、TNF-α释放与关节病变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刘国青, 陈振萍, 唐凌, 吴心怡, 甄英姿, 李刚, 王岩, 张宁宁, 张纪水, 于国霞, 吴润晖
    2018, 39(3):  314-31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02
    摘要 ( 96 )   PDF (1400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重型血友病A患儿关节出血后炎性反应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形成关节病变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展血友病关节病变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友病门诊就诊、符合入组条件的血友病A患儿,记录患儿关节出血情况,根据患儿关节出血情况进行分组:无关节出血(non-joint bleeding,NJB)组和关节出血(joint bleeding,JB)组,后者包括急性关节出血(acute joint bleeding,AJB)组与慢性关节出血(chronic joint bleeding,CJB)组,留取外周静脉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的表达水平,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细胞内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水平,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入组患儿47例,其中无关节出血组17例、急性关节出血组17例(有关节病变者8例,无关节病变者9例)、慢性关节出血组13例,入组患儿中位年龄5.5(2~18)岁。急性关节出血组、慢性关节出血组与无关节出血组的TNF-α的细胞内mRNA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急性关节出血组、慢性关节出血组的TNF-α的细胞内mRNA的水平均高于无关节出血组(P<0.05)。急性关节出血组伴关节病变与急性关节出血组不伴关节病变的TNF-α的细胞内mRNA的水平(5.584±3.634 vs 1.680±1.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重型血友病A患儿关节出血急性期IL-1β、IL-6、TNF-α表达升高,以TNF-α升高为主,慢性期只见TNF-α表达升高,伴有关节病变的患儿TNF-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故TNF-α是关节病变形成的关键因子。
    3.0T MRI多b值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王丽, 蒋涛, 姜桦, 高文
    2018, 39(3):  320-32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03
    摘要 ( 106 )   PDF (3575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3.0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e,DWI)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临床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及无骨髓病变的健康志愿者20例(>40岁),常规扫描后进行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取b值为0、50、600、1 000 s/mm2,分别测量健康组及MM病变骨髓信号强度比,用定性评分和定量计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的方法来比较不同b值DWI的图像质量,同时通过比较两组的ADC值以及不同b值的ADC值,确定敏感性诊断的最佳b值。结果 在常规T1WI及T2WI压脂序列上检出的164处病灶,在DWI上检出156处,敏感度达95%。在b值为50、600、1 000 s/mm2时,图像的信噪比SNR为22.28±14.40、11.85±7.78、7.57±4.7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523,P<0.05);MM组ADC值分别为(1.52±0.81)×10-3 mm2/s、(1.32±0.74)×10-3 mm2/s、(1.11±0.71)×10-3 mm2/s,b值为600及1 000 s/mm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值为50及600 s/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ADC值随着b值的增高而减低;其敏感度随着b值的增高而增高,但信噪比明显降低,图像模糊,所测ADC值很不稳定。b为600 s/mm2,MM组与健康组ADC值分别为(1.32±0.74)×10-3 mm2和(0.28±0.11)×10-3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0T MR DWI从分子水平定量的检出多发性骨髓瘤病变椎体的破坏程度,其检出率、敏感度较高,选择b值600测量数据较稳定,图像的信噪比较好。
    伴白细胞计数异常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王琨, 张建华, 张睿娟, 董春霞, 马小雯, 申星, 陈昆, 常舒婷, 杨林花
    2018, 39(3):  327-33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04
    摘要 ( 97 )   PDF (2004KB) ( 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初诊时伴有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异常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B-NH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分析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伴有白细胞计数异常(WBC>10×109/L或<4×109/L)的B-NH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白细胞计数异常程度分为3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组(WBC>30×109/L)、轻度增高组(WBC 10~30×109/L)、减低组(WBC<4×109/L),总结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案,评价早期治疗效果及生存情况,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68例伴有白细胞计数异常的B-NHL,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3例,轻度增高26例,减低29例;其中位就诊年龄63(19~80)岁,自出现症状至诊断的中位时间为2(0.2~120)个月,男女性别比为1.4:1。病理亚型以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MZ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为主;分期均为Ⅲ/Ⅳ期或白血病期。有B症状者占57%(39/68)、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者占54%(32/59),伴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占67.7%(46/68),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者占56.7%(38/68),骨髓侵犯达91.7%(55/60),伴骨髓纤维化者占28%(15/53)。评价早期疗效40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为17.5%(7/40),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55.0%(22/40);ORR与LDH、血小板计数、首次治疗后骨髓改善情况相关(P=0.028,P=0.048,P=0.031)。随访截至2018年1月31日,有效随访43例,中位随访时间22(1~70)个月,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24个月(95% CI:8.722~39.278),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3个月(95% CI:2.721~23.279),轻度增高组PFS优于其他两组(P1=0.017,P2=0.026)。单因素分析,侵袭性组织学、B症状、贫血、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案、治疗后能否早期达CR或PR是OS的预后因素;LDH、白细胞分组、是否治疗、治疗后能否早期达CR或PR为PF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B症状为OS的影响因素,治疗后能否早期达CR或PR是OS、PFS的共同影响因素。结论 伴有白细胞计数异常的B-NHL患者早期就诊率高,但分期均晚,大多数患者出现骨髓侵犯,常合并贫血、血小板减少。该类患者早期ORR低、整体PFS短,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患者的PFS较好,OS有待进一步观察;早期ORR是OS、PFS的影响因素。白血病期患者接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强化方案治疗可获得较高的ORR。
    青年深静脉血栓伴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冯翠翠, 王芳, 韩雪, 白贝贝, 赵森, 陈烨
    2018, 39(3):  335-34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05
    摘要 ( 88 )   PDF (1090KB) ( 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青年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经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或血管造影诊断的45岁以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E分为PE组及非PE组,分别对两组的性别、年龄,血栓部位、血细胞计数、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凝血、易栓等指标以及心脏病、吸烟、DVT史、手术、静脉曲张、妊娠/分娩等17种DVT常见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2例青年DVT患者中96例伴发PE,发生率为36.6%,病死率为3.1%。患者平均年龄(34.85±7.96)岁,男性多于女性(67.7%vs 32.3%,P=0.004);PE组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较非PE组更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于非PE组(P<0.05)。PE组DVT史、呼吸道感染、血栓累及多支静脉(≥ 2支)患者明显多于非PE组(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HDL-C降低、CRP升高、既往DVT史、呼吸道感染是青年DVT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青年DVT患者极易发生PE,重症可导致死亡;其D-Dimer及FDP升高,伴PE者更高,对D-Dimer及FDP极度增高的青年DVT建议行PE筛查。伴呼吸道感染、DVT史、高CRP、低HDL-C患者是DVT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青年DVT一旦伴发上述危险诱因,应警惕PE发生。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后继发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
    郭慧霞, 王立茹, 陈以娟, 王敏, 尚禹汐, 李茜, 孟广强, 武悦, 李星, 蔡欣, 任潇潇
    2018, 39(3):  341-34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06
    摘要 ( 93 )   PDF (1033KB)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蛋白与周围神经病变
    郝渊渊, 孙婉玲
    2018, 39(3):  344-34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07
    摘要 ( 101 )   PDF (1057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蛋白是由单克隆浆细胞分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中含有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又称为副蛋白血症。临床上,副蛋白血症与周围神经病变关系密切。本文从血液学角度,总结了M蛋白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常见临床情况、诊断以及治疗,以期加深理解、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脑血管病、认知障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常压高浓度氧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核心区核转录因子-κB的适度调节作用
    师文娟, 赵咏梅, 戚智锋, 黄语悠, 房亚兰, 刘克建
    2018, 39(3):  349-35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08
    摘要 ( 129 )   PDF (4535KB) ( 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常压高浓度氧治疗(normobaric hyperoxia,NBO)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B,NF-κB)及其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κB,IκB)表达的影响,探讨NBO治疗对脑缺血后NF-κB介导的炎性反应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15只健康雄性SD大鼠(280~320 g)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n=3)、正常氧浓度组(Normoxia,n=6)和NBO (n=6)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Sham组和Normoxia组大鼠术后呼吸普通空气,NBO组大鼠术后至再灌注前呼吸100%常压氧气。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的检测方法,研究NBO治疗对脑缺血核心区炎性因子IL-1β、TNF-α和转录调节因子NF-κB及其抑制蛋白IκB表达的影响。结果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1与Sham组相比,Normoxia组缺血核心区IL-1β、TNF-α及核移位NF-κB p65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5),荧光强度增强;2与Normoxia组相比,NBO组缺血核心区IL-1β、TNF-α及核移位NF-κB p65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5),荧光强度减弱。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1与Sham组相比,Normoxia组缺血核心区NF-κB p65显著升高,IκB明显降低(P<0.05),2与Normoxia组相比,NBO组缺血核心区NF-κB p65水平显著降低,IκB明显升高(P<0.05)。结论 NBO治疗可能通过调节缺血核心区转录调控因子NF-κB的适度活化来抑制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从而实现脑神经保护作用。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区细胞自噬的影响
    黄语悠, 房亚兰, 师文娟, 刘克建, 赵咏梅
    2018, 39(3):  355-35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09
    摘要 ( 122 )   PDF (1656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Nω-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再灌注后24 h脑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表达的影响,探讨L-NAME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 1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MCAO组,和MCAO+L-NAME组,每组6只。使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90 min再灌注模型。术中监测大鼠肛温,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于再灌注后24 h处死大鼠,迅速取脑,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冰冻切片缺血半暗带区Beclin1和LC3B的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双标分别将Beclin1和LC3B与NO介导的蛋白质损伤标志物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进行共定位。结果 Sham组大鼠没有3-NT染色阳性细胞,偶见Beclin1和LC3B染色阳性细胞,MCAO组小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3-NT、Beclin1、LC3B均大量表达(P<0.05)。与MCAO组相比,给予L-NAME治疗后,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半暗带区3-NT、Beclin1、LC3B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组织半暗带区,Beclin1和LC3B分别与3-NT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结论 L-NAME通过抑制NOS活性,减少NO的产生,直接避免神经元的氧化应激损伤;同时,氧化应激损伤的减弱也避免了自噬的进一步激活,起到了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
    大黄酚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组织p-CREB、BDNF和p-STAT3的影响
    房亚兰, 黄语悠, 赵咏梅, 李锦程, 段云霞, 高利, 罗玉敏
    2018, 39(3):  360-36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10
    摘要 ( 95 )   PDF (2657KB) ( 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大黄酚(chrysophanol,CHR)对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缺血半暗带区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yclic 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缺血侧脑组织磷酸化转录激活因子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p-STAT3)表达水平的影响,探究CHR保护脑缺血损伤的机制。方法 将18只雄性健康C57BL小鼠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梗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组、CHR组(自造模当天至再灌注后14 d按0.1 mg/kg腹腔注射CHR),每组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45 min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后14 d处死小鼠,迅速断头、取脑,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脑组织冰冻切片缺血半暗带区p-CREB和BDNF的水平,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方法对p-CREB和BDNF在缺血脑组织内的表达进行细胞定位,并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缺血侧脑组织p-STAT3蛋白水平。结果 1) Sham组小鼠脑组织可见p-CREB阳性染色细胞。MCAO组小鼠脑缺血半暗带区p-CREB表达水平比Sham组明显降低(P<0.05)。给予CHR治疗的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半暗带区p-CREB的表达水平比MCAO组明显增多(P<0.05)。在半暗带区,p-CREB与神经元标志物NeuN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2) Sham组小鼠脑组织可见BDNF阳性细胞。MCAO组小鼠半暗带区BDNF水平比Sham组明显降低(P<0.05)。CHR组小鼠脑缺血半暗带区BDNF水平比MCAO组明显增多(P<0.05)。在半暗带区,BDNF与神经元标志物NeuN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3) MCAO组小鼠缺血侧脑组织p-STAT3蛋白水平比Sham组明显升高(P<0.05)。CHR组小鼠缺血侧脑组织p-STAT3蛋白水平比MCAO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CHR可能通过上调p-CREB和BDNF表达水平,抑制p-STAT3蛋白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长期神经保护作用。
    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穆珊珊, 吴延, 吴安石, 刘扬
    2018, 39(3):  366-37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11
    摘要 ( 100 )   PDF (1437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筛选老年患者发生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探索POD与POCD之间的联系。方法 选取220例行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年龄 ≥ 6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Ⅲ级,于术前1 d以及术后第1、2、3、7天用意识混乱评估法对患者进行POD的诊断,于术前1 d以及术后第7天对患者进行POCD神经心理量表测试,用于诊断POCD。分别根据患者POD和POCD患病与否将患者分为POD组和非POD组、POCD组和非POC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采用向后逐步法引入备选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引起POCD或POD的独立危险因素。按POD患病与否分组后统计两组患者POCD发生率差异,分析POD与POCD发生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术后患者POD发生率为12.8%,POCD发生率为44.1%。ASA分级高(OR=2.605,95% CI:1.160~3.067)、患者术后第1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高(OR=2.061,95% CI:1.024~2.549)是老年患者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性别(男性)(OR=6.087,95% CI:1.685~14.893)、ASA分级高(OR=4.548,95% CI:2.487~10.384)、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0.750,95% CI:0.601~0.939)和合并糖尿病(OR=4.673,95% CI:1.209~8.674)是老年患者POD发生的危险因素。POD组的POCD发生率为80%,高于非POD组为38.8%(P<0.05)。结论 ASA分级高、患者术后第1天VAS高是老年患者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男性、ASA分级高、低BMI和糖尿病是老年患者POD发生的危险因素,POD患者更容易发生POCD。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自由基与锌离子的相互作用
    房亚兰, 尹洁, 刘克建, 赵咏梅
    2018, 39(3):  373-37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12
    摘要 ( 106 )   PDF (1062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脑缺血再灌注诱导大量的自由基产生,引发氧化应激,并且引起细胞内锌离子(Zn2+)通过多种方式大量聚集,细胞内Zn2+释放和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是神经元中许多毒性信号传导机制中的常见成分。已证明Zn2+和ROS在缺氧缺血性应激过程中积累,并在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释放的Zn2+通过多种机制诱导ROS产生,包括线粒体ROS产生,并且还通过与NADPH氧化酶相互作用等促进ROS在线粒体外的形成。Zn2+释放与ROS产生相互作用,最终通过影响细胞凋亡途径或信号转导导致神经元损伤。然而在特定条件下,Zn2+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脑损伤。因此,本文拟对自由基及Zn2+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基础研究
    基因编码钙指示剂在药物反应性细胞核钙信号实时动态检测中的应用
    龚明涛, 张晨光, 丁卫
    2018, 39(3):  378-38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13
    摘要 ( 113 )   PDF (3873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型基因编码钙指示剂(genetically-encoded calcium indicators,GeCIs)在药物反应性细胞核钙信号实时动态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将常用的GeCI变体——GCaMP6s用核定位序列(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NLS)标记以用于细胞核钙的检测;同时在其C端与红色荧光蛋白tdTomato融合作为分子内的定量参照。将构建的质粒分别转染至HeLa细胞和U87MG细胞中,利用活细胞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对核钙信号的实时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蕈青霉素(Paxilline)能够引起在40 min连续记录中核钙水平的持续增加,并且增加的动力学模式在不同的细胞系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同时在药物处理后细胞反应的筛选中显示,青蒿素可以引起细胞核钙浓度的明显改变,其变化的幅度与持续情况与蕈青霉素及过氧化氢的作用有所不同。此外,笔者还发现利用核钙的变化指标可以对细胞在接受应激性刺激后的异质性表现进行统计聚类分析。结论 在非兴奋细胞中,不同药物刺激可以引起细胞核钙离子浓度的升高。
    高脂饲料中添加丙硫氧嘧啶对大鼠血脂、体质量及体脂的影响
    郝维佳, 杨秋实, 李静宜, 马毅, 陆莉, 熊杰, 李宇航, 徐平湘, 陈怡, 薛明, 李晓蓉
    2018, 39(3):  385-39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14
    摘要 ( 219 )   PDF (3068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添加丙硫氧嘧啶对高脂饲料诱发的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血脂、体质量、体脂含量及脂肪细胞大小的影响,探讨含有丙硫氧嘧啶的高脂饲料诱发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适用性。方法 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饲料组、正常饲料+丙硫氧嘧啶组、高脂饲料组、高脂饲料+丙硫氧嘧啶组,分别给予相应的饲料,灌胃给予丙硫氧嘧啶50 mg·kg-1·d-1,共4周,期间记录动物的采食量、体质量、体长,检测血脂、转氨酶、甲状腺激素浓度,计算Lee's指数、肝系数、睾周脂肪和肾周脂肪系数,并进行肝脏油红O染色,脂肪组织HE染色,Image J测量脂肪细胞大小。结果 添加丙硫氧嘧啶可显著升高高脂饲料诱发的动物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浓度,肝系数升高,肝脏脂质沉积,造模速度快、效果好,但是随着给予丙硫氧嘧啶时间的延长,动物采食量迅速降低,继之动物体质量、睾周脂肪质量、肾周脂肪质量、脂肪细胞面积及Lee's指数显著降低,同时伴有动物毛色发暗、缺乏光泽、活动减少及对刺激反应下降等。结论 添加丙硫氧嘧啶为制作高胆固醇血症及脂肪肝模型的有效方法,但是在血浆总胆固醇和LDL-C浓度升高、肝脏脂肪沉积的同时,动物体质量明显下降,体脂减少,脂肪细胞面积减小的特点与临床常见的饮食相关的高血脂特征不符,并且丙硫氧嘧啶对多种脂代谢酶有影响,进行降脂药物机制研究时可能会影响对药物作用靶点的分析,因此进行降胆固醇药物药效学研究可适当选用,进行药物机制研究时需根据研究目的慎重选用。
    Snail与Claudin-3蛋白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
    申燕军, 陈京龙, 车娟娟, 王婧, 曹邦伟
    2018, 39(3):  393-39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15
    摘要 ( 105 )   PDF (1857KB) ( 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通过收集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癌及癌旁组织中Claudin-3和Snail蛋白的表达,探讨Claudin-3和Snail蛋白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联。方法 收集根治性切除的肝细胞癌病例患者资料,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82例HCC组织及60例癌旁组织中Snail、Claudin-3蛋白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肝癌组织中Snail蛋白阳性表达69.47%,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audin-3阳性表达47.61%,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r=-0.430,P<0.01);Snail蛋白在HCC中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病理分期、微血管侵犯相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中,Snail、Claudin-3的表达是HC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nail与Claudin-3蛋白与HCC的发生、侵袭有一定的关联性。进行HCC患者Snail、Claudin-3蛋白的联合检测,在临床实践中对HCC患者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膀胱平滑肌细胞乙酰胆碱M3受体干扰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尚振华, 贾春松, 颜灏, 王巨昆, 王旭, 崔波, 王琦, 欧彤文
    2018, 39(3):  398-40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16
    摘要 ( 110 )   PDF (2667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膀胱平滑肌细胞(bladder smooth muscle cells,BSMCs) M3型受体干扰RNA慢病毒载体。方法 合成4条M3受体干扰序列,构建GV118-sh-M3慢病毒载体,测序验证序列。将GV118-sh-M3慢病毒载体与质粒pHelper1.0、pHelper 2.0三个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收集病毒颗粒并用荧光法检测4组病毒滴度。体外原代培养BSMCs,4组GV118-sh-M3慢病毒(KD1、KD2、KD3和KD4)转染BSMCs,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并通过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干扰效率。结果 成功构建4个GV118-sh-M3慢病毒载体,测序结果符合设计序列。4组GV118-sh-M3慢病毒滴度分别为2×108、6×108、5×108和5×108 TU/mL。分别转染BSMCs后,KD1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量最高且干扰效率最高。结论 成功包装并筛选了GV118-sh-M3慢病毒载体,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干扰M3受体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5型和6型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
    李青春, 邢莹莹, 贾萌萌, 程晓琳, 田晓予
    2018, 39(3):  404-41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17
    摘要 ( 88 )   PDF (3184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5型(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5,HSD17B5)和6型(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6,HSD17B6)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 (OVID)、CNKI、CBM、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搜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HSD17B5或HSD17B6基因多态性与PCOS相关性的研究报告,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7年6月30日。两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5篇文献涉及HSD17B5 rs3763676 SNP与PCOS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研究,共包括病例组899例和对照组751例其中2篇因研究人群中的G突变基因为稀有基因无法进行HWE检验及统计学分析而只进行了定性描述性分析,3篇进行遗传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rs3763676基因多态性与PCOS易感性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G vs AOR=1.21,95% CI:0.98~1.49,P=0.070;GG+AG vs AAOR=1.26,95% CI:0.85~1.86,P=0.250;GG vs AG+AAOR=1.35,95% CI:0.86~2.12,P=0.190;GG vs AAOR=1.47,95% CI:0.91~2.38,P=0.110;AG vs AAOR=1.19,95% CI:0.79~1.78,P=0.410)。4篇文献关于HSD17B6 rs898611 SNP,共包括病例组1 065例和对照组942例,遗传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除共显性模型C vs 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C vs TOR=1.46,95% CI:1.02~2.09,P=0.040),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 vs TOR=1.13,95% CI:0.96~1.32,P=0.140;CC+CT vs TTOR=1.06,95% CI:0.88~1.27,P=0.570;CC vs CT+TTOR=1.48,95% CI:0.95~2.29,P=0.080;CT vs TTOR=0.99,95% CI:0.81~1.21,P=0.950)。结论 HSD17B5 rs3763676和HSD17B6 rs898611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与PCOS的发病尚不能提示存在相关性。
    临床研究
    35例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诊疗分析
    汪栋, 金岚, 姚宏伟, 王今, 赵晓牧, 吴国聪, 杨盈赤, 张忠涛
    2018, 39(3):  413-41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18
    摘要 ( 128 )   PDF (1071KB) ( 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synchronous colorectal cancer,SCRC)的诊断、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符合标准的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患者共35例,双原发癌34例,三原发癌1例,34例为一次诊断,1例为术后3个月二次诊断。钡灌肠检查检出率为60.9%,结肠镜检出率为70%,结合影像学与结肠镜结果检出率为91.4%。71处瘤灶的病理分析显示,腺癌最多,占70.4%(50/71),其中中低分化腺癌占54.9%(39/71)。3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标准肠癌根治术5例,扩大肠癌根治术10例,分段肠癌根治术10例,全/次全结肠切除术7例。随访结果显示术后5年生存率为59.4%,复发率为28.1%。结论 SCRC多为双发癌,且瘤灶以腺癌居多,结肠镜配合多种影像检查可提高SCRC检出率。根据患者肿瘤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可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膀胱癌根治术前单次动脉灌注化疗的长期疗效评估
    瓦斯里江·瓦哈甫, 刘赛, 王梦童, 贺庆豹, 宋黎明, 平浩, 王明帅, 杨飞亚, 田溪泉, 牛亦农, 邢念增
    2018, 39(3):  418-42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19
    摘要 ( 106 )   PDF (1745KB) ( 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腹腔镜膀胱癌根治(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LRC)术前单次新辅助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5年12月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LRC术前26例单次动脉灌注化疗的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26例患者LRC术前2~4周内行动脉灌注化疗,其中回肠膀胱9例,原位回肠新膀胱15例,输尿管皮肤造口2例,无中转开放。平均手术时间373 min (210~60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07 mL (100~1 400 mL)。术后病理提示均为尿路上皮癌,6例低级别,20例高级别,切缘均未见肿瘤。7例临床分期与病理分期相符,降期17例,升期2例,与术前临床分期相比,单次动脉灌注化疗局部降期效果显著(P=0.002)。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17个(8~28个),8例淋巴结阳性。术后30 d内的合并症发生率在低级别和高级别肿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术后30 d内,30至90 d内以及超过90 d Clavien 3级以上合并症分别为3例、1例和2例。平均随访时间88个月(2~121个月),肿瘤特异性死亡2例,其他原因死亡1例,其中低级别和高级别肿瘤之间的总生存率(P=0.746)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P=0.4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RC术前进行单侧动脉灌注化疗并没有明显增加术后合并症,且同时起到显著地降期降级作用,但在肿瘤学预后方面还需要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评估。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下的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效果的评价
    牛丙寅, 王冠, 陈世才, 翁以炳
    2018, 39(3):  423-42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20
    摘要 ( 116 )   PDF (1074KB) ( 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评价对侵袭性真菌感染重症患者伏立康唑标准化治疗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比较使用基因检测方法指导伏立康唑使用方案、以及常规伏立康唑治疗方案两种方法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费效比。PCR-RFLP方法用于检测患者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结果 共纳入80例样本,包括40例进行了基因分型检测的试验组,40例非同期诊断为侵袭性真菌感染进行常规伏立康唑治疗的对照组。基因检测者分析CYP2C19 3个位点,共有5种双位点基因型组合,包括:高代谢型(extensive metabolizer,EM)的681GG-636GG、中代谢型(intermediate metabolizer,lM)的681GA-636GG和681GG-636GA以及低代谢型(poor metabolizer,PM)的681AA-636GG和681GA-636GA,其分布频率分别为12.17%、52.16%、6.22%、17.54%和11.91%。治疗效果、费效比和不良反应方面,EM组、IM组和PM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M组高于IM组,IM组高于EM组(P<0.05)。与对照组的回顾性对比显示,试验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及抗真菌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监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并指导伏立康唑用药,可对剂量、疗效、不良反应和抗真菌治疗费用产生显著影响。这提示基因检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伏立康唑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雾化吸入阿米卡星对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付黎明, 朱平
    2018, 39(3):  428-43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21
    摘要 ( 104 )   PDF (1074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雾化吸入阿米卡星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CAP),探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收治的老年SCAP患者106例分为雾化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病原学构成及对阿米卡星的敏感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行常规治疗,雾化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阿米卡星雾化吸入,对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天数、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时间,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cal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细菌清除率、治疗总有效率、28 d病死率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雾化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7.98±2.36) d、(9.81±1.90) d、(12.68±1.65) d、(11.21±1.40) d,短于对照组的(9.62±2.70) d、(12.34±2.72) d、(14.94±2.73) d、(13.77±2.2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组第7 d CPI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及入院时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组细菌清除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81.13%,均高于对照组的56.52%、6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组28 d病死率略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两组28 d病死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雾化吸入阿米卡星治疗老年SCAP患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王蓓, 刘宏艳, 张红雷, 王秀红, 笪冀平
    2018, 39(3):  433-43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22
    摘要 ( 140 )   PDF (3808KB) ( 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指标。方法 收集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间4例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6.5±10.4)岁,男性1例,女性3例,均表现前纵膈占位,不伴有重症肌无力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细胞呈微结节状分布,间质内见丰富淋巴细胞及淋巴滤泡形成。其中2例肿瘤细胞异型、核分裂象增多。肿瘤细胞表达CK、CK5/6,异型肿瘤细胞表达CD5、CD117及Bcl-2。3例在肿瘤细胞周边见少数不成熟T淋巴细胞,另1例未见TdT阳性细胞。肿瘤细胞及淋巴细胞均未测到EB病毒。最后诊断2例患者为伴有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1例为不典型MNT,1例为伴有淋巴样间质微结节型胸腺癌(micronodular thymic carcinoma with lymphoid hyperplasia,MNC)。术后随访4~42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胸腺肿瘤,包括了由良性至恶性的系列病变,但预后良好。诊断应结合临床病理特征,排除其他类型的胸腺肿瘤,治疗方法可相对保守。
    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与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陈思阳, 丰琅, 杜源, 杜林栋
    2018, 39(3):  439-44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23
    摘要 ( 159 )   PDF (1701KB)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与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1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针状电极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组(针状电极组63例)和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组(激光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期复发率,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无输血病例,无膀胱穿孔病例。所有病例病理均可满足病理分期要求,其中Ta期31例,T1期82例。低级别尿路上皮癌77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36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4±5.8)个月。针状电极组肿瘤复发6例(9.5%,6/63),激光组复发7例(14%,7/50),两组均无病理分期进展者。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期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可以有效避免由于闭孔神经反射引起的膀胱穿孔等严重合并症,切除标本满足病理分期要求。
    小儿主动脉缩窄围术期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童峰, 李磊, 赵涛, 李晓峰, 刘迎龙
    2018, 39(3):  444-44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24
    摘要 ( 71 )   PDF (1817KB) ( 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和非CPB下行手术的主动脉缩窄患儿中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esterase-L1,UCH-L1)浓度变化,评价UCH-L1是否是一个主动脉弓部手术后CPB相关脑损伤的预测指标。方法 2012年1月和201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共39例主动脉缩窄患儿接受了主动脉成型手术;其中A组17例未行CPB,B组22例应用选择性脑灌注分别在6个时间点(麻醉诱导后,关胸,术后2、8、24、48 h)收集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UCH-L1、神经胶质蛋白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浓度。在术后8 h,拔除气管插管后6 h和出院前进行神经系统功能评分。结果 2组血清中UCH-L1浓度在术前基本相同[A组(0.184±0.066)μg/L vs B组(0.194±0.067)μg/L]。B组术后2 h后血清UCH-L1浓度较A组明显升高[A组(0.238±0.067)μg/L vs B组(0.327±0.151)μg/L,P<0.05],并于术后8 h达到高峰。在术后24 h,2组血清UCH-L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0.208±0.078)μg/L vs B组(0.201±0.081)μg/L,P>0.05]。B组血清UCH-L1的峰值浓度和CPB时间明显相关(r=0.575,P=0.005)。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持续存在的严重神经系统合并症。结论 与非CPB手术相比,应用选择性脑灌注的小儿主动脉弓部手术可引起血清UCH-L1浓度显著升高,并且与CPB时间密切相关。UCH-L1可以作为一个CPB相关脑损伤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超高度近视屈光性手术后主诉视觉质量下降原因分析
    赵世强, 接英, 李蕾, 张莉, 卢红双
    2018, 39(3):  449-45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25
    摘要 ( 93 )   PDF (1053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超高度近视屈光性手术后视觉质量下降原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接受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或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主诉视觉质量较差的超高度近视患者8例(16只眼)的资料。对术后视觉质量进行问卷调查,测量患者的术前、术后的屈光度、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及矫正近视力的情况,分析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变差的原因。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44.88±10.32)岁,术前屈光度范围-29.0~-18.0 D,平均屈光度(-23.19±3.60) D,术后屈光度范围-3.0~1.75 D,平均屈光度(-0.73±1.31) D,术后屈光度比术前明显减小(P<0.001)。所有患者对术后裸眼远视力及矫正远视力满意,术前矫正远视力平均为0.19±0.07,术后平均矫正远视力为0.24±0.07,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对术后裸眼近视力和30 cm矫正近视力的满意度均较差,术后裸眼近视力明显低于术前裸眼近视力,术后30 cm矫正视力亦明显低于术前裸眼近视力,术后10 cm矫正视力有改善但依然低于术前裸眼近视力(P<0.05)。结论 超高度近视患者接受屈光性手术后,主诉视觉质量下降,主要与术后裸眼近视力和术后矫正近视力下降有关。
    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患者与正常儿童腮腺液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差异
    李莹, 祁森荣, 华琳, 尚佳健
    2018, 39(3):  453-45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26
    摘要 ( 107 )   PDF (2761KB) ( 1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检测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患者与正常儿童腮腺液的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变化情况,分析二者之间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差异。方法 通过使用Illumina Hiseq 2500 PE25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34例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患者和16例正常儿童腮腺液标本中微生物群落的16SrRNA进行多样性分析,并对两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与正常儿童腮腺液对比,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患者腮腺液Alpha多样性指标中样品文库的覆盖率(goods_coverage)增高(P<0.05),Chao1、菌群丰富度指数(abundance coverage estimator,ACE)、Shannon指数降低(P<0.05),Simpso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患者腮腺液微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正常儿童腮腺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氮卓斯汀鼻喷剂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的Meta分析
    高占梅, 宋扬, 刘华, 文昌隆, 孙海洋
    2018, 39(3):  458-46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27
    摘要 ( 142 )   PDF (2945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分析氮卓斯汀鼻喷剂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检索的数据库:中文数据库包括CNKI、万方、VIP、CBM等,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等。制定综合检索式,选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质量评估,使用RevMan5.3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学效应指标选用RR值和95% CI,I2P值为异质性检验的指标,然后进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发表偏倚评估。其中发表偏倚评估使用Egger's法,如有必要使用剪补法进一步分析。结果 氮卓斯汀鼻喷剂联合地氯雷他定组与氮卓斯汀鼻喷剂组比较,Z=8.18(P<0.000 01)、RR(95% CI):1.21(1.16,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A组,Z=5.62(P<0.000 01)、RR(95% CI):1.18(1.12,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Z=3.62(P=0.000 3)、RR(95% CI):1.19(1.08,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Z=4.91(P<0.000 01)、RR(95% CI):1.33(1.19,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示Z=6.27(P<0.000 01)、RR(95% CI):1.19(1.13,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氮卓斯汀鼻喷剂联合地氯雷他定比单一使用氮卓斯汀鼻喷剂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更好的疗效。
    病例报告
    综述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诊断腹膜转移癌的研究进展
    姬忠贺, 刘洋, Yutaka Yonemura, 李雁
    2018, 39(3):  469-47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3.029
    摘要 ( 153 )   PDF (1748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腹膜转移(peritoneal metastasis,PM)一直被视作癌症的终末阶段。20世纪90年代早期,外科肿瘤学界发展了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加腹腔热灌注化学药物治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的综合治疗策略,可延长部分经谨慎选择的PM患者生存期。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CCR)是该综合治疗后最重要的独立生存预测因子。然而,现行的手术技术容易遗漏肉眼难以发现的隐匿部位PM或微小癌灶,PM仍是常规CRS术后主要的复发形式。因此,近年来,光动力学诊断(photodynamic diagnosis,PDD)方法逐渐发展,并用于检测PM。本综述旨在总结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 PDD技术在PM中的应用进展。
    名师
    学系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系
    2018, 39(3):  479-479. 
    摘要 ( 45 )   PDF (1114KB) ( 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