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3-21
    目次
    2018年4月 第39卷 第2期 目次
    2018, 39(2):  0-0. 
    摘要 ( 55 )   PDF (397KB) ( 1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影像新技术的临床与科研应用
    应用磁共振4D flow成像对正常颅内前循环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定量评估的可重复性研究
    隋滨滨, 高培毅, 林燕, 赵海清, 宋立刚
    2018, 39(2):  157-16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01
    摘要 ( 217 )   PDF (2395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磁共振4D flow成像对正常颅内前循环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定量评估的可重复性。方法 收集正常志愿者4例,对每名志愿者的颅内Willis环区域分别进行两次4D flow成像,应用4D flow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计算正常志愿者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入颅段、虹吸段、末端、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起始部及近段、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起始部(每例取双侧共12个位置)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次扫描的平均血管面积、平均及最大血流速度、平均及最大瞬时血流量。生成血流矢量图、流线图及粒子追踪图显示颅内前循环大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 4名正常志愿者两次颅内Willis环血流参数比较显示,ICA虹吸段左侧最大血流速度及右侧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两次扫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入颅段、MCA及ACA起始部双侧及MCA近段右侧最大血流速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A近段双侧平均血管面积、ACA起始部左侧平均血管面积及平均血流速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一名志愿者的心率两次之间有较大变化,两次的最大血流速度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另外,在针对不同部位的分析中发现,颈动脉虹吸段位置两次测量的最大血流速度之间存在较明显区别。结论 应用磁共振4D flow成像对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评估的可重复性较好,对于不同心率状态下以及血流状态复杂部位的血流动力学评估,4D flow成像测量的可重复性可能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轻度认知障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低频振幅分析
    樊响, 杨延辉, 贾秀琴, 卢洁, 李坤成
    2018, 39(2):  163-16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02
    摘要 ( 188 )   PDF (2168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应用低频振荡幅度(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观察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方法 选取50例M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5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所有被试均进行fMRI检查,采取ALFF后处理方法,比较MCI与正常对照组静息态脑功能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CI组患者双侧海马旁回、双侧尾状核、左侧壳核和左侧岛叶ALFF减弱。未检测出ALFF增强的区域。结论 MCI患者静息态fMRI显示海马旁回等脑区活动强度减弱。
    基于图论的戈谢病患儿静息态功能脑网络分析
    张苗, 汪胜佩, 胡迪, 康惠颖, 何晖光, 彭芸
    2018, 39(2):  167-17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03
    摘要 ( 108 )   PDF (5116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戈谢病(Gaucher disease,GD)患儿静息态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6例临床确诊为GD的患儿和16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儿童。所有受试者均采集3D-T1结构数据及静息态脑功能数据,利用图论分析脑网络拓扑属性的变化,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双样本t检查,发生显著变化的拓扑属性与临床参数(年龄、发病年龄、病程、治疗时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GD患儿组的全局拓扑属性没有显著性变化;右侧额中回节点度显著性降低,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眶额回、左侧顶上回/顶下回/楔前叶/角回节点效率显著性降低,这些脑区均位于执行控制网络;丢失2个核心节点,即楔前叶、左侧丘脑,新出现3个核心节点,即右侧角回/枕中回、右侧丘脑/尾状核/壳、右顶下小叶。这些脑区的拓扑属性与临床参数间未发现显著性相关。结论 GD患儿全局拓扑属性保持稳定,执行控制网络的部分脑区节点功能下降,部分核心节点发生自适应性再分布,该研究可为GD患儿脑功能损伤提供神经影像学证据。
    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脑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郭爽, 李清, 吴芳, 刘佳宾, 李岩, 杜祥颖, 卢洁, 李坤成
    2018, 39(2):  173-17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04
    摘要 ( 240 )   PDF (3611KB) ( 2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鉴别早期脑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血管内治疗并于术后24 h内行双能CT扫描患者。由双能扫描获得单纯融合图像(mixed energy images,MIX),虚拟平扫图像(virtual unenhanced non-contrast,VNC)及碘叠加图像(iodine overlay maps,IOM),经综合分析确定诊断。术后72 h行常规平扫CT随访。以术后72 h结果为标准评价双能CT鉴别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在MIX图像上测量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高密度区的CT值,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获取鉴别出血和对比剂外渗的cutoff值并评价其准确性。结果 共60例患者接受双能CT检查,其中30例各图像均未见脑内高密度。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2.4±10.1)岁]MIX图像见高密度,其中双能CT图像综合分析诊断出血15例,对比剂外渗14例,出血合并外渗1例,与术后72 h CT随访对照,双能CT识别早期脑出血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率为100%、阴性预测率为86%、准确率为93%。MIX图像上出血平均CT值为(56.6±11.7) Hu,碘对比剂外渗平均CT值为(90.9±39.9) Hu,ROC分析显示对比剂外渗与出血鉴别的最佳cutoff值为74.0Hu,CT值测量鉴别出血与对比剂外渗的AUC值为0.781(95%CI:0.611~0.950),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0%、92.9%(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应采用双能CT鉴别早期脑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在不具备双能扫描条件的情况下,单纯CT值测量能够鉴别大部分出血与对比剂外渗。
    弥散峰度成像对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李文风, 文宏伟, 刘玥, 彭芸, 程华, 李宏彬, 邰隽
    2018, 39(2):  178-18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05
    摘要 ( 143 )   PDF (8100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脑微观结构的改变,探索OSA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神经生理。方法 对19例OSAS患者、23例正常对照组使用美国GE Medical Systems Discovery MR750 3.0T磁共振仪进行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DKI)扫描,采用FSL软件对两组被试者进行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学(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和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SAS患儿在右侧内囊前肢、右侧丘脑辐射、穹窿、胼胝体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下降,在左后放射冠、右上纵行纤维束、右侧外囊、右侧内囊前肢、胼胝体压部峰度部分各向异性(kurtosis fractional anisotropy,KFA)值下降。右侧内囊前肢、左顶叶的KFA值与最低血样饱和度(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aO2)呈正相关,胼胝体压部、右后放射冠、左侧中央后回、左前顶叶DKI参数值FA、KFA与血氧饱和度<90%所占比例、低通气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OSAS患者在多个脑区KFA值存在异常,且与缺氧存在关系,可能是OSA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CT引导下氩氦刀治疗肺癌时的应用价值
    李胜鳌, 李琦, 曹春婕, 董洪瑜, 李杰, 张秋奂, 王京源, 华海琴, 王志群
    2018, 39(2):  185-18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06
    摘要 ( 158 )   PDF (3945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CT引导下氩氦刀治疗肺癌时减少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取52例行氩氦刀手术的肺癌患者,分低剂量组(A组)和常规剂量组(B组);A组(22例)扫描方案为120 kV、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ATCM)(15~60 mA),B组(30例)扫描方案为120 kV、ATCM(50~600 mA);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肺纹理、纵隔结构、肿瘤形态、冰球形态)、辐射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肿瘤CT值、图像噪声SD值。结果 辐射剂量指数CTDIvo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较B组的辐射剂量指数下降80.90%;氩氦刀治疗前后两组肿瘤的CT值、图像噪声S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肺纹理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B组评分优于A组;其余两组间的各项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氩氦刀治疗肺癌时应用低剂量扫描不影响术中穿刺定位的准确性、安全性及术中术后对冷冻效果的评估,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弥散及动态增强多参数定量分析研究
    彭楠, 刘慧敏, 王伟新, 刘明, 王志群
    2018, 39(2):  190-19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07
    摘要 ( 161 )   PDF (4057KB) ( 1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6±11.60)岁,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常规磁共振扫描(T1WI、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32例患者扫描的磁共振图像,包括病变位置、DWI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病变强化形态及特点、动态增强曲线类型,计算信号增强比率(signal enhancement ratio,SE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SER值的鉴别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病变主要发生在外上象限,共16例(50%),其次发生在内上象限,共7例(21.9%),乳头后方5例(15.6%),内下及外下象限3例(9.4%),不同区域多发1例(3.1%)。23例DWI信号升高,不均匀或环样升高7例,轻度升高2例。ADC值平均(0.910±0.231)×10-3mm2/s,与患者对侧乳腺组织比较显著减低(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D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最佳诊断界值1.178×10-3mm2/s,灵敏度81.3%,特异度90.6%。30例为肿块或结节样强化,可见分叶或毛刺征,2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缘向心性强化或多发小环状强化30例,中心强化1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曲线表现为流出型26例,平台型5例,渐进型1例。ROC曲线分析显示SER值的AUC为0.912,最佳诊断界值0.857,灵敏度96.8%,特异度83.9%。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灶多发生在两上象限,以结节或肿块型为主,多见分叶及毛刺,DWI信号不同程度增高,ADC值减低,病灶早期强化明显,强化以边缘或多发小环形强化为主要特点。增强曲线以流出型最多见,SER值显著增高,有助于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基础和临床
    精神病超高危人群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朱虹, 贾竑晓
    2018, 39(2):  195-19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08
    摘要 ( 182 )   PDF (980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精神病超高危人群临床特征、认知功能、未治时间和社会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49名精神病超高危人群被试进行了临床信息、认知功能、未治时间和社会功能的数据采集和评估,并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 患者的社会功能与年龄、发病年龄、受教育年限和未治时间(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DUP)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症状精神病高危症状量表(Scale of Psychosis-risk Symptoms,SOPS)总分和阴性症状分呈负相关(r=-0.357,P<0.05;r=-0.348,P<0.05);与认知功能中的连线测验表现呈负相关(r=-0.32,P<0.05);与简易视觉记忆测验、Stroop测验和持续操作测验表现呈正相关(r=0.324,P<0.05;r=0.295,P<0.05;r=0.407,P=0.000)。使用逐步回归得到最优线性模型(R2=0.231,F=13.491,P=0.001),其中持续操作测验与社会功能呈线性关系(非标准回归系数B=6.046,95%CI:-0.681~0.494,P=0.001),其余因素与社会功能的线性关系不显著(P>0.05)。结论 患者的临床症状、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关系密切,对制定精神病超高危人群的干预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齐拉西酮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研究
    朱虹, 职利花, 贾竑晓
    2018, 39(2):  199-20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09
    摘要 ( 96 )   PDF (990KB) ( 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齐拉西酮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 54名受试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齐拉西酮或氟哌啶醇单药治疗。分别在基线、第8周、第12周和第16周进行症状、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及认知功能测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齐拉西酮组患者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实验的错误数上第12周、第16周的表现较基线明显减少(P<0.05);持续错误数的表现在第16周较基线明显减少(P<0.05),持续性操作实验(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CPT)的反应时间和数字广度的得分上齐拉西酮组第12周、第16周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氟哌啶醇组均无显著变化(P>0.05)。齐拉西酮组与氟哌啶醇组各时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量表分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10,P=0.000),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齐拉西酮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氟哌啶醇组(F=24.01,P=0.000),并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39,P=0.000),而氟哌啶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注意力、工作记忆、执行功能和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氟哌啶醇组未见改善作用,两者对患者精神症状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中医体质类型与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研究
    于迎, 庄红艳, 尹冬青, 杜渐, 杨静, 贾竑晓
    2018, 39(2):  204-20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10
    摘要 ( 101 )   PDF (1009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定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依据TESS评分,将住院治疗过程中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较重的11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应用等效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轻的114例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调查法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不同体质总体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8,P<0.05);血瘀质、气郁质在研究组中的分布比率明显多于对照组(χ2=4.56、4.24,P<0.05);血瘀质、气郁质与TESS总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25、0.29,P<0.01);血瘀质与TESS心血管系统分量表得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31,P<0.01);气郁质与TESS自主神经系统分量表得分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214,P<0.05)。结论 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血瘀质、气郁质两种体质的人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血瘀质的人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气郁质的人更容易出现自主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精神分裂症自知力与无意识自我面孔识别的关系
    徐园园, 周菘, 朱虹, 耿海燕, 贾竑晓
    2018, 39(2):  209-21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11
    摘要 ( 97 )   PDF (994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连续闪烁抑制实验范式,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无意识自我面孔识别的关系。方法 对28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10th Revision,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无意识自我面孔识别的测查,并对患者的自知力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目前症状认识得分、过去症状认识得分、目前症状归因得分和过去症状归因得分与自我面孔的反应时间比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9、0.473、0.393、0.381,P均<0.05)。结论 自知力越高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意识状态下能更快的识别自己的面孔。
    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期模型的研究进展
    徐园园, 贾竑晓
    2018, 39(2):  213-21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12
    摘要 ( 172 )   PDF (988KB) ( 1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概述了目前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期模型的研究进展。临床分期模型关注疾病的病程和进展,为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提供了创新的评估工具。回顾了各研究团队与临床实践指南对疾病各阶段的描述,以及各阶段的临床病程、主要特征、以及适应治疗方案。旨在提高各阶段的有效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法,从而阻止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或疾病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基础研究
    MPTP诱导的食蟹猴偏侧帕金森病模型运动行为学的长期动态评价研究
    罗斌斌, 胡亚松, 岳峰, 陈彪
    2018, 39(2):  217-22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13
    摘要 ( 205 )   PDF (4930KB) ( 2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建立具有长期运动行为学改变的灵长类动物模型,用于研究神经保护性药物的研究。利用不同运动变化评估方法探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导的食蟹猴偏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运动行为学的长期动态变化。方法 5只(6~7岁)健康雄性食蟹猴分别于左侧颈内动脉注射MPTP建立偏侧PD模型。在MPTP注射前(基线),注射后3、6个月及1、3、6年分别进行临床评分;在MPTP注射前,注射后3、6个月及1年和6年分别进行24 h躯体自发运动总量行为监测。结果 造模后3个月临床评分(14.65±8.41)增高到达高峰,造模6个月后临床评分(8.10±2.01)仍较基线高,但与3个月时比较显著降低(P=0.006);之后维持稳定,直至造模6年后临床评分与6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4 h躯体自发运动总量造模后3个月降低最明显(16 597.79±12 488.87),造模后6个月有所恢复(29 278.02±12 264.66),但与基线(50 084.20±30 170.89)比较仍显著性降低(与3、6个月比,P值分别为0.014,0.016);造模1年和6年后的24 h躯体自发运动总量恢复到基线水平。结论 颈内动脉注射MPTP可以诱导形成稳定具有长期运动症状的偏侧PD模型,尤其是临床评分的改变,直到造模后6年仍存在异常。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宋丽妮, 曹曦, 刘薇, 杨金奎
    2018, 39(2):  223-22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14
    摘要 ( 105 )   PDF (9282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 2)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1利用ACE2过表达DNA载体转染人肝细胞株HepG2细胞;2MTT[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bromide]法检测过表达ACE2基因的HepG2细胞在棕榈酸(palmitate,PA)处理下的细胞活力;3原位DNA末端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assay,TUNEL)检测同周龄雄性C57BL/6和ACE2基因敲除(ACE2-/y)小鼠肝细胞凋亡情况;4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5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anti-apoptotic protein B cell lymphoma-2,Bcl-2)、促凋亡基因(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H2-terminal kinase,JNK)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1以不同浓度PA处理HepG2细胞24 h后表现为细胞活力的降低,而过表达ACE2基因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组(PA浓度为0.4、0.8、1.0 mmol/L时,P<0.05);2同周龄雄性ACE2-/y小鼠肝脏细胞TUNEL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C57BL/6小鼠;3ACE2过表达显著降低了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CHOP,磷酸化JNK的表达,而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升高。与此同时,ACE2过表达也明显降低了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相关细胞凋亡通路基因的表达。结论 ACE2减少了肝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ACE2对肝脏内质网应激的保护作用有关。
    miR-29s通过下调大麻素受体1抑制ACEA促J774A.1细胞迁移的活性
    段向辉, 常娜, 李丽英
    2018, 39(2):  230-23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15
    摘要 ( 107 )   PDF (5226KB) ( 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miR-29a-3p、miR-29b-3p和miR-29c-3p是否可以影响J774A.1细胞中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 type 1,CB1)的表达以及其迁移功能。方法 RT-qPCR法检测CB1 mRNA表达;Boyden chamber法检测J774A.1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本研究证明了在J774A.1细胞里,CB1的激动剂ACEA(Arachidonyl-2'-chloroethylamide)可以上调CB1 mRNA的表达,而分别转染了miR-29a-3p、miR-29b-3p和miR-29c-3p的mimics后可以抑制这一过程;同时对J774A.1细胞转染miR-29a-3p、miR-29b-3p和miR-29c-3p的mimics可以阻碍ACEA诱导的J774A.1细胞的迁移。结论 miR-29s通过下调CB1的表达抑制了ACEA促J774A.1细胞迁移的活性。
    衰老心肌中热休克因子1的表达与线粒体损伤的关系
    吴林果, 刘丹, 武烨, 马新亮, 刘慧荣
    2018, 39(2):  236-24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16
    摘要 ( 114 )   PDF (8482KB)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衰老心肌中热休克因子(heat shock factor 1,HSF1)的表达与线粒体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用4月龄、24月龄的C57 BL/6小鼠作为年轻鼠和衰老鼠,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中线粒体形态学的改变。用ATP检测试剂盒检测衰老心肌及H9C2心肌细胞中ATP的含量,利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试剂盒分析衰老心肌及H9C2心肌细胞中ROS的变化,采用JC-1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膜电位的改变,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脏组织及心肌细胞中HSF1的表达。结果 与年轻小鼠相比,衰老小鼠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的形态异常;衰老小鼠心肌组织中ATP含量下降(1.253±0.059 vs 0.479±0.122,P=0.012),ROS的含量上升(10.853±0.096 vs 1.550±0.233,P=0.025);衰老小鼠心肌组织中HSF1的表达增高(0.980±0.112 vs 1.979±0.175,P=0.013);衰老心肌中HSF1的表达与ATP的浓度呈负相关(r=-0.977,P=0.005),与ROS的含量呈正相关(r=0.934,P=0.020);过氧化氢(H2O2)刺激后H9C2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ATP含量下降,ROS的含量上升,HSF1表达升高(P<0.05)。结论 衰老的心肌中损伤的线粒体功能与HSF1的表达呈负相关。
    解毒药与凉血药配伍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
    翟春艳, 底婷婷, 赵京霞, 王燕, 解欣然, 李雪, 蒙玉娇, 李宁飞, 刘正荣, 张璐, 张蕾, 王宁, 李萍
    2018, 39(2):  243-25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17
    摘要 ( 115 )   PDF (6023KB) ( 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凉血解毒汤与凉血汤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的影响,并探讨配伍解毒药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55只,背部剃毛,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凉血汤组、凉血解毒汤组和甲氨蝶呤组,采用5%(质量分数)咪喹莫特乳膏背部涂抹诱导皮肤银屑病样模型。观察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并评分,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表皮层厚度;采用皮肤水分油分测试笔检测小鼠背部皮肤水分和油分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小鼠皮损中增生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皮损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23及IL-1β 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凉血解毒汤和凉血汤组小鼠皮损PASI评分及表皮厚度均明显降低、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下降、CD3阳性T细胞表达个数减少、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相对下降(P<0.05);此外凉血解毒汤还可使小鼠皮损中水分(16.980±2.739)、油分(7.750±1.209)含量有效升高(P<0.05),IL-17、IL-2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对皮损PASI评分及表皮厚度、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5.66±0.057)和CD3阳性T细胞表达个数(10.670±0.193)的影响也更为显著(P<0.01)。结论 凉血解毒汤与凉血汤均可抑制IL-1β mRNA的表达,减少炎性浸润,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炎性反应皮损;而配伍解毒药的凉血解毒汤,则可进一步通过抑制IL-23、IL-17的表达,提升其在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及皮损组织形态变化、减缓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减少角化不全细胞及降低炎性反应浸润程度等方面的干预作用,从而缓解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损改变,提示解毒中药对炎性反应及相关因子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治疗银屑病的潜在机制之一。
    三种膳食油脂对人血清补体、细胞炎性反应因子和趋化因子及其相关蛋白水平的调节作用及机制初探
    王翼飞, 麻微微, 张淑华, 何电, 余焕玲, 肖荣
    2018, 39(2):  252-25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18
    摘要 ( 100 )   PDF (3463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膳食油脂棕榈液油(palm oil,PO)、可可脂(cocoa butter,CO)、大豆油(soybean oil,SO)对人血清补体成分C3、C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活性调节蛋白(secreted regulatory proteins,RANTES)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健康青年大学生作为受试者,按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棕榈液油组、可可脂组、大豆油组,每组31名,共93名,分别摄入受试油脂12周,分别在实验开始的第0周和实验结束的第12周检测受试者血清补体成分C3、C4、细胞炎性反应相关因子包括TNF-α、IL-10、趋化因子及RANTES水平。结果 各组受试者实验前后比较,受试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棕榈液油组和大豆油组受试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性降低(P<0.05);大豆油组受试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3组实验前后受试者血清RANTE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前比较,实验后,3组油脂血清补体成分、细胞炎性反应因子和活性调节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棕榈液油、可可脂和大豆油这3种膳食油脂均可能降低人体炎性反应状态,尤其是大豆油的效果更加显著。
    阻断CD40-CD40L信号通路对小鼠肺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影响
    陈荣卷, 陈其瑞, 许江南, 丁跃中
    2018, 39(2):  258-26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19
    摘要 ( 113 )   PDF (14081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本研究使用抗CD40L抗体(克隆号:MR1)阻断CD40-CD40L信号通路,利用小鼠原位左肺移植模型,对比其与传统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甲泼尼龙对小鼠术后移植物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OB)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评估其对移植物术后损伤的影响及相应机制,为临床肺移植术后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方法 构建小鼠原位左肺移植模型,以野生型Balb/c小鼠作为供体小鼠,野生型C57BL/6小鼠作为受体小鼠。移植术后10 d,牺牲小鼠,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Masson染色以及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染色(抗髓过氧化物酶),观察各组移植左肺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移植物中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 mRNA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术后10 d,注射了环孢素/甲泼尼龙和抗CD40L抗体治疗的小鼠,移植左肺外观体积增大;病理结果显示抗CD40L抗体治疗组较环孢素/甲泼尼龙治疗组炎性细胞浸润和OB现象得到有效缓解(P<0.05),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减少(P<0.01);抗CD40L抗体治疗组移植物中IL-17A mRNA表达水平,较环孢素/甲泼尼龙治疗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利用抗CD40L抗体阻断CD40-CD40L信号通路能够有效保护移植物细支气管上皮,缓解小鼠肺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和OB反应以及小气道损伤,且效果优于传统抑制剂环孢素/甲泼尼龙。
    甲泼尼龙与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高占梅, 宋扬, 刘华, 文昌隆, 孙海洋
    2018, 39(2):  265-27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20
    摘要 ( 87 )   PDF (5918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分析甲泼尼龙与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 检索的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关键词包括甲泼尼龙、地塞米松和突发性耳聋,质量评价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风险比(risk ratio,RR)值和95% CI作为本次研究的效应指标,异质性检验的指标选用I2P值。进行灵敏度检验及亚组分析,使用Egger's法定量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如果存在发表偏倚,使用剪补法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比较,Z=4.91(P<0.000 1)、RR(95% CI):1.20(1.1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全身用药组Z=5.23(P<0.000 01)、RR(95% CI):1.28(1.17~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用药组Z=5.99(P<0.000 01)、RR(95% CI):1.30(1.19~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灵敏度分析Z=6.83(P<0.000 01)、RR(95% CI):1.19(1.13~1.26),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优于地塞米松。
    临床研究
    PGRMC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王利娟, 阮祥燕, 赵越
    2018, 39(2):  272-27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21
    摘要 ( 94 )   PDF (2705KB) ( 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 1,PGRMC1)、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ogen receptor,PR)、Ki-67和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在乳腺癌组织、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别评估PGRMC1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他各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间乳腺癌组织标本6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标本30例和正常乳腺组织标本30例(来自经乳腺麦默通微创旋切良性肿瘤周围1cm左右的正常组织,病理证实乳腺组织无异常者)。所有组织来源者在术前经空心针活检或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PGRMC1、ER、PR、Ki-67和Her-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GRMC1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他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PGRMC1表达率:乳腺癌组(68.3%) > 乳腺良性肿瘤组(26.7%) > 正常对照组(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R表达率:乳腺癌组(58.3%) > 乳腺良性肿瘤组(43.3%) > 正常对照组(2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i-67表达率:乳腺癌组(66.7%) > 乳腺良性肿瘤组(36.7%) > 正常对照组(1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组PGRMC1的表达与ER表达呈正相关(OR=3.593,95%CI:1.131~11.418),与PR、Ki-67和Her-2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乳腺癌组PGRMC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乳腺癌组织中PGRMC1的表达与ER表达呈正相关,与PR、Ki-67和Her-2表达无相关性。
    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陈玙, 王梅芳, 程芳芳, 申星, 赵丽东, 杨林花
    2018, 39(2):  277-28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22
    摘要 ( 264 )   PDF (1475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临床因素,为老年ITP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入院的原发ITP患者,其中发病年龄≥ 60岁定义为老年ITP,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总结其临床特点,对于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7例成人ITP患者中,年龄≥ 60岁的老年ITP有4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8.17±6.47)岁,男:女性别比为1:1,其中新诊断的ITP 30例(62.5%),持续性ITP 6例(12.5%),慢性ITP 12例(25%)。分别给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静注丙种球蛋白、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治疗有效患者40例,有效率为83%;中位随访时间9.5个月(0.5~40.0个月),复发患者12例,复发率为30%,中位复发时间1.0个月(0.5~14.0个月)。老年ITP患者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率(54.2%)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23.3%)(P<0.05),出血评分≥ 2分者比例占77.1%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出血评分≥ 2分者占49.6%)(P<0.05)。预后方面显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比例减低为影响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ITP患者出血评分更高,且更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应早期积极预防脑出血、重要脏器出血等合并症的发生。老年ITP更易合并ANA抗体阳性,提示应注意排查继发结缔组织病及其他潜在恶性疾病可能。NK细胞比例减低为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重叠综合征与肺血栓栓塞症发病率的横断面调查
    谢江, 李菲
    2018, 39(2):  282-285.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23
    摘要 ( 177 )   PDF (987KB) ( 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调查重叠综合征是否与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发病率相关。方法 回顾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睡眠监测的1 939名患者。重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且夜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 5/h。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E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矫正年龄、体质量指数、AHI、睡眠平均氧饱和度(meanSaO2)、高血压、糖尿病后,重叠综合征患者比非重叠综合征患者发生PE的概率高(OR 3.78,95%CI 1.28~9.82,P=0.018)。亚组分析显示,在男性患者中,重叠综合征与PE的发病高度相关(OR 5.16,95%CI 1.21~36.01,P=0.025)。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中,meanSaO2低于总体人群中位数(93%)与PE发病概率增加相关(OR 2.82,95%CI 1.27~6.61,P=0.011)。结论 重叠综合征与PE发病存在相关性,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关注治疗重叠综合征是否降低栓塞性疾病的风险。
    老年人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池添雨, 张玫
    2018, 39(2):  286-29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24
    摘要 ( 94 )   PDF (1012KB) ( 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106例老年人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0年间(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治为慢性胰腺炎的106例老年患者,与同期132例非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对比,比较其病因构成、性别构成、临床表现、合并症以及影像学诊断的差异。结果 106例慢性胰腺炎老年人中,男性:女性=1.72:1,平均年龄(65.3±4.7)岁。老年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分析中,胆道系统疾病占47.28%,其次为乙醇中毒21.70%,这与非老年人慢性胰腺炎以乙醇中毒为首要病因不同。老年人慢性胰腺炎虽仍以腹痛(64.15%)和腹胀(33.96%)为主要临床表现,但腹胀发生率与非老年慢性胰腺炎相比显著提高。老年慢性胰腺炎与非老年慢性胰腺炎的合并症相似。老年组的影像检测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und,EUS)、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B超,不同影像检测方法在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相同影像方法对两组的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人慢性胰腺炎相较于非老年慢性胰腺炎具有一定的特点,其病因中以胆系疾病居首位,腹胀的发生率增加,其诊断应根据老年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安全的、诊断率高的影像学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
    周亚群, 丁存涛, 孙希鹏, 李静, 华琦
    2018, 39(2):  292-29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25
    摘要 ( 115 )   PDF (2251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管内皮功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的关系。方法 入选111例未经治疗的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受试者均采用Endo-PAT2000无创内皮功能检测仪检测反应性充血指数(reactive hyperemia index,RHI),并根据RHI的数值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RHI正常组(RHI>1.67)63例和RHI异常组(RHI ≤ 1.67)48例。并检测外周血常规、血生化,测量收缩压及舒张压,计算NLR及脉压(pulse pressure,PP)。结果 RHI异常组收缩压、脉压、中性粒细胞计数、RDW及NLR值明显高于RHI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RDW与收缩压(r=0.254,P=0.007)、脉压(r=0.366,P<0.01)呈正相关;NLR与收缩压(r=0.325,P<0.01)及脉压(r=0.235,P=0.013)呈正相关;RHI与收缩压(r=-0.300,P=0.001)及脉压(r=-0.311,P=0.001)呈负相关;NLR与RHI呈负相关(r=-0.358,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与NLR及RDW呈正相关,收缩压越高,RDW及NLR越高,RDW、NLR可能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钛涂层复合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杨硕, 刘雨辰, 王明刚, 申英末, 朱熠林, 曹金鑫, 邹振玉
    2018, 39(2):  299-30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26
    摘要 ( 102 )   PDF (1000KB) (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分析钛涂层补片与普通聚丙烯平片在经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6年1月至6月间共48例行腹腔镜经腹疝修补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中的Randbetween函数产生随机编号随机将其中24例患者应用钛涂层补片作为观察组,24例应用普通聚丙烯平片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复工时间、术后合并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复工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血清肿发生率和异物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病例均无术后复发、感染、慢性疼痛。观察组发生血清肿1例、异物感6例,对照组发生血清肿5例、异物感8例,观察组住院花费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应用钛涂层补片可减低术后血清肿和异物感的发生率,不会增加复发率,但住院花费可能相对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技术方法
    Powerlab在窦内压力控制中的应用
    刘萍, 张思韬, 黄海霞, 王伟, 赵海燕
    2018, 39(2):  304-30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18.02.027
    摘要 ( 94 )   PDF (2623KB) ( 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名师
    学系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系
    2018, 39(2):  309-309. 
    摘要 ( 210 )   PDF (2677KB) ( 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