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4-21
    目次
    2020年4月 第41卷 第2期 目次
    2020, 41(2):  0-0. 
    摘要 ( 100 )   PDF (374KB) ( 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金荣华
    2020, 41(2):  149-15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01
    摘要 ( 348 )   PDF (511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全国,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作为一种新发/突发传染病,其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均在探索和研究中,本文通过对最新的文献解读,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这一新发/突发传染病。
    4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临床特征分析
    李丽, 杨华升, 勾春燕, 汪晓军, 罗晓岚, 张佳莹, 李红艳, 李侗曾, 梁连春, 李秀惠
    2020, 41(2):  155-16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02
    摘要 ( 258 )   PDF (1168KB) ( 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认识46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中医临床特征。方法 采集患者的病史、中医证候及诊疗过程资料,分析不同分型患者证候演变及转归。结果 46例患者中疫毒袭肺证(普通型)27例,湿毒郁肺证(普通型)13例,疫毒闭肺证(重型)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中药治疗,中成药26例,中药汤剂20例。早期(0~3 d)症状相对较少,但已表现出特征性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或白腻的特点,进展期(4~14 d)半数以上患者出现发热(89.13%)、咳嗽咳痰(71.40%)、口干口渴(68.60%)、乏力(60%)、咽干或咽痛(57.10%)、纳呆(54.30%),重症患者舌腻而干或少苔。恢复期(>15 d)多数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咳嗽咳痰(72.20%)、口干口渴(66.70%)、汗出(50%)仍较突出,舌苔由厚转薄,苔腻的程度有所改善、苔色由黄逐渐转白,舌象改变较为缓慢。普通型与重型的中位病程分别为16.5 d(14~26 d)和25 d(21~27 d),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3.24±4.36)d、(19.73±2.33)d。病毒核酸中位转阴时间分别为11.41 d(4~22 d)、14.5 d(9~24 d),肺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病灶开始吸收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0 d(5~19 d)、15.5 d(8~21 d)。结论 本病湿热证候突出,病程长,对中医不同证型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指导中医辨证施治。
    7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分析
    张维, 侯维, 李侗曾, 李爱新, 潘闻, 金荣华, 梁连春, 胡中杰
    2020, 41(2):  161-16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03
    摘要 ( 1029 )   PDF (438KB) ( 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描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74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74例确诊为COVID-19的连续住院患者,入组时间为2020年1月21日至2月11日,最终随访日期为2020年2月17日。收集并分析流行病学、人口学、临床、实验室、放射学、治疗和转归的数据。结果 74名COVID-19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2.7±19.1)岁,男性35例,女性39例。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时间为(5.1±2.8) d。有湖北疫区旅居史者39例(47.3%)、聚集性发病患者48例(64.9%)。常见症状包括发热67例(90.5%)、干咳20例(27%)。42例(56.8%)患者观察到淋巴细胞减少,35例(47.3%)患者观察到白细胞减少。放射学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斑片状阴影或磨玻璃样阴影。在所有74例患者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7例(9.5%),并发休克患者5例(6.8%),入住重症监护室11例(14.9%),治愈出院患者55例(74.3%),平均住院时间为(12.3±4.4)d。结论 COVID-19呈聚集性发病,少数患者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龄和基础病可能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诊断指南(2020年第二版简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与炎症放射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感染影像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感染(传染病)影像工作委员会, 中国医院协会传染病分会传染病影像学组, 中国装备协会普通放射装备专业委员会传染病学组, 北京影像诊疗技术创新联盟
    2020, 41(2):  168-17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04
    摘要 ( 416 )   PDF (2694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事件,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igh resolut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HRCT)是其首选和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认识和掌握新冠肺炎HRCT特征性表现,对提高掌握新冠肺炎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内相关专家经过多次讨论,根据各自的经验并参考新冠肺炎最新的参考文献,针对新冠肺炎的影像分期及表现、特殊人群的影像表现以及影像诊断等内容编写了中国指南,旨在规范和指导HRCT在新冠肺炎中的检查,辅助新冠肺炎的临床诊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胸部CT表现
    李莉, 王珂, 任美吉, 赵晶, 李宏军
    2020, 41(2):  174-17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05
    摘要 ( 200 )   PDF (1210KB) ( 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归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早期胸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为临床早期确诊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COVID-19患者的早期胸部CT表现。结果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以磨玻璃密度影最为常见,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和扩张的细支气管。病灶多呈条带状分布于双肺外周或胸膜下。结论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支持。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基础研究
    IL-23在慢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和作用
    王敏, 李颖, 王向东, 张罗
    2020, 41(2):  178-18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06
    摘要 ( 153 )   PDF (1656KB) ( 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IL-23因子在慢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和对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 募集15例受试者(正常对照组),14例慢性鼻窦炎不合并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患者(CRSsNP组)和37例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CRSwNP组)。取正常对照组受试者的下鼻甲,CRSsNP组患者的筛窦黏膜和CRSwNP组患者的鼻息肉(nasal polyps,NP)组织制备组织匀浆,检测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IL-17蛋白的浓度;计数组织中性粒细胞数目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目和百分比。取NP组织消化成单个细胞悬液,IL-23体外刺激24 h,然后检测NP组织单个细胞悬液中Th17相关因子的浓度。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L-23因子在CRSsNP和CRSwNP组患者中的表达均没有差别。但是,IL-17+CRSwNP亚组中IL-23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IL-17-CRSwNP亚组。鼻黏膜组织IL-23浓度与鼻黏膜组织MPO浓度正相关,但是与外周血和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数目不相关。IL-23体外刺激NP组织单个细胞悬液能够促进Th17相关因子IL-17和IL-1β的生成,但是对Th17相关因子IL-8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生成没有影响。结论 IL-23因子在IL-17+CRSwNP中通过增强Th17反应发挥作用。
    MALAT1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
    王明, 卜祥婷, 栾格, 王阳, 王成硕, 张罗
    2020, 41(2):  183-18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07
    摘要 ( 179 )   PDF (1721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etastasis-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 1,MALAT1)在不同亚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中的表达,及其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方法 利用real-time PCR检测MALAT1在嗜酸性粒细胞型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型CRSwNP鼻息肉组织及健康对照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MALAT1表达与Th1、Th2、Th17型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并比较同一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MALAT1的表达变化。结果 MALAT1在两种亚型CRSwNP鼻黏膜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并且在非嗜酸性粒细胞型CRSwNP组低于嗜酸性粒细胞型CRSwNP组;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G)的表达在嗜酸性粒细胞型CRSwNP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型CRSwNP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MALAT1的表达与IFNG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95,P=0.001)。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显著上调不同亚型CRSwNP中MALAT1的表达(P=0.015)。结论 MALAT1在不同亚型CRSwNP中显著低表达,且与IFNG的表达呈负相关,糖皮质激素能上调MALAT1的表达。
    不同固定剂对鼻息肉上皮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的影响
    李颖, 矫健, 张罗
    2020, 41(2):  189-193.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08
    摘要 ( 171 )   PDF (1926KB) ( 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鼻息肉体外培养上皮细胞在3种不同固定剂作用下的免疫荧光染色效果,探讨不同固定剂对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佳固定方法。方法 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鼻息肉上皮细胞,接种培养7 d后,分别用4%(质量分数)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PFA)、等体积甲醇丙酮混合液及甲醇室温固定,1%(体积分数)Triton X-100透膜,山羊血清封闭,滴加一抗4 ℃过夜,滴加相应荧光二抗,含DAPI封片剂封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等量甲醇丙酮混合液及甲醇对标记的4个标记蛋白均有较好的固定作用;4%(质量分数)PFA对跨膜蛋白16A(transmembrane protein 16A,TMEM16A)固定效果差,对紧密连接蛋白(zonular occludens-1,ZO-1)的固定效果不理想。结论 甲醇丙酮混合液及甲醇对标记的4个标记蛋白的固定作用均较好,为体外培养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最佳固定剂的选择提供参考。
    白细胞介素-21与复发性鼻息肉组织中IgE的相关性分析
    杜崑, 郑铭, 王向东, 张罗
    2020, 41(2):  194-19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09
    摘要 ( 131 )   PDF (1518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在中国人IgE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术后复发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与复发性鼻息肉局部IgE产生相关的免疫分子。方法 回顾性选取73例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并进行鼻内镜手术的CRSwNP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术后随访3年以上,比较随访期间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IgE、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21和CD40配体(CD40 ligand,CD40L)的表达情况,并分析IL-4、IL-21和CD40L与疾病复发和IgE的相关性。结果 复发组患者合并哮喘的比例(30.3%)显著高于未复发组(10%)(P<0.05),且IgE浓度[257.40(143.00~ KU/L显著高于未复发组 〖98.89(43.56~255.20)KU/L](P<0.01),CD40L、IL-4和IL-2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例患者的IL-21与CD40L(r=0.440,P<0.001)和IgE(r=0.290,P=0.01)均呈正相关,CD40L和IL-4在两组间均与组织IgE无相关性。在未复发组,IL-21与组织IgE无相关性,在复发组与IgE呈正相关(r=0.374,P=0.029)。结论 鼻息肉组织中升高的总IgE浓度与术后疾病的复发相关,IL-21可能参与到了复发患者局部IgE产生的过程。
    基础研究
    补肾益髓方及其拆方调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轴突再生抑制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实验研究
    王蕾, 安辰, 赵晖, 薛冰, 齐放, 李君玲, 金良韵, 张楠, 樊永平
    2020, 41(2):  200-21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10
    摘要 ( 161 )   PDF (7301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补肾益髓方(Bushen Yisui formula,BSYSF)及其拆方补肾方(Bushen formula,BSF)和化痰活血方(Huatan Huoxue formula,HTHXF)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轴突再生抑制信号通路NogoA/NgR/RhoA/ROCK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雌性C57BL/6小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模型组(model,MO)、醋酸泼尼松组(prednisone acetate,PA,6 mg/kg)、梓醇组(catapol,CA,40 mg/kg)、BSYSF组(生药3.02 g/kg)、BSF组(生药1.44 g/kg)、HTHXF组(生药1.57 g/kg),每组16只。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35-55,MOG35-55)免疫小鼠制备EAE模型。NC和MO组小鼠灌服蒸馏水,各治疗组予相应药物灌胃,每日1次,共40 d。免疫第25天和40天,分别取小鼠脑和脊髓。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PCR,qRT-PCR)检测NogoA、NgR、RhoA和ROCKⅡ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法测定上述指标蛋白的表达。结果 MO组小鼠脑和脊髓NogoA、NgR、RhoA和 ROCKⅡmRNA和蛋白表达较NC组明显上调(P<0.05,P<0.01,P<0.001)。经BSYSF及其拆方BSF和HTHXF治疗后,NogoA、NgR、RhoA和ROCKⅡ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BSYSF组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结论 BSYSF及其拆方BSF和HTHXF均具有调节EAE小鼠轴突抑制因子NogoA/NgR及其信号通路RhoA/ROCK作用,并且BSYSF作用明显。上述结果为阐释BSYSF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不同亚型的帕金森病及多系统萎缩患者血浆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浓度分析
    宋启晗, 李旭冉, 李昕, 杨巍巍, 李伟, 于顺
    2020, 41(2):  212-21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11
    摘要 ( 167 )   PDF (1466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不同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血浆促进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寡聚体形成的能力。方法 选择性别与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Control)、震颤为主型PD(tremor dominant,PD-TD)、姿势不稳与步态困难为主型PD(postural instability gait difficulty,PD-PIGD)、小脑萎缩型MSA(MSA of cerebellar type,MSA-C)和混合型MSA(MSA between cerebellar and parkinsonism type,MSA-C+P)患者各10例,抽取血浆,与重组人α-Syn振荡孵育。Western blotting法和ELISA法检测各组α-Syn寡聚体形成量。结果 PD和MSA组α-Syn寡聚体形成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虽然PD组α-Syn寡聚体形成量略高于MS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型分析显示,α-Syn寡聚体形成量在PD-PIGD组高于PD-TD组(P<0.05),在MSA-C组高于MSA-C+P组(P<0.05)。结论 PD与MSA及其不同亚型患者血浆促进α-Syn寡聚体形成的能力不同。
    胰高血糖素样肽1通过类血管生成因子4调节糖尿病db小鼠棕色脂肪活性的机制
    颜岑, 罗小敏, 冯英梅
    2020, 41(2):  217-22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12
    摘要 ( 171 )   PDF (3508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通过类血管生成因子4(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4,ANGPTL4)参与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BAT)功能的调节。方法 小鼠分组后皮下埋泵干预6周,取材前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及pet-CT,取空腹血、棕色脂肪及肝脏进行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定量、FPLC、qPCR、Western blotting、转录组测序等实验。结果 GLP-1类似物Exendin-4(Ex-4)改善糖尿病db/db小鼠糖耐量异常,降低外周血和BAT中三酰甘油浓度。Ex-4促进棕色组织UCP-1表达,pet-CT提示活性增加。Ex-4促进BAT中ANGPTL4的表达,ANGPTL4缺失降低了BAT活性。结论 GLP-1促进BAT活性伴有ANGPTL4表达水平的升高,ANGPTL4的缺失降低了BAT活性和功能,可能成为BAT活性调控的治疗靶点。
    包载多西他赛的聚合物胶束抑制小鼠乳腺癌转移作用研究
    王爱婷, 鄢丹, 齐宪荣
    2020, 41(2):  225-23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13
    摘要 ( 161 )   PDF (2225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考察包载多西他赛的聚合物胶束抑制小鼠乳腺癌转移效果。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两种包载多西他赛(docetaxel,DTX)的聚合物胶束:普通胶束(DSPE-mPEG2000-Micelles,DM)和含聚乙二醇维生素E琥珀酸酯(D-α-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TPGS1000)的聚合物胶束(TPGS1000/DSPE-mPEG2000-Micelles,TDM)。评价胶束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尾静脉注射4T1/Luc细胞建立小鼠肺转移模型,评价胶束治疗后的肺部肿瘤生物发光强度和结节数量。结果 所制备的载多西他赛聚合物胶束包封率>85%,载药量约为3%,粒径约为20 nm,zeta电位约为 -4 mV,且TDM包封率和载药量更高,粒径更小。两种聚合物胶束均可降低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小鼠肺部肿瘤生物发光强度、减少肺部结节数量,且TDM作用更强。结论 含TPGS1000的包载多西他赛的聚合物胶束TDM具有较好的抑制小鼠乳腺癌转移的作用。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单采血小板临床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彭荣荣, 刘芸男, 杨小丽, 杨冬燕
    2020, 41(2):  231-23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14
    摘要 ( 155 )   PDF (2058KB) ( 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预测临床血小板需求量的可行性,为科学制定采血招募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中心血站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每月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建立ARIMA模型,运用最优模型预测2016年7至12月每月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以验证预测效果。结果 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的最优模型为ARIMA(0,1,1)(1,0,1)12,模型残差序列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基本落在95%的置信区间内,并且Ljung-Box Q统计结果表明残差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说明残差序列呈白噪声,模型通过检验。模型的实际值和预测值均在95%的置信区间内,且预测值与同期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的实际值比较,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相对误差为7.5%,预测精度较高。结论 最优模型ARIMA(0,1,1)(1,0,1)12能较好地拟合单采血小板临床用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
    临床研究
    反流高敏感与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症状和食管功能特点研究
    李哲, 陶琳, 侯亚男
    2020, 41(2):  237-24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15
    摘要 ( 200 )   PDF (1169KB) ( 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反流高敏感(reflux hypersensitivity,RH)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患者症状与食管功能特点。方法 选取于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同时行胃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以及食管腔内多通道阻抗联合pH监测的患者60例,根据症状及检查结果分为RH和NERD两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GerdQ量表评分、食管测压和pH及pH-阻抗监测情况。结果 RH组患者阴性症状(上腹痛、恶心)的评分明显高于NERD组(即发生率明显低于NER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GerdQ总分以及阳性症状(烧心、反流)和阳性影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组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残余压明显低于NERD组(P<0.05),LES长度、LES静息压、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静息压、远端收缩积分(distal contractile integral,DCI)平均值、远端收缩延迟、提前收缩百分比、快速收缩百分比、大型蠕动中断百分比、小型蠕动中断百分比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H组总反流时间、反流次数,直立位反流时间、反流次数,仰卧位反流时间、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总酸暴露时间占比和立位、卧位酸暴露时间占比,DeMeester评分,酸反流事件总计明显低于NERD组(P<0.05),两组弱酸反流和非酸反流事件总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组患者上腹痛、恶心的症状发生明显少于NERD组;RH组LES残余压明显低于NERD组;RH组总反流时间、反流次数,直立位反流时间、反流次数,仰卧位反流时间、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总酸暴露时间占比和立位、卧位酸暴露时间占比,DeMeester评分,酸反流事件总计明显低于NERD组。对于存在典型烧心症状、内镜及活检正常的患者,需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食管pH及pH-阻抗监测以明确诊断,采取针对性治疗以缓解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效果与食管下段菌群构成变化的关系研究
    余英, 高峰, 张杰
    2020, 41(2):  243-248.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16
    摘要 ( 139 )   PDF (1158KB) ( 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食管下段菌群变化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规范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采集食管下段黏膜样本,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愈合组和愈合不良组,采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比较治疗前、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构成变化。结果 对愈合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丰度进行比较发现:乳杆菌科、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螺杆菌属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1.5%~3.2%)vs 4.8%(3.0%~10.7%)、2.7%(1.5%~(P=0.001、P=0.001、P=0.042、P=0.049)。同时对愈合组和愈合不良组治疗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丰度进行比较发现:双歧杆菌属、螺杆菌属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0%~2.2%)vs 0.7%(0.4%~1.1%)、0.12%(0.08%~0.21%)vs 0.07%(0.03%~0.09%)](P=0.003、P=0.014)。结论 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效果与食管下段黏膜菌群构成变化相关,愈合组有益菌丰度明显增高。
    荧光原位杂交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杨树法, 李嘉琪, 王天铎, 司艳梅, 刘欣
    2020, 41(2):  249-25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17
    摘要 ( 205 )   PDF (1141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在快速诊断羊水细胞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前诊断中心接受羊水穿刺的1 676名孕妇为研究对象,抽取羊水后同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然后比对两种检测的检测结果。结果 共收集1 676名同时进行核型分析和FISH检测的孕妇检测结果。羊水穿刺指征包括:高龄(637例,38.1%)、唐氏筛查高危(699例,41.71%)、无创游离DNA检测高风险(315例,18.79%)、B超异常(16例,0.95%)等。FISH检测结果阳性240例(14.13%),包括21三体140例、18三体44例、13三体14例、性染色异常32例以及嵌合体10例。核型分析阳性252例,除包括上述240例FISH检测阳性结果外,还包括22号染色嵌合体1例、平衡结构重排6例、非平衡结构重排1例以及多态4例。结论 FISH检测能够快速准确诊断21号、18号、13号以及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根据FISH结果可进行进一步临床处理。怀疑胎儿携带其他染色体异常时,需联合核型分析等方法综合使用。
    全身麻醉或联合颈丛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
    侯瑞雪, 尹橙, 王天龙
    2020, 41(2):  253-25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18
    摘要 ( 218 )   PDF (1144KB) ( 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术中单纯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与全麻联合颈丛阻滞两种麻醉方式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等相关合并症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基本特征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全麻芬太尼组(Ⅰa组)、全麻舒芬太尼组(Ⅰb组)、全麻芬太尼+颈丛阻滞组(Ⅱa组)、全麻舒芬太尼+颈丛阻滞组(Ⅱb组),每组20例。比较各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拔管时间、苏醒质量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术后2、6 h 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b、IIb组明显低于Ia、IIa组(P<0.05),但Ia组与IIa组间比较、Ib组与II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4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拔管时间、苏醒质量、术后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手术单纯全麻和全麻联合颈丛阻滞两种麻醉方式对该类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别,但选用舒芬太尼作为全麻镇痛组分较芬太尼能明显减轻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术后VAS评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特征初步观察
    李小虎, 邱晓辉, 张金平, 曾小松, 徐启中, 黄国权, 贺克武, 马宜传, 吴宗山, 史恒峰, 袁玉山, 刘斌, 余永强
    2020, 41(2):  257-260.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19
    摘要 ( 180 )   PDF (1489KB) ( 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伴随肌肉酸痛、胸闷、腹泻或呕吐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57.7%),高于正常4例(15.4%),低于正常7例(26.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例(38.5%)。15例(57.7%)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26例COVID-19患者CT表现均有异常,6例(23.1%)表现为单侧肺叶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0例(76.9%)双侧肺叶受累。6例(23.1%)患者双肺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局灶性病例中以右肺下叶受累最多见10例(38.5%)。26例COVID-19患者可见下述一种或多种征象:磨玻璃影像(ground glass opacity,GGO)16例(61.5%),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例(23.1%)表现为GGO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38.5%)为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密度增高影;7例(26.9%)为大片状实变影;8例(30.8%)可见网格状或纤维条索影;5例(19.2%)患者可见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4例(15.4%)患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1例(3.8%)患者可见少量胸腔积液,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为多部位、外周、胸膜下、下叶分布的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胸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少见,CT检查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分析
    林琳, 吴静, 刘揆亮, 刘红, 王沧海
    2020, 41(2):  261-26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20
    摘要 ( 148 )   PDF (1324KB) ( 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拟诊小肠出血并行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检查患者的临床内镜特点及其小肠出血的病因。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拟诊小肠出血并首次行CE检查的全部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CE发现、临床诊断和病因等。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3例患者,1例(1.1%)患者发生CE滞留情况。患者年龄14~94岁,平均年龄(59.7±19.4)岁,男性58例(62.4%),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者37例(39.8%),住院患者87例(93.5%)。显性出血者较隐匿性出血者住院比例更高、血红蛋白浓度更低(P<0.05)。CE检出小肠炎性反应最多(53/93),小肠血管疾病次之(18/93)。74.2%(69/93)患者明确小肠出血原因,包括:NSAIDs相关性小肠病26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14例、克罗恩病 5例、不明原因小肠溃疡5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5例、门脉高压性小肠病4例、肠道寄生虫病4例、Meckel's憩室3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1例和小肠恶性血管球瘤1例。显性和隐匿性出血者分别有75.0%(51/68)和72.0%(18/25)患者明确了出血原因(P=0.769)。结论 CE对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小肠炎性反应特别是NSAIDs相关性小肠病是本中心引起小肠出血最为常见的原因。
    静脉血和动脉血气电解质、血红蛋白浓度的相关性研究
    梅曼, 任添华
    2020, 41(2):  267-27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21
    摘要 ( 338 )   PDF (3061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静脉血和动脉血气中钠离子(sodium,Na+)、钾离子(potassium,K+)、钙离子(calcium,Ca2+)、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浓度的差异。方法 在急诊留观室同时采取静脉血常规标本、静脉血生物化学标本、动脉血气标本的患者中,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取60例患者的静脉血和动脉血气中Na+、K+、Ca2+、HGB的浓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动脉血气和静脉血检测K+浓度平均值分别为(3.73±0.52)mmol/L、(3.93±0.58)mmol/L(P<0.001),两者差异性在临床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动脉血气结果可直接用于估计静脉K+浓度;动脉血气和静脉血的Na+浓度分别为(136.7±7.0)mmol/L、(136.49±6.6)mmol/L(P=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血气结果可直接用于估计静脉血中Na+浓度;动脉血气和静脉血的Ca2+浓度分别为(1.12±0.22)mmol/L、(2.02±0.36)mmol/L(P<0.001),两者差异超过临床允许最大误差范围,相关性系数为0.88,相关性好,可通过线性方程计算,静脉血钙(mmol/L)=0.44+1.42×动脉血气钙浓度;动脉血气和静脉血的HGB浓度值分别为(101.3±26.6)g/L、(98.8±24.6)g/L(P=0.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血气结果可直接用于估计静脉血中HGB浓度。结论 在处理急症时,动脉血气中电解质浓度、血红蛋白浓度在实验室结果出来之前用于指导临床决策是可靠的。
    影像引导下蝶腭神经节联合选择性颈神经阻滞治疗蝶腭神经痛的回顾性分析
    赖光辉, 张达谦, 倪家骧
    2020, 41(2):  272-27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22
    摘要 ( 179 )   PDF (1478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回顾性分析影像引导下蝶腭神经节及颈神经阻滞对于顽固性蝶腭神经痛(sphenopalatine neuralgia,SPN)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2例蝶腭神经痛患者,行C型臂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定位侧入路穿刺行蝶腭神经阻滞及超声引导颈2-颈5颈神经阻滞和颈椎关节突关节注射治疗(1~3次,每周1次)。随访时间2~64个月,平均(38.86±16.08)个月,记录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时数字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并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包括面部血肿、视力障碍、颅内感染、体位性血压等)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NR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45%(21/22)、90.9%(20/22)、95.24%(20/21)、95.24%(20/21)、100%(20/20)、100%(19/19)、100%(17/17),术后2例(9.09%)患者出现轻度血肿,经过24 h冰敷后完全消退,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C-型臂X线或CT引导蝶腭神经阻滞联合颈椎旁及关节突关节注射是治疗顽固性蝶腭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持续时间长、患者乐于接受的微创治疗方法。
    从“湿热疫毒”诊治2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研究及体会
    张勇, 谢颖桢, 王芳, 金佳欣, 韩璐瑶
    2020, 41(2):  277-28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23
    摘要 ( 241 )   PDF (1164KB) ( 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自拟协定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效果,分析从"湿热疫毒"诊治及防治病情进展的思路与方法。方法 选取2020年2月3日至18日在北京市回民医院连续住院的2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全程服用自拟协定方治疗。疗程6~14 d。通过体温、症状、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和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LY)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改变评价疗效。结果 研究显示该病传染性强、以发热、咽干、咽痛、咳嗽、乏力及肌肉酸痛、纳差、腹泻、舌红、黄腻苔为主要临床表现,属湿热疫毒、侵袭肺胃。24例患者中,15例发热患者平均热程(从开始发热到体温正常的时间)(6.23±3.67)d。呼吸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23例患者治疗前后复测血常规,入院时降低的WBC、NE及LY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50岁以上患者入院时NLR>3.13的5例患者CT显示炎性反应明显吸收,3例经过治疗后,NLR降至2.90以下。22例入院胸部CT检查符合肺炎改变者,治疗后21例复测胸部CT。结果显示,6例患者CT显示炎性反应明显吸收,11例患者CT显示炎性反应部分吸收,3例患者CT无明显变化,CT好转率80.95%。2例CT有加重者均为60岁以上,NLR>3.13,出现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下降,1例转院,1例及时应用祛湿排痈化瘀药物显著好转,NLR下降至2.90,SpO2上升至95%以上,胸部CT显示大部分病灶范围缩小。由普通转重型1例占4.2%。结论 依据"湿热疫毒"拟中药协定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效果显著。对素有络脉瘀阻或存在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群,建议重视早期化瘀通络,有湿热蕴毒、闭肺趋势者,建议清利排痰消壅、解毒逐瘀通络防治病情进展。
    不同临床分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影像学表现
    董力, 马茜, 吕晓艳, 殷小平, 杨雯, 王晓东, 边伟林
    2020, 41(2):  283-289.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24
    摘要 ( 179 )   PDF (2701KB) ( 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COVID-19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资料,分析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优势分布以及出现好转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轻型12例,普通型45例,重型及危重型14例。临床表现方面,重型及危重型(6/14,42.9%;4/14,28.6%)伴乏力、胸闷及呼吸困难较轻型(0;0)及普通型(2/45,4.4%;0)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普通型(30/45,66.7%)、重型及危重型(9/14,64.3%)C反应蛋白升高较轻型(2/12,16.7%)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T表现,病变累及范围超过3个肺叶数:重型及危重型(13/14,92.9%)明显高于普通型(26/45,57.8%);重型及危重型(12/14,85.7%)病变分布于两肺外周及中心多于普通型(20/45,44.4%);病变表现为实变、病变内伴小叶间隔增厚,重型及危重型均多于普通型;以上表现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0.007、0.004、0.002)。对22例患者进行随访,CT表现达高峰及病情出现好转多发生在发病10 d后(40.9%,45.5%)。结论 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胸部CT在发病部位、病变密度、实变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多数COVID-19患者多在发病10 d后好转。
    专家笔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口腔卫生保健
    周建, 王松灵
    2020, 41(2):  290-292.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25
    摘要 ( 148 )   PDF (389KB) ( 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类新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感染力强。口腔疾病发病率高,波及人群广,其治疗具有操作依赖性强、交叉感染风险高等特点。为防止疫情扩散,全国大部分地区口腔医疗机构暂缓常规门诊。针对疫情期间如何做好口腔卫生保健,笔者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点及口腔诊疗经验,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的口腔卫生保健要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脑卒中绿色通道管理专家共识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医院管理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急诊专业委员会
    2020, 41(2):  293-29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26
    摘要 ( 180 )   PDF (1478KB) ( 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扩展至全球,防控形势严峻。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疾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间窗内的静脉溶栓治疗及大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是救治的关键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脑卒中诊疗绿色通道的建立可以有效缩短救治时间,为患者争取良好的预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何同时兼顾脑卒中诊疗绿色通道救治工作和医务工作者、患者的防护工作,是当前的重点和难点。现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脑卒中诊疗绿色通道管理专家共识,供各卒中中心参考。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诊疗中的价值
    柯静, 曹斌, 蒋志锋, 丁琳, 刘佐军, 张喜维, 李晓辉, 纪智礼
    2020, 41(2):  298-30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27
    摘要 ( 121 )   PDF (726KB) ( 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目前在全国已造成7万余人的感染,但目前对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病情演化规律尚不完全明确,疫情的防控和诊治面临很大的挑战。有限的资料显示,COVID-19可对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造成损害,此外,感染患者多合并涉及全身各个系统的基础疾病。本研究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实践,观察该模式应用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该模式在COVID-19诊疗中的价值。
    综述
    老年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
    胡悦, 宋灏哲, 陈佳树, 梁雨婷, 赵安琪, 王沐榕, 李力卓
    2020, 41(2):  302-306.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28
    摘要 ( 150 )   PDF (1149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指外力导致的大脑的损伤,是致死率和致残率居全身创伤首位的疾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是其严重合并症之一,也是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凝血功能紊乱是其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颅脑创伤患者中老年人的比例逐渐上升,同时年龄是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老年颅脑创伤患者更易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一旦发生,其病情往往较非老年患者更严重,预后更差。因此,研究老年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及各凝血指标对PHI的预测价值,有利于临床参考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治。本文主要结合相关文献综述老年患者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麻醉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齐新宇, 黄蕊, 朱斌, 姚兰
    2020, 41(2):  307-31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29
    摘要 ( 149 )   PDF (1149KB) ( 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推广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是近年探讨的热点,最终目的是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医疗成本。本文从围术期麻醉管理的角度重点综述国内外目前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管理中的临床应用进展,通过总结与麻醉相关的最佳循证医学证据,以期帮助改善现有临床认知、实践和决策。
    病例报告
    复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延髓麻痹1例
    刘薇, 苏志燕, 王雪
    2020, 41(2):  312-314.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30
    摘要 ( 152 )   PDF (2056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名师
    天道酬勤 业道酬精——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李巍教授
    2020, 41(2):  319-321.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20.02.032
    摘要 ( 139 )   PDF (1301KB) ( 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副所长、医学遗传中心主任、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执行院长。1997年获中山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博士学位,2004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Buffalo分校生物信息学硕士学位。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入选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担任北京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兼细胞器生物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兼膜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出生缺陷精准医学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等。担任Bioscience Reports副主编,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囊泡运输障碍导致的遗传代谢疾病的病理机制、溶酶体相关细胞器发生的机制。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在Nature Genetics、Journal of Cell Biology、Elife、Autophagy、PLoS Genetics、Oncogen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医学遗传学的科普和在线遗传咨询,出版科普读物《漫画遗传》。
    医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