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钟柳青,吕繁.我国男男性接触人群的特征及艾滋病流行状况[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5):484-486. [2] 朱军礼,张洪波,吴尊友.多部门参与的MSM人群艾滋病预防控制模式的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1(14):558-561. [3] 沈晓沛,庞琳,徐杰. 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方法的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3(3):386-386. [4] 张洪波,朱军礼,吴尊友. 男男性行为人群预防控制艾滋病同伴综合干预模式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2009,43(11):970-976. [5] 姚中兆,刘聪,王红方. 两种干预模式对MSM人群干预效果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6):16-19. [6] 谭京广,程锦泉,卢祖询. 联合干预模式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华预防医学, 2012,46(8):732-735. [7] 姚中兆,刘聪,王红方,等.两种干预模式对MSM 人群干预效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6):16-19. [8] 谭京广,暋卢祖,程锦泉. 联合营销干预模式推动男男性行为人群的高危行为干预效果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 2012,29(1):52-54. [9] 全福才,赵淑玲,刘宝录,等.甘肃省天水市MSM 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1):111-113. [10] 吕姿之,高源. 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项目评价设计[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 1999, 14 (11):5-8. [11] 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5):429-430. [12] 裴宇慧,李冬艳,王刚.社区HIV 高危人群同伴教育干预效果评估[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29. [13] Owens D K, Nease R F Jr, Harris R A.Cost-effectiveness of HⅣscreening in acute care settings[J].Arch Intern Mad, 1996, 156(4):394-404. [14] 马功燕,李开春,陈海燕,等.MSM人群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2,18(5):332-335. [15] 许元龙, 杨仙珊,刘凯燕,等. 北京男男性接触人群性传播感染HIV/HBV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96-100. [16] 曲波, 武玉欣,刘洁,等. 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3):193-196. |